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一則消息毫無預兆地在網絡上瘋傳,攪起了音樂圈的風浪。
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11月29日發布微博,「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而用戶果殼放大燈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消息一出,蝦米音樂粉絲們哀嚎一片,激起層層浪花。蝦米音樂對於很多粉絲和音樂人來說,是他們的記憶和情感的印記,大量粉絲在蝦米音樂微博上留言,希望它不要關。
而針對這則傳聞,蝦米音樂回應不予置評,讓外界浮想聯翩。
1.音樂巨頭蝦米音樂,曾經的輝煌
回想當初,蝦米音樂的誕生,是在2006年的第一場雪,一群愛音樂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開始了他們倆的追夢之旅。P2P軟體+互動社區+傳播平臺+…,一切從零開始,全新的嘗試。
巨大的音樂市場無法養活創作歌手,賺錢的歌手很少,蝦米音樂最初的本質,就是希望音樂人能通過做音樂賺到錢。
所以,蝦米創立之後,很多獨立音樂人加入這個平臺,普通用戶也可以在平臺上上傳歌曲、編輯歌詞、完善歌曲資料,標註全面。
對於上傳的音樂,蝦米有一個要求,歌曲必須是高音質的。所以,當時的蝦米音樂聚集了大量小眾音樂人、高品質歌曲、完善的歌曲信息庫、以及用戶用心建立的歌單。
允許用戶添磚加瓦,讓用戶對蝦米的感情變得不一般。
70萬以上音樂人入駐,超過1000種曲風流派,2000萬海量曲庫,配以因人而異的智能音樂推薦,一時之間,蝦米音樂被人們稱為「音樂圖書館」。
誕生14年的蝦米音樂,是如何跌落的?蝦米音樂的落寞力離不開這幾點:
身陷財務困境,舉步維艱
蝦米音樂正式上線後,堅持不做盜版,最初幾年,它雖然獲得了深創投和盛大網絡的投資,但金額對蝦米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音樂的版權費問題,讓蝦米舉步維艱。
2013年,阿里收購蝦米音樂,成立了音樂事業部,蝦米活了下來。
騰訊崛起,音樂版權大戰,蝦米失去優勢
如果你常用手機聽音樂,幾年前在版權爭奪戰白熱化的時候,一定苦不堪言。當時,幾大平臺各把持著一部分獨家版權,曲庫互不相通,為了能痛快地聽歌,很多人不得不同時下載QQ音樂、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等一大堆APP,甚至要花錢買好幾家的會員。
誰家版權多,誰就有話語權,誰就能吸引、留住更多用戶。
版權大戰至2017年,騰訊成功崛起,一家獨大,旗下四大音樂產品,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佔據90%的音樂版權。
而蝦米音樂,一時大量音樂被下架,用戶體驗不好,音樂人流失、用戶流失。
網易雲音樂一鍵導入成功突圍,蝦米用戶流失
2013年網易雲音樂發布,當時網絡音樂QQ音樂、百度音樂、阿里音樂,算是三足鼎立。
而網易雲推出「導入歌單」功能,用戶可以把在豆瓣、蝦米等音樂軟體中收藏的音樂,一鍵導入網易雲,而且,還可以在網易雲中免費下載這些音樂,而當時蝦米音樂需要支付費用才能下載,靠著這招,網易雲勝利繞開層層阻礙,異軍突起,成功佔領市場。
而蝦米音樂,大量用戶流失成為必然,平臺一路下滑。
阿里選擇投資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被邊緣化
在騰訊一家獨大的背景下,網易雲風頭正盛,2018 年 10 月,百度成為它的投資方,2019 年 9 月,阿里巴巴參與投資網易雲音樂。
伴隨著百度和阿里的支撐,網易雲音樂成為唯一一個,獨立於騰訊系之外的大型在線音樂平臺。
而連年虧損的蝦米音樂,已經猜測被阿里邊緣化。
蝦米音樂真的要黃了嗎?
3.阿里搞黃蝦米音樂?文娛布局並不成功
被馬雲寄予厚望的文化娛樂產業,阿里的嘗試並不成功。
通過收購,阿里先後進入了音樂、電影和在線視頻領域。把旗下的阿里影業、蝦米音樂、優酷等公司,整合成為阿里大文娛。
但蝦米音樂落後於已經獨立上市的騰訊音樂,優酷曾是在線視頻行業的老大,也落後於後來的愛奇藝和騰訊視頻。與此同時,優酷更是經歷了一連串的人事變動,先後換過幾位負責人。
從收購和投資上看,阿里是有野心的,但資本追逐利的,市場是變幻的,蝦米音樂將何去何從,被時代淘汰已成定局?塵埃落定之前,不得而知?#傳蝦米音樂將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