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疾病和死亡似乎來的有點突然。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還沒來得及宣布皇位繼承人,就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猝然離世。
康熙駕崩七天後,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
皇權在平靜中安然過渡,並沒有出現康熙生前所擔心的束甲相爭。
然而,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
傳說,康熙本來是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被雍正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事實真的如此嗎?現在就讓我們去《康熙遺詔》中去尋找答案。
這份現藏於臺北的《康熙遺詔》,相傳是康熙皇帝在彌留之際倉促寫成的。遺詔至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
遺詔上清楚地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從《康熙遺照》的寫法來看,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況且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的「於」,把十改成於不是簡單的筆畫添加就能完成的。
由此看來,傳說中的雍正「篡改遺詔」之事根本就是憑空臆想,編造出來的。
但話又說回來,傳說也未必都是空穴來風。在清代皇帝中,只有雍正繼位最受人質疑呢?那些關於他陰謀篡位的野史傳說又是怎麼來的呢?
雍正繼位後,《康熙遺詔》之所以備受質疑,是因為他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份書面遺詔。
在此之前,清代皇帝繼位都不是通過書面遺詔的形式。如皇太極和順治繼位是通過滿族王公推選的形式。康熙繼位,是由順治臨終前指定。
而雍正繼位,是第一次憑藉遺詔登上皇位。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可思議。
更令人懷疑的是,這份《康熙遺詔》還是在康熙死後,由大臣隆科多宣讀的,《康熙遺詔》真實性也因此受到質疑。
一時間流言四起,野史更是大家渲染。
據曾經在皇宮服務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記載,康熙駕崩的那個晚上,「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他猜測,當時不是有人毒死了康熙,就是發生了宮廷政變。
種種傳說,猜測,都使雍正繼位充滿了神秘色彩。
民間關於康熙皇帝要傳位給十四子胤禵的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在康熙晚年,皇子們爭儲時,他是雍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他們雖然是一母所生,卻志不同,道不合。
胤禵先是加入支持胤禩當太子的「八爺黨」,胤禩失寵後,胤禵成為「八爺黨」支持的太子人選。由此他和哥哥胤禛反目成仇,勢同水火。
在康熙晚年,十四阿哥胤禵繼承皇位的呼聲很高。
公元1718年,胤禵出徵的時候,儀式非常隆重。從當時康熙對胤禵的重視和恩寵來看,很多人認為康熙是在有意培養胤禵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那一時期康熙給胤禵的奏摺和批示,也多是鼓勵教誨之詞。似乎對這個兒子寄託了很高的期望。
綜合以上這些情況,於是就有了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
事實上,不僅是老百姓質疑,即使是皇子們,乍一聽到宣讀雍正繼位的《康熙遺詔》,也都是目瞪口呆,驚詫不已。
都說天威難測,可誰也沒有料到,在皇太子之爭中,最不積極的胤禛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然而,史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胤禛的即位,實際上是水到渠成,早在康熙的安排之中。
從種種跡象來看,公元1718年前後,康熙對十四阿哥胤禵確實充滿好感,大有讓他入承大統之意。
然而三年之後,康熙似乎又改變了主意。
這一年胤禵回京述職時,在次年的四月又被派到了西北。專家分析,假如康熙有意讓胤禵繼承皇位的話,按常理來說,應該讓他留在京城才對。
從中可以推測,對於皇位繼承人,康熙可能又有了新的人選。
專家從康熙離是前幾年的相關記載分析,這個新的人選,正是四阿哥胤禛。
康熙開始注意四阿哥胤禛,是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太子胤礽被廢後,其他皇子們落井下石,要求囚禁胤礽,甚至還有人建議殺掉。只有胤禛,涕泣不能起,為廢太子感到傷心。他甚至仗義執言,請求將胤礽身上的鎖鏈拿下。
這讓康熙十分感動,覺得胤禛心地善良,為人忠厚。在康熙重病的時候,胤禛還親自照料父皇,直到康復。讓康熙覺得胤禛十分孝順。
此後,康熙對胤禛的好感和重視與日俱增。
到胤礽被復立為太子時,胤禛被晉封為雍親王,並恩賜圓明園居住。
圓明園與暢春園近在咫尺,晚年的康熙大部分時間住在暢春園。
距離上的優勢,讓胤禛有了更多機會與父皇相處。據《康熙實錄》記載,自從胤禛搬到圓明園後,康熙曾五次臨幸圓明園,遊賞,進宴。
最後一次是1782年的3月25日,這一天,經胤禛邀請,康熙專程到圓明園賞牡丹,陪同侍奉的還有胤禛的兒子弘曆。康熙見到聰明伶俐的弘曆,非常喜愛,傳旨把他召入宮中培養。此後,他像發現寶藏一樣,經常把這個小皇孫帶在身旁。
這場精心安排的會面,意義非常。他很可能令康熙內心的天平悄悄的轉向了胤禛。
康熙的這種態度轉變,從當時他對胤禛委派的事務中也可以看出來。
公元1721年是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慶,胤禛被派往關外盛京祖陵祭祖。
公元1722年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康熙駕崩的前四天,冬至將到,胤禛被委派去南郊天壇行祭天大禮。按常例,祭天這樣的大禮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
由此,很多大臣也看出了端倪,康熙似乎有意要傳位給胤禛。
康熙末年,胤禛大約4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當時的皇子裡面,八阿哥胤禩已獲罪,失寵於康熙。十四阿哥胤禵長期在外用兵,對政務並不了解。剩下的競爭者裡面,同樣受到康熙重視的,就只有三阿哥胤祉了,可惜胤祉雖然年長,並且有才學,這不是個搞政治的人,也沒有深謀遠慮,不足以和胤禛相抗衡。
胤禛辦事麻利,果敢堅決。凡是康熙交辦的政務,都竭盡所能去辦好,而且每次總能讓康熙感到滿意。
由此專家推斷,在康熙去世前,胤禛繼位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繼承皇位對他來說,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他沒有必要冒風險去發動政變。
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臨終之時,拿下身上所掛的念珠,交給胤禛說,此乃順治皇帝臨終前贈給我的東西,現在我把它交給你,你好好保存。
作為局外人,朝鮮人的記載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由這些史料可知,《康熙遺詔》是晚年康熙的真實心意,他讓四皇子胤禛「克承大統,繼承皇位。」極可能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的慎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