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雍正帝繼位真的合法?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2020-12-14 騰訊網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帝位更替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到清代時候,這樣的朝廷內部鬥爭依然相當激烈,其中又屬「九子奪嫡」最為慘烈。不光是作為專家們研究的重點,包括許多小說、連續劇在內也以此為背景曾經獲得了許多知名度,我們自然已經知道最後戰役的勝者便是四王爺——雍正。

然而後世甚至是歷史上的那個時候,許多人仍然對於雍正繼位提出了質疑,不光是因為儘管帝心難測,但康熙確實對於十四王爺愛新覺羅·胤禵尤為看重,不光是日常的喜愛,甚至對於未來的一切都替他做好了打算,更加是因為康熙遺言和康熙遺詔帶來的曖昧使得紛爭一直不斷。

康熙帝是大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其在位期間政治功績,從其年號「康」、「熙」二字中也可見一斑。其中「康」字指的是安寧,自然是國家內無憂慮,外無憂患;而「熙」字指的是興盛,百姓生活富足,經濟發達,富甲一方。

康熙帝也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將近六十一年維持著大清朝興旺的局面,後世稱其為「千古一帝」,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歷史記載中的康熙帝絕對是一代明君,然而正是在康熙與雍正王朝交替之際,康熙帝在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言和遺詔卻成為了一個無人能確切可知的謎題。直到現在,有關「九子奪嫡」歷史事件的爭議仍然是進行時。

自古以來,世襲制的王朝繼承人的更替,重點都在於上一位帝王的想法,活著的時候需要立太子儲君,死了還要留下遺書避免皇位落入他人之手,故而康熙帝的遺詔就成為角逐帝位的皇子們最迫切想要得到的東西。而之所以說康熙帝的遺言與遺詔之間存在出入,便是因為當時康熙帝在位時的態度和駕崩時的客觀環境都太過於巧合。

康熙帝在位時到後期廢太子之後,幾乎只將信任給予兩位皇子,四皇子胤禛與十四皇子胤禵,一母同胞於德妃娘娘的親兄弟,而十四皇子雖然親哥哥是四皇子,之前卻一直八皇子一派走的相當親近。

康熙年間晚期,四皇子由於以身作則,親自節儉耕作體會民間百姓疾苦,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的旋渦,後來由於收集賑災糧款有功深得皇帝信任;十四皇子自小便深得太后喜愛,功夫了得,年小時就上過戰場得到了一些歷練,他也因為前期對於帝位的欲望不是那麼強烈得到了這位父親的心,康熙帝確實是十分信任和喜愛這位十四爺的。

一、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建立的依託

在清朝歷史的研究中,「九子奪嫡」的結果一直是研究專家們質疑的一大謎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殯於暢春園,早在幾年前,康熙帝就稱病經常搬去暢春園,暫時逃避繁忙的政治生活,深居簡出,避開了許多對於帝位虎視眈眈的皇子們。

故而在當時能夠出入暢春園的臣子皇子們自然也成為下一任帝位的有利繼承人,不光是四皇子,十四皇子,他們身後的勢力或多或少也可以作為窺測帝心的依託。

1.康熙遺言建立的依託

康熙遺言在清史的研究中是作為雍正篡位獲得帝位的證據,也即是支持帝位是傳給十四皇子的,然而在當時因為康熙帝去世之後,沒有留下確實的要傳位給哪一位皇子的詔書。

故而後來據稱式溥儀皇帝末期廢除皇帝制度之後,和他的弟弟在故宮玩耍的時候,在皇帝辦公的地方偶然發現了康熙要傳位於十四皇帝的遺言,雖然結果已經無從改變,然而這個發現如果屬實,一些歷史研究中的謎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十四皇子按道理來說,被封為大將軍王,在戰場上算是所向披靡的存在,獲得徵戰的士兵們的信任絕對是「奪嫡」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康熙帝能夠把這樣大的兵權交給十四皇子,自然是表明了對他的最高的信任。

