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
01崔顥之長幹曲二首
這屬於崔顥《雜曲歌辭·長幹曲四首》中的前兩首,是崔顥中進士之後在外遊歷20年在長江附近遊歷的作品:
長幹曲·君家何處住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長幹曲·家臨九江水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
01、【直譯】
女子:
你家住在什麼地方,我家住在橫塘一帶。
停船我來打聽一下,或許我們還是同鄉。
男子:
我的家臨近九江邊,來來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你和我同是長幹人,從小不相識真是很遺憾。
02、【詩詞背景】
■崔顥遊歷在外20年,只回到故鄉開封一次。自然也有很強烈的思鄉情緒。
■也許這是他在遊歷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但是卻引起他的共鳴。
02【詩詞解析】
古代長江水路繁忙,來來往往的船隻很多,水路漫漫一來一去自然時間非常久,很多時候也只能在船上生活,思歸思家之情緒自然非常強烈。01、上篇:長幹曲·君家何處住
一個船上的女子,在船隻互相交錯之中,突然隔壁船上聽到有和自己一樣的口音,那種思鄉之情,促使她也不顧男女之距離,停船並船急著上來搭訕。而且為了防止誤解先自報家門,直接說出搭訕的來意。在問話之後,不待對方答覆,就急於自報「妾住在橫塘」這樣的處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寫得活靈活現。他不象杜牧那樣寫明「娉娉嫋嫋十三餘」,也不象李商隱那樣點出「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他只採用了在男主角並未開口,而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鄉」的想法,不正是因為聽到了對方帶有鄉音的片言隻語嗎?這裡詩人又省略了「因聞聲而相問」的關節,這是文字之外的描寫,所謂「不寫之寫」。
而女主角的年齡也從嬌憨天真的語氣中反襯出來了。到這兒,也會有疑問,這女子到底是船家還是乘舟人,是少女還是年輕女子?這只能說都有可能。不論是哪種可能都不重要了,他鄉聽到鄉音即使不會上前搭訕都難抑止前去打招呼的衝動吧?這種感覺作為長年在異住的我,我體會最為深,有時在路上碰到一個帶自己一樣鄉音的人,都想直接上去搭訕,但是幾乎每次都是放棄,怕被人誤解。有時看到一個家鄉的車牌都是非常的親切,所以故鄉情最難忘,鄉音最親切,我是最有發言權的。雖然遠隔千古我也最能體悟女主角這種心情的。真實的生活記錄的詩詞其魅力,並不差於那些華麗的詞藻的高大上詩詞。君在古代一般指男性,但也可以指女性的,很多有功績的女性都會封為某某君,在唐代稱君並不是男性專用的。在這兒因為有了」妾「自然君就是指男性。妾是古代女子的謙稱。
詩中還表達了女主角內心的孤寂。單從她聞鄉音而急於「停舟」相問,就可見她離鄉背井,水宿風行,孤零無伴,沒有一個可與共語之人。因此,他鄉聽得故鄉音,且將他鄉當故鄉,就這樣的喜出望外。詩人不僅在紙上重現了女主角外露的聲音笑貌,而且深深開掘了她的個性和內心。
02、下篇:長幹曲·家臨九江水
當女子因為聽到鄉音時停舟想問時,於是迫不及待地自報家門,這是因為鄉音讓她感到親切,鄉音讓她產生要見到家鄉親人的衝動。這一切都緣於對家鄉的感情。實際男子碰到同鄉,何嘗會不激動呢?說到不激動不喜悅是不可能的。雖然詩中沒有說激動之語,但是鄉音思鄉在古代很多詩詞中都是有驗證的。白居易在潯陽送別時聽到熟悉的琵琶聲,都難抑其思長安之情。並主動上去同已經嫁為商人婦的琵琶女搭訕。古代的男子實際跟現代一樣:很多時候也要為生計為理想四處奔波、走南闖北的。
有人寫文章說:這個男子回答的有點生硬不解情趣,其立論觀點就是:「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這個能說明生硬嗎?提出這觀點的作者可能是沒有經過離鄉背井的經歷吧?或者這作者本身就是思想上認為女子搭訕男人,男子應該撩過去?根本就不清楚古代男人本來就是嚴肅、正襟危坐的教育,怎麼可能像現代這樣看到女子搭訕就開始直接撩??再說人家男人或者已經歲數不小了,或者人家男子已經有心上人了?所以有些人只會從紅樓夢中看到銀(YIN)啊!!解讀詩詞也不能無知無畏啊,要有點敬畏之心啊。我是這樣認為的:男子也是喜出望外,而且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非要發生點故事吧?之後又表露要是從小認識就更好的遺憾了呢?這種情結也許只有我們這種異鄉客才能體悟到吧?有時我們遇到一個老鄉,相談正歡,有時不禁會感嘆:要是我們從小認識就好了。
這兒只是白描,也許人家聊了一會了。詩人不可能全部寫出來,所以人家男子說「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何嘗不是一種相談正歡的遺憾呢?而男子也是同樣的感觸,也急忙報自己家門。雖然沒有寫其有多激動,但是卻能看出後面的他自然也是非常喜悅的。也是唏噓不已,也伴隨著淡淡鄉愁。「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在他鄉生活的人遇到家鄉人都會有這種感嘆的。話雖是出自男子之口,卻是對倆人共同的飄泊生涯的嘆息,是長年流落在外的無奈。這嘆息也是緣於對家鄉的愛戀。
用白描手法來是詩詞常用手法,同樣是非常高超的寫作技法。白描手法雖然沒有華麗壯懷激烈的場景,但是卻是非常接地氣,非常符合人之感情,這兒就用白描抒寫了人們熱愛家鄉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動,饒有生活趣味。
03、鄉愁最難解,鄉思詩詞何其多啊。
正如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許女主角在船上已經度過不少了佳節。王維還有類似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吧?
