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各個才華橫溢,並且都有一手令人叫好的絕活。有人作詩可謂一氣呵成,也有人作賦、寫文下筆如有神。
實際上作為文人的基本功,還有一項十分炫技的拿手好戲,那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對聯」。
在古代社會,如果文人不會寫對聯,不僅會被同行笑著大牙,甚至還會讓人懷疑他的文學功底。
「兩三竿竹皆秋色,千萬疊山有雨容」;「穹達盡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等經典對聯,時至今日依然廣泛流傳。
無論是古詩、賦文還是對聯,都離不開博大精深的漢字。作為記載華夏文明的載體,漢字的出現不僅讓文明邁進了一大步,而且也讓文人獲得了發揮才華的舞臺。
「對聯」作為一種趣味無窮的體裁,不僅體現出了漢字和漢語之妙,同時也彰顯了文人雅趣。
「拆字聯」作為對聯中的一種類型,仿佛更能凸顯「造字」的鬼斧神工,「拆字」又稱析字或離合。
它是將漢字的字形分拆開來,使它們形成另外的字或形,並賦予各自新的意義。而以拆字規律創作的拆字聯,更是體現出漢字的魅力。
第一、什麼是「拆字聯」,它的妙處有哪些
「拆字聯」,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對聯形式。所謂拆字實際上就是將漢字拆開,例如,「張」可以拆成「弓」、「長」;「硬」字則可以拆為「石」、「更」;「泉」字可以拆為白水;「墨」字可以拆為黑土,;而「黑土墨」對「白水泉」就是拆字聯。
另外由於漢字除了獨體字之外,基本上都是偏旁加部首,或者兩個至多個漢字組成。所以拆字聯就是利用了漢字的這種特性,而出現的一種體裁獨特的對聯形式。
相比較於其它對聯形式而言,拆字聯的要求更為嚴格。例如上聯「品泉茶,三口白水」;下聯就是「竺仙庵,二個山人」。
從上副對聯中,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上聯中的「品泉茶」按照字形,不正是三個口和白水嗎?而下聯中的「竺仙庵」,也正好契合「二個山人」的說法。
實際上類似的經典拆字聯,就像一座寶藏一樣,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比如:
上聯: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云:明月送僧歸古寺;
下聯: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
雖然這副拆字聯的篇幅較長,但是從對聯中,卻可以感受到古人對拆字聯的鐘愛。單說拆字聯的技巧和趣味性,就足以令後人為之驚嘆。
他們不僅樂於創作猜字謎,而且還將拆字聯融入到詩詞中,這樣所表達出來的境界,仿佛又高了幾分。
第二、與西漢名將李廣有關的拆字聯
唐代詩人盧綸曾作《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詩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首詩的主人公便是李廣,相傳李廣臂力驚人擅長騎射,有一次他出去打獵看到草叢中,好像有一隻斑紋猛虎,於是拉滿弓箭便射。
沒想到此物並非血肉之軀的老虎,而是一塊花斑大石頭,第二天早上,才發現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裡。
根據「李廣射石」這個故事,有人編了一個上聯,聯曰:「李廣射石,弓雖強,但石更硬。」。
當時沒有人能夠對出下聯,但是依然有人不死心,後來諸多下聯便應運而生。例如,「孔丘遊學,車欠軟,且心尤憂。」。
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出下聯,有人將上聯改為:「強弓射硬石,弓雖強,石更硬」。
於是後世許多下聯應運而生:「柴木生煙火,此木柴,因火煙。」;「日暮添心憂,日莫暮,心尤憂。」;「閉門擋雱雨,門才閉,雨方雱。」;「旦日催花草,日一旦,草化花。」等等。
雖然這一系列下聯讓人拍手叫絕,但仿佛都欠缺了一些神韻,出於對古人對聯的喜愛,很多人依然堅持不斷的在琢磨著下聯。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令人滿意的下聯,但是拆字聯這種對聯形式卻流傳了下來,你能對出更好的下聯嗎?
結 語
在古代歷史中,有有很多名人創作出了足以震撼文壇的對聯。但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早已經流失,已經很少有人會對這種刻板的文學體裁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