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2020-12-09 上觀

1926年8月23日,一位先賢離開人世間,畢生把自己的「皮骨心血」奉獻給了社會和百姓,他給南通留下的是一個擁有50多家企業、2400多萬兩白銀的當時全國最大民族資本集團,是由400多所各類學校、場館組成的教育文化體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電、通訊、園林等市政基礎設施,是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業。在他的領導下,南通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小縣城,變成了令世人矚目的近代化新興城市。

這位先賢,就是離世94年後的今天,被譽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民族企業家的楷模」的張謇!

士負國家之責,必自其鄉裡始

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1日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說,「愛國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湧現出一大批愛國企業家。」愛國企業家典範是我們國家、民族和歷史上的精神標杆、文化符號、道德楷模,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優秀企業家精神在新時代值得進一步光大和發揚。

擁有「愛國企業家的典範」首位度的張謇,愛國不僅是貫穿他一生的主線,也是其全部實踐活動的中心點和出發點,可以說愛國、愛國主義是張謇精神的核心。具體而言,他選擇的是一條「實業救國」的道路。

鴉片戰爭後,江河文明與海洋文明激烈碰撞,中國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國亡家破之禍時時籠罩在中國人的心田,人們擔憂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波蘭、印度、埃及或者羅馬。身處這個救亡圖存時代,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仁人志士們苦苦尋覓救國的良方,張謇無疑是其中勤勉而傑出的積極探索者和生動實踐者之一。」用吳良鏞先生的話評價:「他能在那時新與舊、中與西、保守與前進的撞擊中擺脫出來,創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可以說,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張謇「中國近代第一城」的輝煌業績。

張謇的生卒年為1853~1926年,江蘇南通人,祖籍地現通州區,出生地現海門區。張謇出生在富裕農民兼商人家庭,1894年41歲時考中甲午恩科狀元,曾出任江蘇省諮議局議長、民國政府實業總長、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生活在風雲激蕩的中國近代,1895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面對甲午戰爭的國內危局,有3個人各自作出人生重大選擇:孫中山選擇革命,康有為選擇改良,而張謇選擇了實業。

很多人對張謇由官場進入商場不甚理解、很想了解。張謇去世後,張孝若寫了《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由此被稱為最早系統研究張謇的一個人。他在書中說道,大凡狀元以後多當官、最好能官至宰相,曰「狀元宰相」,而其父棄官離京直接從事實業,有這樣四個動機:一是祖父去世,父親名場欲望低落;二是國勢危迫,要使中國不貧不弱,唯有振興工商業;三是做自立、做事的讀書人,為「書呆子」、「書蠧頭」出氣、爭面子;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侍奉、接駕太后慈禧,深感這種官「沒志氣」。以上看出,每一條動機都是棄舊圖新、避弱趨強,勇氣和膽略可見一斑。

張謇沿著傳統士大夫的路徑一路走來,但當時的中國已經衰落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士大夫之路實在走不下去了。無路可走,便獨闢蹊徑,選擇實業救國之路,對一個封建士大夫而言,實則是不得已而為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慈禧太后卻挪用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籌辦萬壽慶典,清政府因此特開「恩科會試」。張謇北上應試,高中狀元。張謇蟾宮折桂之際,前線傳來北洋水師迭遭敗績的噩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是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大標誌,對張謇而言,也是他人生道路改弦易轍,投身「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一大轉折。他意識到,中國必須先行「推廣棉地、紡織廠」及開發鐵礦、擴張制鐵廠,發展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

深感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機的張謇,與兩江總督張之洞在聯英抗日、創辦實業等方面有不少共同語言。1895年,張之洞委任張謇負責通海一帶商務,授意他在通海一帶創辦紗廠。張謇奔走於南通上海之間,到處籌措資金,困頓時連往返車費也囊中羞澀,不得已只能賣字為生。1899年,一座擁有20400枚紗錠的近代化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建成。張謇根據《周易·繫辭》所載「天地之大德曰生」,給紗廠取名「大生」。

大生紗廠投產後,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先後在黃海海灘辦起20多家鹽墾公司,到1907年,已圍墾近10萬畝。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20多家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企業集團。

