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當著胤禵的面立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是何用意?

2020-12-19 論述古今

康熙駕崩以後,除了八阿哥不服以外,最不服的當屬十四阿哥。他為什麼不服呢?

十四阿哥認為,除了八阿哥以外,最有希望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四阿哥。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太子最有利的競爭者是八阿哥胤祀,當時就連十四阿哥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當時八阿哥不但是八爺黨的首腦,又得到百官的支持,就連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上書房都支持八阿哥(張廷玉除外),這樣的支持率,可以說太子之位已經非八阿哥莫屬了,只等著康熙確人就可以。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議定新太子的當天,事情居然出現了180度大轉彎,不但上書房首輔大臣佟國維被罷了官,就連已是鐵板釘釘的八阿哥也被永遠剔除了太子的爭奪,由此一來,八阿哥基本上就已經和太子無緣了。八阿哥沒有了機會,剩下其他幾位阿哥也沒有機會。三阿哥,是個書呆子,基本上沒有什麼優勢,康熙對他也是冷冰冰的。九阿哥哥十阿哥,康熙更是不喜歡,他倆基本上也沒戲。十三阿哥,還在宗人府圈禁,也沒有希望。四阿哥,雖然辦了一些事,可在百官中,威望不高,尤其做人處事太過苛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康熙以仁治天下,而四阿哥的做法則在康熙皇帝的對立面,也不符合康熙皇帝的意願。十四阿哥一對比,一看自己最有希望,可最後得知居然不是自己,而是四阿哥,你說十四阿哥能服嗎?十四阿哥認為康熙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讓他覺得康熙默認的繼承人是他自己。十四阿哥為什麼這麼想呢。第一,康熙五十七年的時候,西藏的羅布藏丹增時常襲擾我西北邊境,為了穩定邊陲,康熙決定向西北用兵,由於當時康熙已經65歲了,已經沒有精力和體力再去御駕親徵,為了提現國家對這次戰役的重視,康熙決定從皇子中園一個人,代替自己出徵,要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候,誰獲得了這個位置,誰就有可能是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不但大臣會這樣想,所有的皇子都是這樣想的。所以,八阿哥也在爭取,四阿哥也在為此練字射箭,目的就是爭奪到這個大將軍王。後來在鄔先生的指導下,四阿哥推舉了十四阿哥,並獲得康熙的同意。十四阿哥成功的獲得了大將軍的位置,這就說明,十四阿哥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第二,在康熙六十大壽的時候,十四阿哥送給康熙的壽禮是一塊刻著壽字的天石,結果在送給康熙的時候卻變成了死鷹,要知道,送死鷹是大不敬,是要被殺頭的,可康熙最後非但沒有治十四阿哥的罪,就連這件事,查都沒查。就連四阿哥再說,康熙心中默認的繼位人是十四阿哥。四阿哥都這麼認為,十四阿哥會不這麼想嗎?第三,十四阿哥因為康熙訓斥了八阿哥,又放了太子之後,就和十三阿哥打了起來,康熙到場準備鎖拿八阿哥和九阿哥的時候,十四阿哥突然衝了出來,準備和康熙理論個是非,結果惹怒了康熙。康熙不但要治他的罪,還準備要殺他,最後在其他兄弟的阻攔下才僥倖脫險,可康熙呢,則因為氣的一口氣沒倒上來昏了過去。本來這件事對於十四阿哥來說確實是個大罪,可結果呢,在康熙醒來之後,不但沒有治十四阿哥的罪,還封他的母親德妃為皇貴妃,讓十四阿哥兼管兵部。這樣不罰反賞的操作,讓十四阿哥都沒想到。所以,以至於十四阿哥一直認為康熙心目中的繼位人是自己。雍正封德妃皇太后,就是當眾堵住十四阿哥的嘴,造成既成事實。十四阿哥由於一直認為康熙是傳位給自己,四阿哥是篡位,所以,在從西北回來之後,就一直大鬧靈堂,期間不但對雍正直呼其名,對雍正不下跪,還當著雍正的面打了張五哥。這些所作所為,雍正即便生氣,也要忍著,可今天是康熙殯天的日子,自己又剛榮登大寶,加上這麼多人,任由其胡鬧,不但有失皇家威嚴,就連自己的顏面也會盡失,為了儘快堵住十四阿哥的嘴,造成既成事實,雍正想到晉升自己的母親德妃為太皇太后。

