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4月23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此前一周初次申請領取失業金人數超過440萬人,令過去5周初請總人數達到了2650萬人。新冠肺炎疫情僅僅用了五周,就完全抹去了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增加的2242.4萬個工作崗位。
不過,周度初請人數已連續第三周回落,經濟學家也普遍預計該數字將在未來穩步下降。而三位美國學者Olivier Coibion、Yuriy Gorodnichenko和Michael Weber最近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網站上刊發工作論文《新冠疫情中的勞動力市場初探》,揭示了這一失業狂潮與此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最大不同之處:許多失業者並未被計入失業群體,而是因為「未積極尋找工作」(not actively looking for work)而被算作「離開勞動力市場」(exit the labor force)。
三位美國學者通過研究勞工統計局的資料,發現在疫情爆發之前,未積極尋找工作的主要原因包括退休、殘疾、家庭主婦、照顧子女、在校就讀或無需工作;未積極尋找工作的人群中只有1.6%是因為他們無法找到一份工作。而在疫情引發的失業狂潮中,未積極擇業的人群中出於退休原因的比例從53%急升至60%;更直觀地說,因疫情而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人中有28%主動或被迫地選擇提早退休,而在疫情前就失業、至今因無法找到工作而被迫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人中也有21%選擇了提早退休。
可以說,受疫情影響,大批提早退休人士構成了主動或被迫離開勞動力市場的「消失的勞動力大軍」的主體,僅僅被計為「適合工作人口」(civilian noninstitutional population)(指年滿16歲及以上、並非現役軍人及不從屬於任何監獄、精神病院、護理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的美國公民)。這對美國就業市場和勞工統計帶來了結構性的影響。
在美國的勞工統計中,「失業人口」被界定為所有年滿16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並且在一定時期內積極尋找工作卻不成功的人。換言之,官方使用的基準失業率是一個相當狹窄的概念,未能有效描述就業市場狀況,甚至傳遞出了扭曲的、不真實的信息: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不願意工作的人、因各種原因近期沒有積極尋找工作的人、在現有經濟環境中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雖然有工作意願但是長期失業(失業27周及以上)的人,都不被計算在「失業人口」內;而依靠打零工、收入超過20美元的人卻被算做有工作的就業人口。
所以,按美國官方口徑統計的失業人數可能小於實際的失業人數;另一方面,未能找到工作的上千萬人卻因統計口徑而從計算失業率的分母——「勞動力人口」(civilian labor force)中被剔除。這般數字遊戲的結果,就是直接導致美國官方的失業率數字有可能畸低。
根據三位學者的計算,2000萬人失業理應推高美國失業率超過12個百分點,達到16%的高位;但如果根據官方口徑進行估測,三位學者則預計美國的月度失業率有可能僅僅因此提高約2個百分點到6%左右。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人口」與「適合工作人口」之比——預計也在短短數周內下降了約8個百分點至59%以下;要知道,在2008年到2016年間,勞動參與率也才下降了3個百分點而已。由此可見,適齡人口中存在著大量想尋找工作、又因勞動市場的摩擦性和結構性障礙而不得不閒置的勞動力。
更讓人鬧心的是,各州失業法通常不允許勞動者因為擔心感染冠狀病毒拒絕上班而獲得救濟金。居家隔離,手停口停;被迫失業,還不被計入失業人口;拒絕復工,失去救濟金資格;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重返工作崗位——這正是不少美國勞動者面臨的多重困境。
在此次疫情中,美國的服務業——尤其是休閒娛樂行業——嚴重受挫。歷史數據顯示,失業率的快速上升通常會令個人收入承壓,也與個人支出下行、GDP增長放緩、經濟步入衰退及公司盈利停滯等有關。疫情一旦開始影響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廣泛的開支削減及就業緊縮將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國的經濟發展。而被掩蓋甚至被篡改的統計數據,無疑會誤導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如此看來,美國失業率的魔鬼,恰恰在統計口徑的細節中。而就像尼爾·蓋曼在《美國眾神》中所說:「如果沒有個體的存在,我們看見的只能是總體數字……但有了活生生的個體,統計數據就變成了真實存在的人。不過這同樣是謊言。數字仍舊是麻木的,沒有任何意義,哪怕人們會因為它們而感到痛苦。」
(龐溟系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宏觀及策略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