1956年2月,毛澤東在接見黃炎培時說,提起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個人不能忘記,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記範旭東,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資本可以沒有國界,但企業家有國界。作為有著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的企業家,張謇繼承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優良傳統,以捨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投身於救國的實踐之中。與此同時,作為自幼接受傳統文化薰染的一代儒商,張謇認為,愛國不是簡單地喊幾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實際行動、具體活動之中。他在《墾牧鄉志》中表示,「士負國家之責,必自其鄉裡始」。張孝若在為其父親所作的傳記中也多次講到父親的國家意識,書中寫道:他認定,一個人要忠愛國家,先要忠愛地方。

張謇立足家鄉南通,從實業出發,經營地方,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使之成為全國所有縣中的「模範縣」,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張南通」「張四先生」。胡適先生為張孝若編著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所作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時至今日,人們徜徉於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張謇所開創的諸多全國之最:南通博物苑——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通州師範學校——中國第一所民立中等師範學校;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戲劇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校;通海墾牧公司——全國第一個農墾股份制企業;南通盲啞學校——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大生紡織企業集團——中國最早的民營資本集團……南通民間至今流傳著 「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

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於11月12日下午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仔細察看博物苑歷史建築,並走進張謇故居陳列室,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聽取當地培育企業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等情況介紹,高度評價張謇「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要求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

張謇一生創辦了數十家企業,涉及紡紗、鹽墾、麵粉、冶鐵、機械製造等工農商各領域,他為自己的企業取名為「大生」「阜生」「頤生」「資生」等,都寄託了其深沉的民生情懷。「大生」二字源自《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寄託了他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

甲午戰後,國事日非,而一般士大夫仍如井底之蛙識見短淺,認為物質文明如槍炮製造之類,中國自讓泰西一籌;惟讀書一事乃中國專長,決不可取法於外國。張謇與這些閉目塞聽的腐儒不同,經過潛心研究,認識到外洋之強由於學,其工業因「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製造」,才能「化粗為精,化少為多,化賤為貴」;其農業則講求土宜物性,以機器廣種植、興水利。張謇不僅大力倡導新學,還積極引進歐美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

張謇認為,竊維環球大通,皆以經營國計民生為強國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而實業不振,又無以為教育之後盾。他認為,西方國家農工商企業特別是現代工業的「實業」才是救國之路。他堅定秉持這樣的理念: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實業。可見,張謇是一直把農工商實業放在首位的。在農工商三業中,工業又擺在第一位。其中,工農關係他安排並實施這樣的順序,由工到農,由農到農,又由農到工、由工到工,由此及彼,城鄉、工農循環往復,實業的「雪球」越滾越大、力量越來越大,形成了大生的產業鏈,繼而形成了近代城市初步的經濟體系。

作為「學術界張謇」,他進行這樣的學理思辨,更是一以貫之地這樣去做。他親自辦的第一個企業是大生紗廠,創辦過程堪稱坎坷,在他自訂的年譜中記載著1897、1898兩年在上海他兩次賣字,為的竟是籌措出差旅費。1922年張謇所辦實業出現危機,日本財團委託駒井德三來通調查。他在《張謇關係事業調查報告書》中對張謇推崇備至,「(張謇)所懷之理想,數十年始終一貫,分頭於實業交通水利之建設,醉心於教育及慈善事業之學理,乃唯一主新中國之創造者。」他還把南通比作「江北首都」。擁有125年歷史的大生紗廠,1905年註冊為大生紡織有限公司,從一開始就是股份制,紡織機器由英國曼徹斯特生產,聘用外國專家,擁有「魁星」等一系列商標。

近代控制中國海關的英國殖民者每10年編制一期向英國政府的《海關十年報告》。1921年底,署名戈登·洛德提交的報告,最後一章以「通州」為題,描述南通的經濟社會情況後評說道:「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國人幫助、全靠中國人自力建設的城市,這是耐人尋味的典型。」在他眼裡,南通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內迅速崛起,代表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為此這位英國人十分欽佩,他建議:「所有願對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將來做公正、準確估計的外國人,理應到那裡去參觀遊覽一下。」