那雍正這麼做有什麼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十四阿哥從西北到京城,一路都在詆毀自己,到了靈堂上更是肆無忌憚。如今,十四阿哥唯一能聽的就是德妃,只有德妃出面幫助自己,才能化解這場危急,所以,雍正想到晉封太皇太后。

第二,在沒有晉升太皇太后之前,德妃的地位還沒有那麼尊貴,十四阿哥在大鬧靈堂的時候,一把,把德妃推到了,這就說明,德妃的地位還不足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所以,雍正晉封德妃為太皇太后,就是可以以尊崇的地位來壓住十四阿哥,讓他不要在鬧了,所以,我們在看德妃被封為太皇太后以後,十四阿哥立馬就蔫了,這就證明,雍正的做法是非常管用的。

第三,雍正封德妃太皇太后,就是在告訴十四阿哥,我們是一奶同胞,如果,你還在這鬧,那額娘這份太皇太后的尊容,也得讓你弄沒了。你不想讓額娘當,難道要讓給別人嗎?在十四阿哥領會了雍正的意圖後,也就再沒有鬧,而是乖乖的跪下向太皇太后磕頭。

第四,雍正剛繼位,登基大典都沒有辦,就急於封自己的母親,就是當眾造成繼承皇位的既成事實,因為只要大家承認了這個事實,就是承認了雍正皇帝的合法性,所以,十四阿哥一看大家都跪下承認了,他一個也就再沒有鬧下去的理由了。

