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實力最強者已布滿雷區

2020-12-05 騰訊網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丑時,康熙帝在暢春園清溪書屋駕崩前,宣布了人生最後一道諭旨: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是成書於乾隆六年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所載的康熙指定繼承者的最高命令。此同近年亮相於遼寧博物館的「康熙遺詔」中的記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大同小異,只多了對身後國喪事宜的安排:「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所謂康熙遺詔,署名時間為康熙駕崩之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而從內容來看,實為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揚「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正統思想的面諭「增刪、修改潤飾而來」(王鍾翰《清聖祖遺詔考辨》)。

面諭在文末標示「若無遺詔,無非此言」(《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斯言不會出現在遺詔中,但長篇累牘的升級版遺詔,還是在強調康熙加強滿漢關係,又首崇滿洲的既定思想。

康熙帝

這對後來雍正為了正名自己得位之正,在《大義覺迷錄》中強調的「本朝之得天下,較之成湯之放桀、周武之伐紂,更為名正而言順」,有著鮮明的影響。雍正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彰顯自己繼承了康熙遺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良運動,卻仍然貫徹執行了康熙的政治思想。

當然,成書於雍正朝的《清聖祖實錄》,也基本收錄了「康熙遺詔」內容,同時與《清世宗實錄》,一樣詳細記錄了宣諭現場的見證者:皇三子誠親王胤祉、七子淳郡王胤祐、八子貝勒胤禩、九子貝子胤禟、十子敦郡王胤䄉、十二子貝子胤裪、十三子胤祥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

嗣君、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卻不在場。而作為胤禛的反對者胤禩集團骨幹成員,除了老十四胤禛領兵西徵外,其餘皆在場。另外,還有不曾參與儲位之爭、後被胤禛晉升和碩淳親王的胤祐,以及有奪嫡嫌疑而與胤禛格格不入的胤祉。

宣讀遺詔,主角缺席,但旁觀者,尤其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胤禩、胤禟、胤䄉在場,足以讓雍親王升為雍正帝,有了一份合法的見證。

2

雍正是否重演了一次清版燭影搖紅,這是一樁歷史的疑案。

就連對雍正入承大統極盡諛頌之詞的蕭奭,也在《永憲錄》卷一中談及,甲申戌時,康熙駕崩,「晏駕後,內侍仍扶御鑾輿入大內。相傳隆科多先護皇四子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而在第二天午時才宣讀大行皇帝遺詔,以其「為人貴重,事朕以孝,政事皆好」,而「堪膺大任」。

究竟是康熙臨終前宣讀遺詔,還是康熙駕崩後再讀遺詔?此為真假是非的關鍵所在。

蕭奭為乾隆初年人,自稱草澤臣,對宮廷秘事未必了如指掌。他可能讀過雍正帝撰寫的《大義覺迷錄》,再以公開康熙遺詔為是。而在公開遺詔,康熙確曾有對諸皇子及隆科多宣諭一事,不為外人所知。

雍正

雍正已然是最後的勝利者,即以年號昭示雍親王得位之正。

倘若康熙駕崩時,並不是指定雍親王,而是要傳位於傳說中的暗定儲君胤禎,那麼以當時勢力最強且改為支持胤禎的胤禩集團,斷然不會給老四機會。即便他得到了掌管京師衛戍力量的隆科多的支持,亦於事無補。

胤禩不但有老八胤禟和老九胤䄉的財力支持,領兵西徵的撫遠大將軍胤禎也與他往來密切。而在內閣三位滿洲大學士中,馬齊(首席)和蕭永藻曾是胤禩的支持者;侍衛處六名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首席)、阿爾松阿、滿都護也是胤禩的擁蠆;就連管理皇家事務的宗人府,宗令簡親王雅爾江阿、左宗正貝子魯賓、右宗人輔國公阿布蘭,與胤禩往來密切。

據後來胤禛懲罰隆科多的諸多問題來看,隆科多曾在康熙朝支持胤禩為太子。他雖然最後支持胤禛上位,但對於胤禩還是敬畏有加的。

胤禛在其勢力,就是與諸王公共管的鑲白旗。而八旗中有多位滿洲都統,如掌管鑲黃旗三旗事務的胤䄉、鑲紅旗滿洲都統蘇努、鑲藍旗滿洲都統阿布蘭、鑲白旗滿洲都統吳爾佔,和正白旗滿洲都統滿都護,以及胤禩在封且有妻家兼領正藍旗的嶽樂子孫,都是支持胤禩的宗室成員。

3

與胤禩集團火拼,或者冒大不韙與諸競爭者進行生死較量,胤禛勢力不濟。

唯有一道康熙指定嗣君的諭旨,才可以讓胤禛獲得上風。

緣於胤禩勢力最強,故而雍正即位後,第一時間命其為首席總理事務大臣,進位和碩廉親王,排名在雍正心腹、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前。這是雍正對胤禩的極力拉攏。

