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真的是殺父登基嗎?康熙遺詔,揭秘雍正繼位之謎

2020-12-22 看淡人生感悟人生

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疾病和死亡似乎來的有點突然。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還沒來得及宣布皇位繼承人,就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猝然離世。

康熙駕崩七天後,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

皇權在平靜中安然過渡,並沒有出現康熙生前所擔心的束甲相爭。

然而,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

傳說,康熙本來是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被雍正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事實真的如此嗎?現在就讓我們去《康熙遺詔》中去尋找答案。

這份現藏於臺北的《康熙遺詔》,相傳是康熙皇帝在彌留之際倉促寫成的。遺詔至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

遺詔上清楚地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從《康熙遺照》的寫法來看,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況且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的「於」,把十改成於不是簡單的筆畫添加就能完成的。

由此看來,傳說中的雍正「篡改遺詔」之事根本就是憑空臆想,編造出來的。

但話又說回來,傳說也未必都是空穴來風。在清代皇帝中,只有雍正繼位最受人質疑呢?那些關於他陰謀篡位的野史傳說又是怎麼來的呢?

雍正繼位後,《康熙遺詔》之所以備受質疑,是因為他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份書面遺詔。

在此之前,清代皇帝繼位都不是通過書面遺詔的形式。如皇太極和順治繼位是通過滿族王公推選的形式。康熙繼位,是由順治臨終前指定。

而雍正繼位,是第一次憑藉遺詔登上皇位。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可思議。

更令人懷疑的是,這份《康熙遺詔》還是在康熙死後,由大臣隆科多宣讀的,《康熙遺詔》真實性也因此受到質疑。

一時間流言四起,野史更是大家渲染。

據曾經在皇宮服務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記載,康熙駕崩的那個晚上,「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他猜測,當時不是有人毒死了康熙,就是發生了宮廷政變。

種種傳說,猜測,都使雍正繼位充滿了神秘色彩。

民間關於康熙皇帝要傳位給十四子胤禵的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在康熙晚年,皇子們爭儲時,他是雍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他們雖然是一母所生,卻志不同,道不合。

胤禵先是加入支持胤禩當太子的「八爺黨」,胤禩失寵後,胤禵成為「八爺黨」支持的太子人選。由此他和哥哥胤禛反目成仇,勢同水火。

在康熙晚年,十四阿哥胤禵繼承皇位的呼聲很高。

公元1718年,胤禵出徵的時候,儀式非常隆重。從當時康熙對胤禵的重視和恩寵來看,很多人認為康熙是在有意培養胤禵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那一時期康熙給胤禵的奏摺和批示,也多是鼓勵教誨之詞。似乎對這個兒子寄託了很高的期望。

綜合以上這些情況,於是就有了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

事實上,不僅是老百姓質疑,即使是皇子們,乍一聽到宣讀雍正繼位的《康熙遺詔》,也都是目瞪口呆,驚詫不已。

都說天威難測,可誰也沒有料到,在皇太子之爭中,最不積極的胤禛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然而,史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胤禛的即位,實際上是水到渠成,早在康熙的安排之中。

從種種跡象來看,公元1718年前後,康熙對十四阿哥胤禵確實充滿好感,大有讓他入承大統之意。

然而三年之後,康熙似乎又改變了主意。

這一年胤禵回京述職時,在次年的四月又被派到了西北。專家分析,假如康熙有意讓胤禵繼承皇位的話,按常理來說,應該讓他留在京城才對。

從中可以推測,對於皇位繼承人,康熙可能又有了新的人選。

專家從康熙離是前幾年的相關記載分析,這個新的人選,正是四阿哥胤禛。

康熙開始注意四阿哥胤禛,是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太子胤礽被廢後,其他皇子們落井下石,要求囚禁胤礽,甚至還有人建議殺掉。只有胤禛,涕泣不能起,為廢太子感到傷心。他甚至仗義執言,請求將胤礽身上的鎖鏈拿下。