張謇還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先驅者。1917年5月6日,社會知名人士蔡元培、張謇、梁啓超、伍廷芳、宋漢章、黃炎培等48人,聯合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48位官場、教育界、工商界著名人士作為提倡人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上署名,張謇是此中的主幹,而主事者即黃炎培。中華職業教育社創立之初,以倡導、研究和推行職業教育,改革脫離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傳統教育為職志,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並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改革的先行者。

有資料稱,1917年5月創辦中華職教社前,張謇在創辦近代中國師範教育和特種教育的同時,努力開拓和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其中不少是首創之舉。自1902年創辦農學堂起至1915年創辦盲啞學校師範科止,前後14年共創辦、資辦職業學校(專修班)19所,專業門類廣泛,涉及工業、農業政法、金融、交通、工藝等各個領域,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初、中、高級人才。1918年,張謇與黃炎培共同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校址在上海南市區陸家濱迎薰路。校長黃炎培,張謇為學校議事員,張孝若等為經濟校董。張謇與黃炎培,一個是清末狀元,一個是清末舉人;一個出生於1853年,一個出生於1878年。倆人都是江蘇老鄉,年齡雖相差25歲,但志同道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是名副其實的忘年交。黃炎培和張謇走的道路在總體上是一致的。都是揚棄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而以理想主義精神,立足於社會,在民間儘自己努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

「母實業而父教育」。張謇出生自農商家族,作為一名成長自基層的儒商,實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他意識到「一國之強,基於教育」「苟欲興工,必先興學」「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他通過自己的實幹苦幹為改善民生而不懈努力,興實業、辦教育、廣慈善等,先後創辦了通州師範等近400所學校,創辦了醫院、養老院、育嬰堂、貧民工場、女工傳習所等,誕生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從生活資源到文體設施,從普通百姓到弱勢群體,從城區市鎮到濱海灘涂等多層面、全方位致力於民眾生活的改善,體現了其為百姓謀福祉、為社會做貢獻、為政府分責任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

堅苦自立,誠實不欺

習近平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民營企業家應當珍惜自身的社會形象,講正氣、走正道,弘揚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範。

從異鄉再回故鄉,從官場再戰商場,張謇的人生可以粗略地分為前半生、後半生。1895年前,主體是學業,苦學傳統國學,豐富人文精神,考學20多場次,答理論的卷子,為國家找道路;1895年後,主體是實業,精學新興西學,履行科學精神,創辦數十家企事業,答實踐的卷子,為家鄉闢新路,創造了南通近代輝煌。雖然沒能實現讀書、當官的傳統意義上「雙峰」,但創造了學業、實業從傳統走向現代演進的「雙峰」。尤其是作為「企業家張謇」,他血脈中蘊含與釋放的企業家精神值得敬佩與弘揚。

自幼浸潤於儒家經典的張謇,對於「誠」「信」自不陌生,曾在諸多場合諄諄告誡其子張孝若與通海學子:「兒須自愛自重。自愛自重無他,在勤學立品。何以立品?不說謊,不驕,不惰,不自放縱任性而已。」張謇對於誠信的提倡並未局限、停留於個人道德範疇,而是將之與現代企業的信用聯繫起來。他以「忠信篤敬」解釋信用,並對此作了具體解讀:「忠則不貳,信則不欺,篤則不妄,敬則不偷」,從字面可以理解為:忠心無二,表裡如一;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專心致志,踏實進取;愛崗敬業,積極有為。

企業與企業、銀行等組織之間的經濟往來,大都採用契約的形式,對於契約的履行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張謇深知嚴格履行契約的重要性,曾在對銀行專修科學生的演說中強調「守法宜堅,不可假借」,不可稍有寬鬆,如果履行契約,所有條件稍有欺詐,則信用難以保持,何以招徠主顧?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張謇非常注重企業信譽,自覺誠實履行契約,即使資金周轉困難,也想方設法加以解決,決不食言。如紗廠創辦初期極端困難之時,張謇也未曾考慮過失信,而是採納建議「盡花紡紗,賣紗收花,更續自轉」,甚至做好了至無花可紡之時,停車閉廠的最壞打算。他還曾懇切地囑託財務負責人,對於前來結帳之人,立即核實結清,應該償付、應該索要的帳目不可稍有含混。