胤禩集團劇照

如果康熙臨終前當著諸皇子和大臣,並非指定胤禛為繼承者,那麼胤禩不會投鼠忌器,而胤禛也不敢妄動。

而胤禛的妻兄年羹堯,雖然在康熙六十年升為川陝總督,擁有一部分兵力,並掌握了西北大軍的後勤補給,但在康熙旨意不明確時,也不會鋌而走險。

至於後來胤禛「內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堯」,那也是在康熙選擇了雍正之後的事情。故而,雍正命胤禎返京奔喪、年羹堯接管西北大軍的通知,不是新皇帝的諭旨,而是以胤禩牽頭的總理事務大臣團隊發出。

相關焦點

  • 雍正真的是殺父登基嗎?康熙遺詔,揭秘雍正繼位之謎
    然而,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傳說,康熙本來是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被雍正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就成了「傳位於四子」。事實真的如此嗎?現在就讓我們去《康熙遺詔》中去尋找答案。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康熙朝時期,張廷玉雖然身處上書房第三位,但因始終奉行「不結黨、不站位」的為官原則;再加上其深通上意、忠心耿耿;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康熙皇帝在,張廷玉是名臣;一旦康熙皇帝駕崩,張廷玉會落得何種境地,還是個未知數。也就是說,張廷玉這一次哭雖有私心,但更多的是對這個國家,對康熙皇帝的忠誠所致。第二次哭皇四子胤禛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以後,張廷玉繼續被委以重任。只是在雍正朝的權力中樞中,張廷玉的位置既敏感又尷尬。
  • 康熙最牽掛的孫子,深受雍正禮遇厚待,為何卻被乾隆囚禁至死?
    說到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誰,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是乾隆。其實這種感覺是源於雍正、乾隆父子不遺餘力的宣傳,搞得康熙是因為喜歡乾隆,才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似的。 而我們熟讀史料後就會發現,康熙真正的「好聖孫」另有其人,那便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
  • 《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真實意圖是什麼?
    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做撫遠大將軍,卻把皇位傳給了雍正皇帝,這一連串的操作確實讓很多人看不明白。十四阿哥手握十萬大軍,一旦雍正皇帝繼位後十四阿哥不服氣,十四阿哥很可能會率領大軍造反。而八爺黨的其他成員也會響應十四阿哥,九子奪嫡很可能會演變成兄弟相殘的鬧劇。
  • 雍正王朝:三阿哥為何能御前免跪?主要他在關鍵時刻幫了雍正四次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九子奪嫡最終以康熙一句 「傳位於四阿哥」宣告結束,在雍正登基後直接賜予三阿哥御前免跪的榮譽,這是為什麼呢?雍正賜給三阿哥這樣的榮譽基本上就是為了報恩,也是要告訴朝堂上的王公大臣們用「我雍正不是一個忘本的人」,有人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幫了他,在雍正自己當上皇帝後必然會得到回報,在電視劇中三阿哥一共幫了雍正四次,並且每一次都是當著眾人的面幫助了老四,可以說是給足了他面子,我們現在分析一下三阿哥這幾次幫助雍正的事件:第一次是在雍正江南賑災成功後
  • 雍正篡位「野史五說」破綻百出 改詔說法不成立
    康熙病重時,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卻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後,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傳位密詔,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年羹堯改詔說」。
  • 《雍正大傳》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影帝陳建斌再度配音雍正皇帝
    《雍正大傳》在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售價199元,用戶在12月1日至5日狂歡節期間購買,可享限時5折優惠。該劇預計更新150集,時間線跨越了康熙、雍正兩朝,並遙望至乾隆時期。陳建斌再配雍正,還原傳奇帝王的複雜人生讓聽眾聲臨其境的感受一個真實、客觀、立體的雍正,是《雍正大傳》最大的驚喜。陳建斌是金雞獎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塑造角色入木三分,實力演技有目共睹。這是繼《甄嬛傳》後,陳建斌再次演繹雍正,挑戰配音多面皇帝的內心獨白。
  •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另一方面,此事通過胤礽口中表述,不僅可以獲得胤礽的支持,並且為了保下胤礽的舉薦功勞,康熙也會全力支持雍正,這樣的話無疑會事半功倍。同時,當康熙看到了胤礽與雍正的如此關係,必然會感到無比欣慰。這一時期的康熙皇帝,希望的眾位皇子能夠對他有「人臣」之心,這是為了維繫皇位的穩固與皇權統治的根基牢靠。並且康熙希望皇子對於太子胤礽,也能施以「君臣之心」與「君臣之禮」,他想要看到胤礽得到眾位皇子的支持,眾位皇子也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願。這樣一來,不僅讓康熙對於現在非常的放心,對於未來,其也會充滿欣慰。