這讓康熙十分感動,覺得胤禛心地善良,為人忠厚。在康熙重病的時候,胤禛還親自照料父皇,直到康復。讓康熙覺得胤禛十分孝順。

此後,康熙對胤禛的好感和重視與日俱增。

到胤礽被復立為太子時,胤禛被晉封為雍親王,並恩賜圓明園居住。

圓明園與暢春園近在咫尺,晚年的康熙大部分時間住在暢春園。

距離上的優勢,讓胤禛有了更多機會與父皇相處。據《康熙實錄》記載,自從胤禛搬到圓明園後,康熙曾五次臨幸圓明園,遊賞,進宴。

最後一次是1782年的3月25日,這一天,經胤禛邀請,康熙專程到圓明園賞牡丹,陪同侍奉的還有胤禛的兒子弘曆。康熙見到聰明伶俐的弘曆,非常喜愛,傳旨把他召入宮中培養。此後,他像發現寶藏一樣,經常把這個小皇孫帶在身旁。

這場精心安排的會面,意義非常。他很可能令康熙內心的天平悄悄的轉向了胤禛。

康熙的這種態度轉變,從當時他對胤禛委派的事務中也可以看出來。

公元1721年是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慶,胤禛被派往關外盛京祖陵祭祖。

公元1722年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康熙駕崩的前四天,冬至將到,胤禛被委派去南郊天壇行祭天大禮。按常例,祭天這樣的大禮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

由此,很多大臣也看出了端倪,康熙似乎有意要傳位給胤禛。

康熙末年,胤禛大約4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當時的皇子裡面,八阿哥胤禩已獲罪,失寵於康熙。十四阿哥胤禵長期在外用兵,對政務並不了解。剩下的競爭者裡面,同樣受到康熙重視的,就只有三阿哥胤祉了,可惜胤祉雖然年長,並且有才學,這不是個搞政治的人,也沒有深謀遠慮,不足以和胤禛相抗衡。

胤禛辦事麻利,果敢堅決。凡是康熙交辦的政務,都竭盡所能去辦好,而且每次總能讓康熙感到滿意。

由此專家推斷,在康熙去世前,胤禛繼位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繼承皇位對他來說,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他沒有必要冒風險去發動政變。

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臨終之時,拿下身上所掛的念珠,交給胤禛說,此乃順治皇帝臨終前贈給我的東西,現在我把它交給你,你好好保存。

作為局外人,朝鮮人的記載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由這些史料可知,《康熙遺詔》是晚年康熙的真實心意,他讓四皇子胤禛「克承大統,繼承皇位。」極可能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的慎重決定。