張謇投身實業的時代,現代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由於缺乏基本法律保護,張謇最初創辦紗廠曾遭遇重重困難。當時商人普遍信用墮落,弊端叢生,企業破產停業層見疊出的外在環境,使張謇時時感到信用制度缺失所帶來的種種不便。民國初年,張謇應袁世凱之邀任農商總長,遂乘機著手進行經濟方面的立法工作,試圖推動信用制度建立,倡導依法經營,信守法律。商律、公司律等法律頒行後,張謇嚴格依照相關法律,展開經營活動,照章納稅,守法經營。

張謇出生在海門鄉村,從小參與農業生產,親歷田間耕作之事,熟知農業之艱難,對勞動人民的疾苦耳濡目染,加之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因此可以說與生俱來就具有民本思想。面對近代中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現實,作為儒商,一步步艱辛走向成功巔峰的民營企業家,張謇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筆抒發對民間疾苦的同情,為民生福祉大聲疾呼、慷慨陳詞,也通過自己的實幹苦幹為改善民生作不懈努力,也正因為辦了大生紗廠,農村窮苦的小腳女人轉身成了收入正常的紡織女工。他發現在上海就有好多出身貧寒、處在底層來自南通的窮人,並把這一「發現」告訴了周圍人,使這些「南通窮人」得到一定救助。

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鹽墾公司、復新麵粉公司、大聰電話公司等眾多企業,形成了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企業集團,他以實業反哺社會,建學堂、開交通、造公園、興水利、辦慈善……到他去世前,僅大生一廠為企業和公益事業的墊款就達70多萬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便在企業陷入困頓之時,張謇也沒有停止過興辦社會事業,為了籌集資金,這位晚清狀元曾多次在報紙刊登廣告公開賣字。

張謇的隸、楷雅淡安詳,謹守法度,行書則稍見放逸,雅健瀟灑,向他索字的人很多。而他公開賣字,則始於創辦大生紗廠。1897年10月,張謇為大生紗廠赴滬籌集股本,然而此行很不順利,不僅集資不成,還染上霍亂。旅資不濟時,張謇即賣字維持。1899年5月,大生紗廠已建成開工,流動資金不足,張謇再赴滬集資,前後兩月。旅費不足,仍以賣字自給。

1904年張謇出資在唐閘籌建新育嬰堂,1906年建成,一年內收嬰已達千名,費用超過二萬,入不敷出。張謇於是在報紙上刊登啟事,為育嬰堂募捐。然而育嬰堂所收嬰兒不斷增加,「嗷嗷待哺,耳不忍聞」,張謇說既然叫育嬰堂,就「無拒嬰不納之理」,但「歲月遙遙,殊難為繼」,於是他開始通過賣字為育嬰堂籌資,他在報紙上又刊登鬻字啟事,他說:如果我自己不能儘自己的全力,我怎麼對得起那些響應我募捐的人,我捐出和募集的開辦經費已用完,惟有賣字了。張謇計劃每季度以賣足五百元為止,一年計得二千元,可夠百名兒童一年之用。張謇在啟事中說:「我的字雖不足稱道,但是賣字的錢是用來育嬰的,百餘名兒童的性命都繞繫於我的手腕,大家如果不吝嗇錢的話就包涵點我的字吧。」

此後一段時間,上海、南通的報紙上連續刊登著張謇的鬻字啟事。不僅育嬰堂,南通博物苑文物徵集需要經費,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要資助,張謇感到「負任之力固已盡也」,只有靠繼續賣字來補充經費的不足,鬻字的期限一再推遲,潤格也在提高。1916年,隨著殘廢院、盲啞學校的建成,張謇創辦的公益慈善事業不斷增加,「旦旦而救人之助,不足濟緩急,而僕之力用於教育慈善事者,又以途多而分,無已,惟再鬻字」。張謇又發布了《為殘廢院盲啞學校鬻字啟》《繼續鬻字啟》《為慈善鬻字啟》,張謇在百忙中不辭辛勞,以字易資,計劃每天抽出兩小時寫字。為了慈善事業,張謇不顧年事已高,不惜花費精力去賣字,以獲得更多的經費,這一輪集中賣字前後持續了三年多。張謇是這樣表達他的心願的:「諸君雖略損費,然不論何人,皆可牛馬役僕,又可助僕致愛於篤癃無告之人,而勉效地方完全之自治,使城南山水勝處,不復有沿途群丐之惱人。」只要能夠提供資金,任何人都可以像使喚牛馬一樣使喚他,為的就是能夠向那些病殘無助的人獻出一份愛,效力於南通的地方自治事業。