總結:雍正這一招看似普通,卻蘊含了很深的謀略,就連剛開始還和十四阿哥一起鬧得八阿哥都不得不佩服。所以,十四阿哥和雍正鬥,豈有不輸的道理。

相關焦點

  • 雍正登基後,生母德妃為何要處處拆臺?也不願意當皇太后
    不多久,康熙帝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雖毀譽參半,但不得不說,雍正於整個清朝歷史上,還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 但是雍正登基為帝之後,其生母德妃,似乎不願意承認他的皇位。甚至,還拒絕雍正對其授予的封號,不願意當這個皇太后。
  • 為何雍正即位後,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死活也不想當皇太后?
    但是,卻恰恰相反,從史書上的一些記載來看,烏雅氏對於雍正的登基,她並不開心,反而是有些「氣憤」: 一、《清世宗實錄》記載,當雍正即位的消息,從北京暢春園傳入後宮時,烏雅氏並未表現出興奮的情緒,而是冷靜的說道:「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意思就是雍正登基,這不是我想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想自己的這個兒子登基為帝
  • 雍正王朝,喬引娣。是個什麼樣女人?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沒有表現喬引悌的出處,但是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這篇小說中說的詳細,那時候還是皇子的四阿哥胤禛到山西辦差,正趕上山西發大水,四阿哥胤禛扶著一口大缸昏昏沉沉被一位村婦搭救。不了解內情的人一定罵雍正皇帝欺兄霸嫂,其實本不是這回事,這是二月河的先生寫雍正皇帝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陷阱,這樣除了使故事情節更加精彩以外,可能還有另一個想法,那就是改變雍正皇帝的死法,推翻呂四娘刺殺雍正帝這一傳說。本來在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去世以後就有人批評二月河先生為雍正皇帝歌功頌德,為滿清王朝入侵中原翻案,所以二月河先生讓雍正皇帝有了第2種死法。
  • 雍正王朝:四個女人在「九子奪嫡」中角色不同,結局為何都很慘?
    《雍正王朝》是一部男人戲,所有的女性角色因為所處時代原因,幾乎都是附庸,結局幾乎都是悲劇。 《雍正王朝》最尊貴的女人,當數胤禛和胤禵的親娘——德妃烏雅氏。
  • 雍正和胤禵是一母所生,為何德妃卻如此討厭雍正?
    康熙死後,傳位於皇四子雍正,終於給這場九子奪嫡的大戰也宣告結束了,作為雍正而言,他自然而然是十分高興的,但是作為未來的皇太后雍正的母親德妃烏雅氏來說,她好像對於皇太后這尊貴的身份並不是很在意,甚至是可以說是厭惡?
  • 為什麼雍正即位後,他的親生母親德妃死活也不想當皇太后?
    雍正登基之後,立刻尊其生母德妃烏雅氏為皇太后,並定徽號「仁壽」。在母以子貴的年代,多少後宮嬪妃,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登上帝位,獲得無限榮耀。可是,烏雅氏卻一點都不高興,不但無情地拒絕了冊封,而且很快就因病去世了。烏雅氏如此「痛恨」自己的親生兒子雍正,還要從烏雅氏自己的出身,以及入宮之後的際遇說起。
  • 大將軍王胤禵在西北立了啥功勳?為何後人隻字不提?雍正毀了石碑
    為此他必須要從眾多子嗣中選擇一位大將軍王代替自己出徵。這麼多兒子裡,康熙最終看上了十四阿哥胤。為什麼?因為胤禵文武雙全,當時也才三十來歲,是個身體硬朗的皇子。派他出徵,勝率要大得多。那麼胤禵有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呢?我們說那是沒有的,胤禵帶兵入藏,成功平息了戰亂,保住了西北一時的安寧。胤禵在西北還是有功勳的,只是被掩蓋了。
  • 《雍正王朝》:胤禩把苦差事甩給胤禵,胤禵狡猾反擊一舉三得
    這裡不教大家如何揣摩心思,而是通過《雍正王朝》中的一段劇情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揣摩心思的魅力之處。大家都知道九子奪嫡的事情,幾位皇子為了儲位費盡心思,為人辦事如履薄冰。二阿哥胤礽因為早就被封為太子,所以一直備受眾位皇子的「關照」。
  • 德妃為何暴亡,是否為其子強逼而死?三大證據讓雍正成為第一嫌疑人
    太后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他本人是這樣辯解的:母親德妃本來就生性仁厚慈祥,大行皇帝頓時薨逝,讓她哀痛不已,甚至到了「決意從殉,不飲不食」的地步,不過是後來雍正自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這才「勉進水漿」。可以說雍正這一段就是在為母親悲傷過度而後不幸逝世的說法做足了情感鋪墊。
  • 雍正王朝:喬引娣和雍正,發生關係沒有?一個小動作,說明了一切
    導讀:喬引娣,作為基層貧困民眾和雍正政敵家眷的雙重代表人物,乃係《雍正王朝》中見證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的關鍵人物。最初階段,這個被皇十四子胤禵在破廟「撿」來的逃荒丫頭,因為和其「同命相憐、皆有痛失至親之苦」而惺惺相惜,乃至感情迅速升溫。
  • 揭秘:德妃是雍正親生母親,為什麼如此不喜歡雍正,還落井下石?
    從德妃的所作所為中,可以明顯看到她對這個兒子的極度不喜,那麼德妃為何如此不喜歡雍正呢?畢竟人人都知道母憑子貴,他作為後宮的女人應該看得更清楚。其實德妃是過不去心裡的那道坎,這個坎就是十四子胤禵。德妃之所以對四子雍正和十四子胤禵的態度差別這麼大,是因為在雍正降生的時候,因為她當時的身份,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 雍正篡位「野史五說」破綻百出 改詔說法不成立