長江水路在唐代從涪陵到揚州都是可以直達的,這些船隻來來往往至少要一年半載,在船全靠人力和帆、順流而下的時代,大部分時間也只能在船上生活,即使是有同行之人,但是碰到一個鄉音也會非常喜出望外的。
這首詩雖然是寫得路途遇到的小事,當然古往今來這種事非常多,送別,他鄉遇同鄉自然非常多,但是為何這樣的小事卻打動了詩人?無非就是詩人同樣也是思鄉情結非常濃厚,自然就是印象深刻,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吧?
03【名詞解釋】
長幹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長幹行」,屬樂府《雜曲歌辭》。九江:指長江潯陽一段,此泛指長江。長幹:一般指南京地區,後來泛指同鄉。這兒有橫塘所以是指南京附近。橫塘:現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樂府詩集:漢代設樂府為中央音樂機構。後來也把它所採集來配樂的歌詞以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稱做樂府。北宋郭茂倩收集秦漢以來的包括當時漢代傳世的樂府音樂及南北朝以後直到北宋的民間歌曲而成《樂府詩集》,和《詩經》一樣對後世影響很大,古代很多詩詞都是仿樂府的格律做詩。《樂府詩集》收錄的有多種風格,最為典型的:一種就是如《敕勒歌》北方遊牧民族傳到中原地區,另一種就是江南曲這種南方民歌風格的。
04、【個人延伸觀點】
有人斥責:」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太沒有節律不講究文法,不應該收入語文課程。這個觀點甚至成為一種很有影響力的觀念,但是在懂一點中國文學常識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笑話。
實際這是一種典型的對中國文化的無知所致,簡單說:本來這個就是民歌,而且是當時漢代樂府採集的民間歌曲。不是詩人們那種有嚴格要求的詩歌。也反證我們中國語文教育現在的強化閱讀是勢在必行的,要不然這種無知會越來越多。
崔顥簡介: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04延伸閱讀:為什麼崔顥中進士沒有授官職呢?
01、這牽扯到唐代的科舉制度:
唐代中進士除了名額一次只有30個左右,那些門閥還要瓜分掉至少三分之二。而且不是如後世那樣就可以直接封官了,還需要等至少一年時間遴選來授予官職,但是都不會太高,比如孟郊只給了個縣尉職位,升遷也相當難。簡單說唐代還是門閥政治,還是優選照顧世家子弟,主要是科舉制度漏洞特別大。所以很多中進士的人感覺到仕途無望 ,也要養家餬口就會跟隨著一些可以開幕府資格的封疆大吏左右,以圖能有好的前途,但也居無定所。高適和李商隱就有這樣的例子。沒有中舉的杜甫和李白的也有這樣的經歷。崔顥資料不詳,無法確定這20年是自由遊歷還是跟著某位大臣左右。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02、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和升遷制度就非常嚴謹,幾乎無漏洞可鑽。
雖然開始也不一定授為縣令,也是基本是縣尉,但是一般有一定的期限,只要有政績基本都是會升為縣令甚至更高職位,而且注重從基層幹起,縣令、通判歷練後方可成為一州之長。比如曾鞏就是中進士後從縣尉一點點幹到高位的。北宋為防世家和大臣弟子鑽空子,對於中科舉還要進行第二次考試。即使有才華的世家弟子中科舉前面幾名,皇帝也會勸其父親讓位於普通參加科舉的士子,以防有人說「以權謀私」。所以北宋除了官府會給貧寒和偏遠地區士子們參加科舉給予包食宿外,還會有貧困助學和官辦學校免食雜費之制度。所以北宋很多大臣出身都是貧寒,比如範仲淹和趙汴(biàn,此字本應該為扌提手部首,但是有時會顯示不出來,所以用汴來代替)等等;很多著名文人只要中科舉都能在官場得到升遷,比如晏殊、曾鞏、蘇軾等等。【詩詞欣賞】給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