張謇說:「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他不僅把個人所得無私捐助社會,不僅為南通事業奉獻了金錢財富,更是奉獻了皮骨心血,奉獻了全部生命。張謇是怎麼用心、盡力的?打開大生集團泛黃的一頁頁檔案,曾經的歷史,創業的艱辛,品牌的榮耀,成就的光輝,就赫然在了眼前,難以想像的是,1897年開始,檔案如此齊全、完整、厚實,總數達9491卷,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紙卷足以申報世界記憶工程;翻開厚厚的共8冊卷《張謇全集》,6560頁,總的文字量達到600萬,涉及實業企業的佔2/5,也因此有人說他是思想家。

1926年的夏天,南通氣溫之高創軍山氣象臺有氣象紀錄10年之最,幾乎每天都在35℃上下,7月底8月初最高達到38℃-39℃。8月1日,年已73歲的古稀老人張謇,此時並沒有在家中安度酷暑,早上6時去往姚港勘查主汛期水利,回來之後竟一病不起,23天後走完堪稱「偉大」的人生。去世前一個月,他仍然在為南通事業奔波勞累,直到臥床不起,走到生命終點。1926年11月1日,張謇靈櫬出殯,墓中的陪葬品,只有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一束胎髮。張謇就是這樣把自己的「皮骨心血」全部奉獻給了社會和百姓,而他給南通留下的是一個擁有50多家企業、2400多萬兩白銀的當時全國最大民族資本集團,是由400多所各類學校、場館組成的教育文化體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電、通訊、園林等市政基礎設施,是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業。在張謇的領導下,南通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小縣城,變成了令世人矚目的近代化新興城市。