都說帝王之心最為難測,但是皇帝絕對是對於兒子們之間親兄弟的鬥爭相當厭惡的,不光是對自己已經衰老事實的不願承認,畢竟帝王的傲氣猶存,肯定是不肯承認比兒子們差的;再有就是帝王家的孩子生來就很少有孩子能夠存留下來,留下的這些皇子以生命為威脅明爭暗鬥怎樣也是只能讓「父親」難得軟化的心再次無情起來。

十四皇子之前是站在八皇子一黨,但他又和四皇子是一母同胞,怎樣也不會害他的親哥哥,所以十四皇子一開始並未對帝位抱有多麼大的欲望在的,這也是皇帝為何偏愛他的緣故。因此以上看來,立十四皇子為下一任皇帝也不是天方夜譚的。

2.康熙遺詔建立的依託

當時康熙帝病重之時,十四皇子在外徵戰,八皇子因為開罪於皇帝也沒有辦法進入暢春園,唯有早早就表明自己立場,並且居住在離暢春園比較近的圓明園中的四皇子聽到消息最早時間到達暢春園,所以四皇子不管從娜依方面來說儘是佔據了先勝之機,得到帝位其實是預料之中的。

但是由於當時四皇子和十四皇子之前存在一些隔閡,再加上十四皇子是真心尊敬他的父王,所以也相信會傳位給自己,自然是對其抱有懷疑的。

當時也不止是十四皇子,包括後來聽到消息趕來的八皇子一黨,和大皇子、三皇子也是對於四皇子繼位存懷疑的態度的。當時即位之後,雍正帝就下旨收回的康熙帝在位時發布的所有詔書,而這份宣布四皇子成為新的帝王的詔書的真跡卻未能公布於天下,告示於天下的詔書,是雍正帝登記之後自己擬定的,這也是一直以來為什麼歷史上「九子奪嫡」的結果這麼受人關注繼而成為謎題的原因之一。

二、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之間的關係

1.康熙遺言

根據相關史學家對於雍正王朝的史料的研究,說明了康熙帝在說明自己遺言的時候是能夠表明自己的意願的,是坐於床上說的。而且有以下兩點確實屬實:一、康熙遺言中確實提到了四皇子人品貴重,但是並未有四皇子繼位這一說;二、康熙曾經在當時凌晨三時將這份口諭交給了內閣,所以不存在康熙帝未留下遺詔的說法。

因此關於康熙帝在病危時候召見過除四皇子外的其他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也可能是確實的,後面四皇子在收到召見之後應該是對於皇帝的口諭有所耳聞的,我們自然無法保證四皇子不會採取對自己有利的措施。

2.康熙遺詔

清朝所有的詔書都是由滿漢雙文書寫的,因此民間傳聞的篡改詔書的根據其實是不攻自滅的,即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由於當時滿漢文字同現在的書寫形式不一樣,「於」字自然是沒有辦法篡改的,因此這一傳聞不能夠當做四皇子篡位的根據。

但是當時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告示於天下的詔書並非是康熙帝的真跡,所以這樣的話也不需要篡改詔書之類的說法了,所以這就成為了另一個爭議的根據。

當時召集眾位皇子之後,四皇子未能拿出康熙帝的詔書,而是隆科多率先口述了康熙帝的遺詔,「由四皇子繼承大統」,看起來像是沒有問題,然而據當時的歷史記載,康熙帝病重之時,曾經召集過隆科多等朝廷重臣面聖商議繼承人的事情,所以在四皇子胤禛入院之後,如果知情斷不會拿不出康熙的遺詔,由於未能確切知道當時的情況,故而也未能確切判斷雍正擬定的康熙遺詔的真實性。

三、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之間的關係

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這麼多年來一直受到眾人的關注,史學家對於清朝歷史的研究也將此作為一大謎題不是沒有根據的。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確實大部分都是一致的,然而出入就存在於對於繼承人的指定上。

而且遺憾的是,現存的康熙遺詔不管是滿文還是漢文的一版本,在繼承人這一塊都是缺失的,所以四皇子不是康熙帝指定的繼承人的說法也是可以得到印證的,故而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的出入根本就在於繼承人到底是誰?