相關焦點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雍正病危,承接遺詔眾所周知,雍正雖然是一位極其有權謀的帝王之才,但由於康熙長壽,在位期長,所以等到雍正登基為帝時,年紀已經很,所以雍正一共在位14年,便抱病身亡。雍正13年,這位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雍正皇帝忽然重病,當時的雍正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立刻開始處理後世和即位人選。在雍正的遺詔中,不僅明確寫出自己將把皇位傳給乾隆,還寫出了對乾隆的一些要求,雍正帝留下的遺詔中,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求乾隆務必要善待果親王。
  • 「康熙遺詔」不只是改了個字那麼簡單,雍正可能存在弒君的嫌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即位,是為清世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雍正皇帝,在登基詔中,雍正大談皇父親授神器,奉遺詔,承大統;繼則講親親之誼,「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體相關,敦睦罔替,共享昇平之福,永固磐石之安"。
  • 質疑:雍正帝繼位真的合法?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然而後世甚至是歷史上的那個時候,許多人仍然對於雍正繼位提出了質疑,不光是因為儘管帝心難測,但康熙確實對於十四王爺愛新覺羅·胤禵尤為看重,不光是日常的喜愛,甚至對於未來的一切都替他做好了打算,更加是因為康熙遺言和康熙遺詔帶來的曖昧使得紛爭一直不斷。
  • 揭秘:德妃是雍正親生母親,為什麼如此不喜歡雍正,還落井下石?
    清朝雍正皇帝的登基,在和後世都引起了很大的波瀾,其原因都是他這個皇位來得不正,很多人都懷疑雍正是通過修改康熙遺詔當上的皇帝,在九龍奪嫡中,太子和八王爺是肯定不會被康熙定為繼承人的,太子是因為成不了大器,八王爺是風頭太過於強勁,而這是康熙最不喜歡的一種人,看似除了這兩個人,就是雍正可堪大任了
  • 雍正登基後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張廷玉沒事?
    年羹堯在康熙年間就很受重用,當過四川巡撫,一省之長。並且為官期間,年羹堯也是廉潔奉公,兢兢業業。康熙後來還提拔年羹堯為川陝總督,成為了西邊舉足輕重的人物。康熙晚年,皇子奪嫡之爭進入到白熱化時期,由於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側福晉,年氏一家也是雍親王屬人,有這層關係,年羹堯自然在奪嫡中,支持雍正皇帝。
  • 雍正是怎麼登基的?篡位奪權?歷史學家:真實歷史比影視劇精彩
    雍正是許多清宮戲當中的主角,編劇圍繞著真實的歷史,給雍正塑造了多樣的形象。尤其是在他登上皇位的這一件事情之上,每一個編劇都有著不同的解讀,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胤禛登基這個事件是歷史學家與人民之間議論聲不斷的事情,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的原因,以至於變成了清朝的一樁謎案。這才給了編劇們很多施展的空間,可以發揮他們的想像力進行再創造。
  •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實力最強者已布滿雷區
    這是成書於乾隆六年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所載的康熙指定繼承者的最高命令。此同近年亮相於遼寧博物館的「康熙遺詔」中的記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大同小異,只多了對身後國喪事宜的安排:「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 雍正皇帝真的在繼位後逼死了他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嗎?
    雍正在位時就對此非常苦惱,甚至專門寫了《大義迷覺錄》來為自己澄清和辯白,可不但沒有起到「洗白」的效果,反而是越描越黑,到乾隆登基後,就宣布《大義迷覺錄》為禁書了。雍正的母親烏雅氏烏雅氏是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護軍參領威武,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年僅十四歲的烏雅氏在內務府選秀中入宮成為宮女。
  • 胤禛真的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嗎?如果不是,康熙為何要讓他繼位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吧:當時由於康熙當了61年皇帝,而康熙又很早的讓胤礽當上了太子,於是胤礽當了幾十年太子後就感到不耐煩了,因為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繼位。於是胤礽就有了謀逆之心,想要帶兵逼迫自己的皇阿瑪退位。誰知康熙早就有所察覺並鎮壓了這次叛亂,並最終兩次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將胤礽永久圈進。 本來,康熙的幾個兒子都想成為太子,這下他們的野心更加暴露了出來。
  • 雍正臨死前留下一道遺詔,世人當時不解,六十年後恍然大悟
    1622年,康熙皇帝病逝,這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統治大清期間勤勤懇懇,使大清從晚明的戰亂中恢復過來,開創了康熙盛世的局面,康熙死後,自己的第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雍正雖然只在位短短13年,但絕對是史上最敬業的皇帝,他每天只有四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每年只給自己的生日放一天假
  •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能躲過一劫重見天日,而老八下場卻如此慘?
