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翻開一本宋詞選集,到處聽得到雨點撲簌滴落的聲音。
「雨」本來是極平常的自然現象,然而在宋代詞人的筆下,它仿佛被賦予了某些特殊的使命,它親歷見證著朝代的興衰更替,勾勒串聯著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
它是落花微雨的淡淡閒愁,是梧桐細雨的悽苦哽咽,是淡煙疏雨的空寂無奈,是愁雲暮雨的離愁別恨……
這三首詞裡的雨大概是宋詞裡最著名的幾場大雨,千年溼潤,萬古長存。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 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一個極其平凡的雨後天晴的春日,這篇偉大的作品橫空出世!
這一日,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在去往沙湖的路上,來不及防備,傾盆大雨倏忽而至。
同行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雨一下子慌了神,大家炸開了鍋:「我的衣服要溼透了!」「我的鞋子要被雨泥弄髒了!」……一時間大家不知所措。
這時,只有同行的東坡風雨不動安如山。他見識、經歷了太多世間風浪、人世沉浮,這點雨對他來說,算得了什麼?
他想到:風雨來了,著急憂慮,於事無補,雨始終是要打到身上來的。何況,大雨只是暫時的,天終將放晴,何必為此狼狽焦躁呢?
果然沒過多久,就雨過天晴了。他有感而發,寫下名垂千古的這首詞:
不要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一邊安步徐行。
雨來了,雖然沒有雨具,也沒有馬,可是有竹杖,還有芒鞋,它們很輕快,比騎馬還要輕便舒適。
不能因為一場雨而錯過了整個的大好時光啊。即便風吹雨打,也要披蓑戴笠、信步出門,迎接外面世界的風風雨雨。
春風吹來,乍暖還寒,吹醒了他的酒意,他不禁微微有些冷。抬頭間,山頭初晴的斜陽似知他意,應時相迎,讓他看到了柳暗花明,他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絲暖意、一線希望。
回過頭,望一眼他來時走過的地方,剛才的風雨蕭瑟,現在的雨霽初晴,對我來說,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超脫於風雨陰晴之上的超曠,這樣的等閒視之,很「蘇軾」,非常人所能匹!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如果不是國破家亡、親人病逝、顛沛流離,李清照可能一輩子都是那個淺斟低唱、寫著風花雪月的女詞人。
這首詞便是她南渡後抒寫懷念亡夫和自己孤單悽涼景況的名作。
年老寡居的她百無聊賴、苦苦尋覓,那些過往的美好都於動亂中遁了蹤影,永不可尋,再也不見。目力所及,儘是冷冷清清,她無法不悲戚愁苦。
這秋天的氣候,曉寒猶重,秋風砭骨,她難以入眠。
姑且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吧。飲進愁腸的幾杯淡酒,哪能抵禦這寒風勁吹。
天暗雲低,一行大雁掠過天際,其聲也哀,聞之讓人傷心難抑,那是舊時那隻從「雲中寄」丈夫「錦書」來的大雁啊。可丈夫卻已亡故,無人再寄書信於她,可嘆這「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院中殘菊委地盡枯損,人花共消瘦,如今還有誰來憐賞?遙想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閒情雅致跟如今判若雲泥。
冷清清守著窗子,如何才能熬到天黑?
好不容易捱到了黃昏,卻下起雨來。無邊絲雨細如愁。一點點,一滴滴,滴落到梧桐葉上,聲聲入耳,斷人心腸。這悽風苦雨的況味,怎一個「愁」字能囊括盡?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為宋、元易代之際的詞人,蔣捷的一生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
因他作了《一剪梅·舟過吳江》中那句有名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又被人稱為「櫻桃進士」。
他的詞作大都抒發黍離之悲、個人遭遇,這首《虞美人·聽雨》便是其代表作。
詞人以「聽雨」為媒介,通過時空的跳躍,選取三幅「聽雨」的截面圖,也將一生的悲歡際遇滲透其中。
回首前塵,人年少時,何等的春風得意,裘馬輕狂。歌樓上聽雨,紅燭搖曳,昏暗燈光下羅帳輕盈,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中年時,逢上兵荒馬亂的年代,詞人漂泊四方,踽踽獨行。
在那密密斜織的雨幕下,詞人獨坐一葉孤舟上,一隻失群的孤雁傳來聲聲哀鳴。水闊風急,雲低雁叫,江雨悽冷,一腔旅恨,萬般離愁,全都入這江秋寒雨畫中來。
如今,人已到暮年,兩鬢早生華髮。江山已易主,少年歡樂和壯年愁恨已被雨打風吹去。他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點點。一切皆空,萬念俱灰,雨聲雖無情,但他已心如止水。
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但無可奈何,就讓這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宋詞中的細雨不息,淅瀝瀝瀝,打溼了光陰,驚豔了歲月。
時間滴滴答答,轉瞬已是千年。一樣的陰晴雨雪,當我們重溫宋詞中的這幾場大雨時,它穿越千年的時空而來,依然散發著獨具魅力的美,帶給後人無限的感動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