四、結語

雖然歷史我們已經無法改變,但根據現有的證據探究歷史確是我們應該做的。雍正帝繼位時間雖短,但也無法否認四皇子確實有理政之才,康乾盛世也以此得以傳承。我們只能從現存的史料中推測出雍正繼位確實是有不合理之處的,但是就算屬實,在他繼位之後,必然會想方設法將不利於他的證據除掉,這也是為什麼這個謎題持續時間如此之久仍然懸而未決的原因了。

相關焦點

  • 雍正真的是殺父登基嗎?康熙遺詔,揭秘雍正繼位之謎
    然而,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傳說,康熙本來是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被雍正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就成了「傳位於四子」。事實真的如此嗎?現在就讓我們去《康熙遺詔》中去尋找答案。
  • 胤禛真的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嗎?如果不是,康熙為何要讓他繼位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吧:當時由於康熙當了61年皇帝,而康熙又很早的讓胤礽當上了太子,於是胤礽當了幾十年太子後就感到不耐煩了,因為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繼位。於是胤礽就有了謀逆之心,想要帶兵逼迫自己的皇阿瑪退位。誰知康熙早就有所察覺並鎮壓了這次叛亂,並最終兩次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將胤礽永久圈進。 本來,康熙的幾個兒子都想成為太子,這下他們的野心更加暴露了出來。
  • 真實的雍正帝菩薩心腸霹靂手段還穩準狠
    內閣大學士佟國維,馬齊,李光地,裕親王福全(康熙二哥),恭親王常寧(康熙帝五弟)都曾認為皇八子才幹卓絕,人品貴重可為儲君。與皇八子不同的是雍正帝勤於任沉穩低調,從不張揚。雍正帝的菩薩心腸。雍正帝在康熙朝江南賑災,扶危濟困,打擊富商,清查貪腐,整肅吏治,為了受災江南百姓將在江南官場擁有巨大利益的太子,大阿哥都給得罪了。雍正帝在家信佛,拜觀音,抄寫佛經為康熙帝祈福。
  •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實力最強者已布滿雷區
    所謂康熙遺詔,署名時間為康熙駕崩之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而從內容來看,實為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揚「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正統思想的面諭「增刪、修改潤飾而來」(王鍾翰《清聖祖遺詔考辨》)。 面諭在文末標示「若無遺詔,無非此言」(《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
  • 「康熙遺詔」不只是改了個字那麼簡單,雍正可能存在弒君的嫌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即位,是為清世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雍正皇帝,在登基詔中,雍正大談皇父親授神器,奉遺詔,承大統;繼則講親親之誼,「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體相關,敦睦罔替,共享昇平之福,永固磐石之安"。
  • 康熙皇帝究竟因何而去世死的時候身邊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開啟這一模式的便是眾多學者公認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他八歲登基,也就是說少年便做了皇帝,直到69歲的時候離世,足足當了61年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這樣一位偉大的皇帝,他的死因卻是一個謎團。對於康熙之死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是病死的,二是由雍正毒死的,但是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公認的盛世,成就頗大的康乾盛世為何飽受質疑?
    只有最後一個史學家稱之為"康乾盛世"的清朝中期被飽受詬病,後人頗多質疑。那麼清朝康乾時期,到底是不是盛世呢?一、 清朝中期為什麼被稱為"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時期,三代帝王勵精圖治,恢復農業,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國家版圖又不斷擴大,國家機器運轉穩定,整個帝國的方方面面都處於上升時期,人稱"康乾盛世"。二、 它是真的盛世嗎?我們先來談一下什麼是盛世。
  • 雍正臨死前留下一道遺詔,世人當時不解,六十年後恍然大悟