    雍正是一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人。像他這樣的性情中人,寵你寵到天,恨你就恨入骨。當年奪嫡有多激烈,日後的報復就有多慘烈。雍正登基後,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穩定大局。老十四胤禵雖是雍正的一母同胞,但黨同八爺胤禩,又聽傳聞說康熙臨終前傳位給他,是雍正篡改遺詔,老十四胤禵遠在八爺黨的忽悠下,認為皇位是傳給他的,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首先被雍正整頓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雍正最後的對手,也是「熱門」競爭對手,一度認為他會當皇帝,因為晚期被康熙冊封為大將軍王,並獲得了軍權,只不過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
  • 從雍正殺子的傳聞解讀康熙朝末年的儲位之爭
    弘時臨死與雍正的交手戲堪稱全劇的一個經典場景,相信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電視劇畢竟是杜撰的,不談與歷史本身而言,即便與二月河的原著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一看二月河小說中對弘時這個人物的刻畫。 由於弘時的資料少的驚人,所以弘時的死與弘時這個人成為了清史上一個謎,這個謎應該是雍正皇帝一手造就的。
  • 雍正登基後直言:「誰想當皇帝讓給他」,為什麼他敢這樣說?
    雍正剛剛繼位,就敢於和兄弟們說出這樣的話來,這是影視劇中虛構的場景,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有沒有這樣的操作真的不好說,那麼雍正為何敢這麼做呢?難道他就不怕有人答應嗎?這樣對於剛剛坐上皇位的雍正而言,那可就不僅僅是打臉那麼簡單了,畢竟君無戲言,你讓他到底讓不讓這個皇位呢?
  •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後說誰想當皇帝讓給他,如果裝x失敗咋整?
    這個情節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之中。當時康熙喪事剛辦完,雍正第一次上朝,諸阿哥都參加了。雍正對他們說,當皇帝是天下頭等苦差事,無奈聖祖爺託付,我也只好勉為其難,接下這個擔子。現在呢,如果誰想坐這個皇位,我立刻讓位給他坐。
  • 雍正登基後,那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們下場如何?一個比一個慘
    這讓胤禔錯誤地認為自己該做太子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向康熙建議處死廢太子,永除後患,不想此舉徹底激怒了康熙。加上三阿哥胤祉告發他以魘鎮邪術謀害廢太子,康熙對他徹底失望,斥責他為「亂臣賊子」。於康熙四十七年將他交由宗人府看管,永遠圈禁。雍正繼位後,繼續遵循皇父的遺旨,對這個大哥繼續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大阿哥胤禔病逝於宗人府。
  • 雍正的遺詔公布後,乾隆皇帝為何不停地哭?
    雍正皇帝的遺詔公布後,遺詔到底寫了什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停地哭,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秘密。在雍正皇帝駕崩後,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確定皇位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在經歷了九龍奪嫡的殘酷爭鬥後,為了避免皇子們內鬥,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雍正皇帝在生前,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寫好,一份隨身攜帶,將另一份密封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在雍正去世後,張廷玉以及內侍拿出了雍正皇帝遺詔,在王公大臣的見證下宣讀。
  • 雍正篡位「野史五說」破綻百出 改詔說法不成立
    雍正是弒父篡位還是合法繼位?  幾百年來,史學家遍查經史,不斷找尋雍正繼位的破綻,怎奈多數論據臆想成分多,甚至自相矛盾互為牴觸。與之相對的是,認同雍正合法繼位一派卻能言之有據、自圓其說。其實,若了解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歷史,就能了解康熙鑑於皇子紛爭,從而多年不立太子,不給任何皇子暗示的苦衷。直到自己生命垂危時刻,也絕不面封胤禛,僅由隆科多代為轉達,待他死後再行宣布。隆科多自己也深知,承擔這樣重大使命,將來必為新皇帝猜忌,早晚遭受殺身之禍。但既然康熙命他轉達,皇命在上不可不從。後來雍正登基後翻臉治隆科多之罪,其中一條是說隆科多曾講「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
  • 雍正死前可能賜死了一個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此人是誰?
    雍正當初能當上皇帝可沒靠自己的老爸,而是完全靠自己在眾多皇子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康熙時期,除了著名的康熙盛世外,最有名的就是九子奪嫡事件了。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本來也是太子黨的人,結果看到胤礽多次被廢,知道胤礽以後再無立儲的可能,所以才慢慢有了窺視儲位之心。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雍正皇帝哪裡如何交代?中立?又被雍正皇帝扣上了一頂「巧言令色」的帽子!可能會有人說,張廷玉就不能硬氣一回,直接辭官不做嗎?身居朝宰輔,乃係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肯定不會輕易放棄;再加上,深受儒家影響的張廷玉,已經牢固樹立了「忠君愛國」的思想,絕不會棄雍正皇帝而去;更何況,就算張廷玉想辭官,雍正皇帝會答應嗎?所以,張廷玉就這樣一直為難著、委屈著,直到他發現原來雍正皇帝也會像康熙皇帝那樣體諒和理解自己,他哭了!
  • 雍正登基後,生母德妃為何要處處拆臺?也不願意當皇太后
    公元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因病駕崩。不多久,康熙帝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雖毀譽參半,但不得不說,雍正於整個清朝歷史上,還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 但是雍正登基為帝之後,其生母德妃,似乎不願意承認他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