  • 《雍正王朝》中雍正當著胤禵的面立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是何用意?
    康熙駕崩以後,除了八阿哥不服以外,最不服的當屬十四阿哥。他為什麼不服呢?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太子最有利的競爭者是八阿哥胤祀,當時就連十四阿哥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當時八阿哥不但是八爺黨的首腦,又得到百官的支持,就連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上書房都支持八阿哥(張廷玉除外),這樣的支持率,可以說太子之位已經非八阿哥莫屬了,只等著康熙確人就可以。
  • 雍正登基後,生母德妃為何要處處拆臺?也不願意當皇太后
    公元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因病駕崩。不多久,康熙帝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雖毀譽參半,但不得不說,雍正於整個清朝歷史上,還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 但是雍正登基為帝之後,其生母德妃,似乎不願意承認他的皇位。
  • 雍正一年才休3天,每天睡5小時,真的嗎?歷史學家:就是如此瘋狂
    在筆者看來,雍正是清朝乃至兩千年封建社會最為瘋狂的皇帝。 雍正在位13年,這位皇帝把封建帝制專權推到最高峰,事必躬親還嫌不過癮,又獨出心裁地創造出密折制度。如果大家在網絡上搜羅關於雍正勤勉的故事,經常會看到這一句話,「雍正一年僅休息三天,每天睡眠五小時。」
  • 雍正王朝:為什麼雍正死亡的場景,會出現血滴奏摺上,這暗示什麼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朝乾夕錫,常年的身體透支和精神上的打擊,無疑就是加快他的身體健康的原因。雍正親自硃批十萬字奏摺,一人就改了多項制度,大力發展經濟,為後世積累了大量財富,才造就了康乾盛世。雍正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好皇帝,整飭吏治、治理貪腐使康熙末年空虛的國庫充盈起來,儘管罵名滾滾,但還是不忘康熙交給的重擔,推行新政,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士紳一體當官一體納糧的改革,雖說改革觸及太多權貴和讀書人的利益,但百姓受益。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雍正皇帝真的在繼位後逼死了他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嗎?
    烏雅氏在康熙生前最高的封號只是個妃位,這也非常令人奇怪,從她生育子女的數量和時間上看,康熙對她應該算是比較寵愛的,因為她不但在十七歲就早早誕下皇子,而且在她二十九歲還生下了皇十四子,說明這麼長時間康熙並沒有冷落她,但康熙皇帝卻並沒有對她的封號進行晉升,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她母家出生低微,她的爺爺只是內務府的一個包衣奴才。
  • 雍正王朝的情和仇:乾隆生母怎被《如懿傳》開場狂汙?
    《如懿傳》渲染雍正皇后烏拉那拉氏力挺弘時為太子,結果被雍正以後宮幹政,禁足景仁宮,即被圈禁。乾隆生母熹貴妃鈕祜祿氏百般折磨皇后,在雍正駕崩後,即以一碗毒藥弄死了她。 烏拉那拉氏為康熙內大臣費揚古之女,十歲那年,即康熙三十年,被冊封為十三歲的皇四子胤禛嫡福晉,六年後誕育嫡長子弘暉。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
  • 《雍正王朝》中如月是雍正派來監視鄔思道的嗎?他們倆的結局如何
    為何會有這一幕呢?為何要給鄔思道安排一個女人呢?這個女人是誰安排給鄔思道的?是十三爺還是雍正?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倘若萬歲念思道忠貞不貳之心,放臣還山,沐浴聖化之中,舞鶴昇平之世,在萬歲為全始全終之主,在臣為明哲知理之臣,傳之後世,亦為一段風雲際會佳話。萬歲若不允臣之所請,臣今夜就仰藥自盡,不傷聖人知人之明!鄔思道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說,你就放心吧,我對你的用處已經不大了,你應該找專業的人才幫你打理江山,咱們在一起十幾年了,你還不了解我的為人嗎?
  • 有記載雍正死時七竅流血,為何雍正的死因如此撲朔迷離?
    再者負責督辦呂留良案的人是雍正的心腹閩浙總督李衛,歷史上的李衛本身就精通武術最擅長的就是緝拿捕盜,曾經生擒清代歷史上有名的武術家甘鳳池,李衛是雍正的心腹重臣,這件事還讓雍正如此震怒,李衛怎可能不從嚴辦理,在李衛的眼皮底下怎麼呂家還能有漏網之魚呢。
  • 從雍正殺子的傳聞解讀康熙朝末年的儲位之爭
    首先,「早薨」二字明顯帶有敷衍的意味,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比乾隆皇帝弘暦大7歲,雍正五年,弘時已經快24歲了,24歲的年輕皇子,說成是「早薨」,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其次,弘時並不是「無嗣」,他有一子,名叫永珅,四歲時夭折了。 再次,弘時的死並不是正常死亡,在死前曾被嚴懲,並被削掉了宗籍。
  • 雍正的粘杆處,就是後來的血滴子?看雍正朝時期是怎麼監視朝臣的
    當時朝臣們很是忌憚這個組織,這個組織最早是雍正還是雍親王時,雍王府的家奴,負責給雍正收集天下各種信息,後來雍正繼位後延續下來,成為他手中一個秘密的殺手組織,專門監視和剷除異己。話說這個「血滴子」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他們幾乎是無時不刻無處不在。所以當時的朝臣和民間,都不敢亂說話,怕被「血滴子」抓到把柄治罪,為何會讓人民如此的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