    1622年,康熙皇帝病逝,這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統治大清期間勤勤懇懇,使大清從晚明的戰亂中恢復過來,開創了康熙盛世的局面,康熙死後,自己的第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雍正雖然只在位短短13年,但絕對是史上最敬業的皇帝,他每天只有四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每年只給自己的生日放一天假
  • 雍正帝不但剷除了八爺黨,連侄女侄子都沒有放過,真是心狠手辣
    乾隆九世九子奪嫡,最後四阿哥胤禛繼位,即雍正帝。從政治上說,雍正的確是一代明君,他清除了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又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在政治上雄才大略的同時,雍正帝卻非常心狠手辣,即使曾經親密無間的隆科多、年羹堯也不能善終,更別說他的嫡親「八爺黨」了。
  • 雍正繼位,她的親生母親何以寧死也不當皇太后?
    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生母德妃自然晉為皇太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禮部會同王大臣及大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各有關官員,擬上皇太后徽號,口「仁壽皇太后」,皇太后以為正在康熙帝喪事期間,哀協莫名,沒有心情接受徽號,等以後再說。
  • 雍正帝死因之謎,爭議百年,如今一份密檔揭開迷霧
    ——愛新覺羅.昭槤 前言:說起雍正其實是存在很多爭議的一個皇帝,因為他本身繼位時就存在一些疑點,基本現在的學術界對他的繼位討論有2個方向,一種是說他得到康熙遺詔繼位,繼位是合法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他篡改了詔書,銷毀了證據,是矯詔奪位。
  • 平安是福——那些沒有參與到「奪嫡」爭鬥中的康熙皇子們
    胤祥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收到牽連,被短暫圈禁。之後整個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後,胤祥才被重用,晉封怡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之後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玩「布庫」遊戲,就在鰲拜進見的時候,將鰲拜逮捕。當時鰲拜是顧命大臣之一,又是鑲黃旗重要將領,手握40萬大軍,為何鰲拜寧死不推翻康熙呢?其次,鰲拜對大清也忠心耿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逝,由於死的突然,並沒有寫遺詔讓誰繼位,這個時候豪格和多爾袞就爭起來了。這個時候鰲拜就聯合索尼、譚泰擁護豪格為皇帝。再一次討論繼承人問題的時候,鰲拜開始威脅多爾袞。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讓步,讓6歲的福臨繼位。
  • 如果康熙傳位於他,清朝很可能成超級大國,八國聯軍或許不是威脅
    康熙本人並不是一個保守的君主,從現有史料來看,他與當時來中國傳教的一些傳教士有過交往。康熙繼位後很快釋放了被權臣鰲拜羈押的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並且重新任命他們在欽天監繼續工作,這份工作相當於國家天文臺的院士。
  • 歷史上最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顯然,鰲拜能在死後被康熙、雍正厚待,這恰恰就說明鰲拜並非沒有叛亂之舉,對愛新覺羅始終是忠心耿耿。對於順治一脈的清帝來說,鰲拜的功勞絕對是卓越的。若沒有鰲拜、索尼等這些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兩黃旗將領的堅決擁立,反對多爾袞繼位,這帝位根本就輪不到順治帝來坐。而若連順治都做不了皇帝,又哪有康熙、雍正這些後繼之君的事呢!
  • 69歲的康熙皇帝,身體一直非常健康,為何會突然去世?答案真的很意外!
    順治帝生前並沒有立皇儲(太子),在他臨終前德國人湯若望建議,立愛新覺羅·玄燁為皇位繼承人,理由是因為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順治帝接受了湯若望的建議,以遺詔形式正式冊立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雍正病危,承接遺詔眾所周知,雍正雖然是一位極其有權謀的帝王之才,但由於康熙長壽,在位期長,所以等到雍正登基為帝時,年紀已經很,所以雍正一共在位14年,便抱病身亡。在雍正的遺詔中,不僅明確寫出自己將把皇位傳給乾隆,還寫出了對乾隆的一些要求,雍正帝留下的遺詔中,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求乾隆務必要善待果親王。雍正向自己的兒子乾隆提出這個要求,從表面理解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一個哥哥臨終前囑託照顧好自己的弟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