相關焦點

  • 政研院|再說張謇:狀元公的父母之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開宗明義地指出,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 跨越時空的張謇精神與當代標杆價值——何建華與黃正平交流分享
    張謇如何從清末狀元成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何建華:在100多年前,張謇在南通「父教育、母實業」,開放民智惠及鄉裡。我讀的小學是「五山小學」,就是張謇當時開辦的公立小學,一間房,約40多個座位,把當時周邊的小孩集聚起來接受現代教育。
  • 學習張謇精神,增強新時代企業家責任感
    座談會上,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正平圍繞「張謇的人生及其歷史功績」「張謇作為企業家其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文化理想和價值追求」「張謇愛國企業家典範意義以及新時代啟示」「學習張謇強毅力行,奮力創造新百年輝煌」四個方面,以翔實的事例和生動的語言為與會人員解讀了「張謇精神」。他說,張謇花了30年將南通建成「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大名府讀書人】張謇,您本不該被淡忘
    最近一段時間,張謇突然火爆起來,各種紀念、歌頌張謇的文章紛至沓來,對張謇的各種溢美之詞不勝枚舉,比如「楷模」「偶像」「先賢」「典範」,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不絕於耳。三個月前的7月21日,習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也談到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毋庸諱言,如果沒有總書記三番五次提及張謇,參觀張謇生平事跡並做出重要指示,大部分國人恐怕根本不知道有個張謇,甚至連他的名字都讀不出,更不可能一下子如此之「火」。張謇人到底何許人也?
  • 學習鄉賢張謇愛國精神 緬甸江蘇商會倡導家國情懷
    今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稱讚張謇等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11月12日下午,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總書記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張謇夢」,就是一百年前的「中國夢」
    但不管怎麼樣,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今天我們可以在一個全新的語境下談論張謇。可以說,在張謇精神的學習和傳承方面,我是非常幸運的。2008年,我有幸在張謇先生的出生地——海門市常樂鎮任鎮長。到任以後,我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即使在張謇的出生地,人們也只知道、或只強調他是個狀元,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近他、了解他。
  • 丁佐宏:企業家要做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絕不做掠奪者
    企業家還必須有文化、有底蘊,愛黨、愛國。」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10日談及他理解的企業家精神時如是說。  目前,中國即將邁入「十四五」,並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更需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對此,丁佐宏認為,企業家要弘揚六種精神。即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敬業精神、學習精神和誠信精神。
  • 丁佐宏談企業家精神:做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絕不做掠奪者
    「企業家要做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絕不做社會財富的掠奪者。企業家還必須有文化、有底蘊,愛黨、愛國。」12月5日,「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上,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談及他理解的企業家精神時,擲地有聲。
  • 學習弘揚張謇企業家精神:志存高遠學先賢 矢志不渝興實業
    歷時三天的民營企業家高級研修班昨天結束,來自全省的100多名優秀民營企業家齊聚通城,實地探索追尋先賢足跡,深刻領會張謇企業家精神,銘記實業報國的歷史使命,激勵奮發有為的企業擔當。雖然此次研修班課程只有3天,但是辦學層次高、師資強、形式多,學員們除了在課堂上聆聽省政協原副主席、南通市委原書記、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等專家學者和領導的高水平講課外,還赴濠河、五山、博物苑、南通創新區等地現場參觀,從多維度加深了對張謇企業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樂跑森林將啟動企業家穿越長徵路主題系列活動
    本次主題系列活動,樂跑森林旨在以「運動+研學+考察項目」的形式,組織優秀企業家走進革命老區,弘揚偉大長徵精神,發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斷湧現,為積累社會財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 胸懷壯志實業報國 爭做 「張謇式」企業家 ——全市民營企業家座談...
    ——「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11月12日,習近平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時強調—— 「我這次專門來南通博物苑,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作 為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 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 模。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張謇,江蘇南通人,赫列歷史上十大商人。他集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於一身,兼農業水利專家、城市設計師、金融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和詩人於一人,被譽為中國「近代實業之父」、中國近代現代化先驅。他一生取得的成就和擁有的盛譽,翻遍中國歷史,無人能出其右,幾乎舉世無雙。
  • 「地評線」視評:傳承「張謇精神」 常懷赤子之心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鑑往事,知來者。傳承「張謇精神」,不僅要借鑑他的成功哲學,更應常懷赤子之心,時刻將國家裝在心中,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企業家要有滿腔熱忱的愛國情懷。愛國、救國、報國,是張謇一生的追求,興辦實業,以商養學,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新時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當以張謇為範,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建設,把社會責任轉化為長久之功。
  • 首屆中國新時代企業家「為人民服務」論壇舉行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莊聰生在講話中指出,張謇身上那種愛國、勤奮、有擔當的偉大品質,正是當今民營企業家需要不斷學習和追趕的目標。企業家作為資本擁有者、資源配置者、創新組織者、財富創造者、責任擔當者,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家們應踐行「愛國敬業、創新發展、誠信守約、遵紀守法、履行責任、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 民營企業家如何學習發揚張謇精神?李兆前提出三點建議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張文暉)「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12日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召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在論壇致辭時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家要學習張謇愛國報國的情懷、勇於創新的決心、回報鄉梓的愛心,進一步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民營企業家作用。李兆前。中新社 盛佳鵬攝民營企業家如何學習發揚張謇精神?李兆前提出三點建議。
  • 胸懷壯志實業報國 爭做「張謇式」企業家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在談到弘揚企業家精神時,總書記特別提到—— 「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 區委區政府召開全區青年企業家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座談會上,陳勇認真傾聽9位青年企業家代表發言後說,大家對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領會很深刻,對學習張謇精神、弘揚勞模精神的意識很強烈,對扛起時代使命、做大做強主責主業的信心和決心很堅定。從大家發言中,我們深深感到,青年企業家傳承了老一輩企業家奮鬥拼搏、守正創新、勇擔責任的血脈基因,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作為的優秀年輕人,是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海門的未來和希望。
  • 沐先賢愛國之光 立忠誠擔當之志丨三級法院執行局黨支部赴張謇故居...
    沐先賢愛國之光 立忠誠擔當之志丨三級法院執行局黨支部赴張謇故居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2020-12-08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
    2020-11-13 08:54:04來源:FX168 【習近平讚揚張謇: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12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