不會。
我一直旗幟鮮明的表態:不支持以德報怨。婆婆對我不好,我能做到的最大善意,就是不搭理她,這輩子都遠遠避開她。以德報怨?那還讓人活嗎?
「如果你真的以德報怨,那麼你拿什麼來報德呢?」
這麼高深的話,當然不是我的原創,而是來自聖人孔子。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看到了嗎?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就是說以公道真實的態度對待自己怨恨的人。
愛就是愛,恨就是恨,幹嘛非得裝呢?
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
我覺得,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不裝不裱,以人為本,更符合人的天性。
肯定有聖母婊會提倡:以德報怨,然後你再用更厚的德報德。
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是,拿出自己的善意來,以最好的德行待人,可不是某些特別裝的人,說一套花言巧語就能做到的。這需要做出切切實實的行動,需要巨大的生命能量場作支撐的。
再直白點說,是需要耗費你巨大的精力、體力、耐力的。對這個世界,一味輸出,你給得起嗎?
你覺得為什麼有人抑鬱,有人發瘋?超常的付出,一定會帶來超級的壓抑,超級的委屈,造成心態失衡,除了發瘋還有別的出路嗎?
如果,你覺得你比孔聖人還聖人的話,我不抬槓。
婆婆是誰,是相對於兒媳婦的一個社會角色,是你嫁的那個男人的親媽。
本著愛屋及烏的天性,小媳婦們最初都是抱著一顆火熱的心去的。但是,那畢竟只是婆婆而已,是別人的親媽。雖然,那個別人,是你最最親愛的,恨不得為他掏心掏肺的人,可還是別人,不是你自己。
中國民間的智慧告訴我們:「隔層肚皮隔層山」。你和婆婆沒有血緣關係,你們只是法律上的關係,中國特色的「親人」。
古話說:要想好,大敬小。古話還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做長輩的,不想著怎麼照顧疼惜晚輩,一味擺老資格,一味算計兒媳,惡意相向,甚至挖空心思不讓人家過上舒坦日子,然後還想兒媳婦逆來順受,自己不虧心嗎?
反心問自己:你家的女兒,如果整天受婆婆的氣,你會教育她以德報怨嗎?
眾生平等。雖然,那些年輕女性,因為結婚就被賦予了兒媳婦的身份,但是,她們仍然具有獨立人格,仍然擁有追求個人人生幸福的權利。為一個對她不好的婆婆,而壓抑自己,毀掉三觀,能幸福嗎?
每個人,生而為人,首先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確保自己在不損人利己、不危害社會的前提下,高品質過好自己的一生,是每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誰都不能剝奪這個權利,親生父母都不行,更何況別人的父母?
婆婆對你不好,憑什麼要求你對她好?難道你嫁給了她的兒子,這輩子人格上就低她一等嗎?
是誰這麼變態,會提出這樣反人性的要求?我的意見是,誰要求的,就讓誰自己去實施好了。他自己願意受虐,別人也不會非得要攔著。
婆婆為什麼對兒媳婦不好?
無非幾個原因。
1、不接受,她不能忍受你把她兒子搶走。
2、瞧不起,她覺得你配不上她的兒子。
3、不喜歡,她只是單純與你氣場不和,就是莫名其妙不喜歡你這個人。
4、不善良,她本質上就是一個壞人,壞人也可能生兒子當婆婆的。
5、被傷害,你的某些缺陷、不足、錯誤的言論做法,曾讓她反感傷心。
你自己掂量吧,除了最後一點你能通過改變自我而改變對立局面,你覺得,前面4點,你有能力改變嗎?
人與人之間,感覺是互相的。她不喜歡你,討厭你,對你不好,你一定也會討厭她,不喜歡她。相看兩相厭,為啥一定要昧著自己的心,屈著自己的意,對她好?
這樣低自尊的表現,只能感動自己,誰稀罕?只能讓原本就不喜歡你的婆婆,更加瞧不起你。
何苦來呢?
不是親生的,何必要惺惺作態?保持必要的禮儀和表面的和平,即可。
做人真實一點不好嗎?
至於對你不好的婆婆的養老問題,那不還有她自己生的兒子嗎?
就像我老媽,有一段時間像中了魔一樣,哭訴我老公對她老人家客氣有餘,親暱不夠。總是眼淚汪汪地質問我:「將來我要是癱了,能指望他伺候嗎?」
我那段時間被折磨瘋了,最後終於崩潰:「您為什麼一定要讓姑爺伺候?您自己沒孩子嗎?放著我們姐仨,您憑什麼一定要我老公伺候?我才是您自己生的閨女,我老公是我婆婆生的,那是人家的兒子!」
老媽的心結頓開。
同理,兒媳婦也有自己的爹媽,不會因為嫁給了一個男人,就變成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孤兒。就得一心一意對你們家人好,不好就該天誅地滅。哪怕你們家人對人家冷淡、惡毒,人家也要以德報怨……
你們家是皇室嗎?你媽是慈禧嗎?你給了媳婦金山銀山嗎?你媳婦上輩子害了你們全家嗎?
不是?沒有?那為什麼還這麼狂?這世界會生兒子的,可不只你媽媽她老人家一位偉大女性,在不可計數的婆婆堆裡,你家除了對兒媳婦不好以外,沒有一點稀缺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