    胤禛第二子(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  康熙對胤禛最大的顧慮是他年紀較大,已近四十,較之胤禵等皇子沒有年齡優勢。但這個問題並非不可解決,因為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兒子弘曆,康熙若想讓弘曆將來繼承大統,就必須立胤禛為帝,這樣弘曆將來才能名正言順地子承父業。  康熙晚年確實寵愛弘曆,常令其陪伴左右,因愛孫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選他為嗣君,並非沒有可能。
  • 雍正王朝:讀懂那串佛珠,才能讀懂年羹堯的無奈和臨終的號啕大哭
    導讀:就如一代清史研究大家孟森先生所言,「世宗之立,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確為實事」。年羹堯在康雍皇權更迭的過程中,確實做出了絕對不容磨滅的巨大貢獻,這一點在《雍正王朝》中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還原。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自皇四子胤禛「江南募捐」開始,年羹堯就開始了自己謀取擁立之功、鼎力助主的長期職業規劃。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要保舉老十四做大將軍王,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聽取了鄔思道的建議,保舉了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而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為雍正最終能夠成為「九子奪嫡」的勝利者,進而在康熙去世後成功繼承皇位,奠定了非常的堅實的基礎。
  •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而即便是最後,胤礽當著所有人的面,對於雍正追比戶部欠款的行為予以了徹底的否定,雍正也沒有在康熙面前說胤礽一個不是,反而繼續將所有的責任歸咎於自身,對於胤礽可謂是做到的仁至義盡。最後,就是在「一廢皇太子」之後,雍正主動上奏,請求復立胤礽。
  • 雍正生母德妃有多討厭雍正?寧可殉葬也不當皇太后?原因並不複雜
    其次胤禛的性情較為陰晴不定,連康熙帝也多次訓斥過他,佟貴妃又身份尊貴,備受康熙帝重視,相比親生母親,胤禛本能的會親近佟貴妃些。 而德妃看到胤禛又會想起自己當宮女時的日子,自然也就不願多看胤禛一眼,如此一來,母子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大了,可惜佟貴妃去世得早,胤禛11歲時佟貴妃就閉眼了,於是胤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媽不疼爹不愛的孩子。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沒有看到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呢?
    (九子奪嫡,不包括五六七三個阿哥)五阿哥胤祺,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中其實出現過胤祺,就是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十四阿哥胤禵,並且憤怒地拔劍要殺他時,五阿哥胤祺跪著抱住康熙的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胤祺的性格。五阿哥胤祺,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那個宜妃。那部電視劇雖然虛構,但宜妃的受寵卻絕非虛構。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
  • 雍正王朝:老八在雍正朝的勢力到底有多大?三件事,足以證明一切
    當然,這只是影視組品中的藝術加工,歷史上的「八爺黨」早在雍正四年便被雍正皇帝連根拔起,徹底剷除。那麼,我們拋開真實歷史不言,僅就《雍正王朝》的劇情演繹來看,這位「八爺黨」的政治首腦究竟擁有多大的勢力,能讓雍正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將其徹底扳倒?
  • 揭秘:雍正皇帝與親生母親德妃的恩恩怨怨
    九貝子之母親,亦即自縊而亡」。以上兩種說法雖然不足為信,但是,雍正與生母的關係比較微妙甚至有過衝突,卻是有史可證。烏雅氏僅是一名普通的宮女。烏雅氏外貌端莊,雍容華貴,天性淡泊名利,為人做事相當低調,在鈎心鬥角的後宮中,博得康熙了的讚賞。
  • 雍正繼位,她的親生母親何以寧死也不當皇太后?
    一、與親兄弟之間的矛盾大傷母親之心雍正帝徵召允禵回京奔喪,明言皇考的喪事,若允禵不能親臨,恐怕內心不安,為他著想,讓他急速來京。康熙帝的皇子,以「胤」字為取名的「輩」字,雍正帝繼位後,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應宗人府的請求,以皇太后的名義,令康熙帝諸皇子為雍正帝避御諱,將胤字改書為「允」字,所以廢太子胤礽改作允礽,胤禩書寫為允禩,其他皇子也是這種改法,唯有允祥受雍正帝特恩,可以不必改變,但允祥哪裡敢用「胤」字。胤禎改名當在宗人府置對之後,眾兄弟奉旨改寫輩字之際,或者稍後,被雍正帝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