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老師晚自習帶學生看工地加班,我是非常贊成這種教育方式的。
事情的大體經過是這樣的:
在室外零下3度的情況下,連雲港一中學的工地上工人還在冒著寒風加班加點的工作。為了教育學生,一位老師在上晚自習時就帶著全班的學生到教室外走廊,讓學生看工地上工人辛苦工作的情景,告訴學生們父母掙錢的艱辛,教育學生要感恩父母、體諒父母,不要亂花錢,要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父母。
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的,最好還是親身體驗。我們現在出於各種原因,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口頭教育,也就是講道理。當然,這並不是說這種教育方式不好,但是所起的作用真的是很有限。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教育學生時,學生其實早就已經厭煩了,有時候反而會起相反的作用。
當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說我們過去生活艱辛時,我就說那時整天吃的就是小米、豇豆、地瓜熬的稀飯和煎餅,饅頭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得到。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反駁說:「你老是說你們那時生活多麼苦,看看,天天吃小米、地瓜、煎餅,都是綠色食品,現在能吃這些東西是多麼奢侈呀,你們那時生活水平多好呀!還天天來教育我。」
其實,孩子說的也沒有錯,那時我們吃的東西,現在都成了綠色食品,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這時我們再用這樣的例子來教育孩子,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嗎?這也不能怪孩子,畢竟她沒有經歷過那樣的生活,也只有親身經歷過了才能體會到當時生活的艱辛。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孩子不想上學了,母親沒有說什麼,就是早晨一點左右就帶孩子出去了。走在大街上,孩子看到了行色匆匆的形形色色的人,如環衛工、菜販。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在大多數人正在熟睡的時候而去工作。母親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也將成為他們其中一員,你希望過上這樣的生活嗎?」
孩子親身體驗後,深深體會到不好好學習今後生活的艱辛,為了更好地生活,孩子重新走進了學校,最後考上了大學,找到了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生活得很幸福。
總之,現在的我們的教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不敢讓孩子去親身體驗,怕這怕那,只好把孩子關在教室裡,一味地說教。
教育方式本應就是不拘泥於形式。新課程改對老師角色的定位是:老師不再單純是課程的執行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老師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不斷地研發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教育教學地點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室外必要的場合。比如工地。
當今的孩子們大都生活條件優越,受年齡的限制,人生閱歷很有限,他們接觸生產實踐很少,不知道工作生活的多樣性,包括工作場合的危險性和勞動的艱辛,缺乏改造生活的動力。
老師帶學生看工地,並不新鮮,很早就有老師實施過。老師也是讓學生看看,不努力學習,知識不豐富,工作的選擇範圍就很有限,生活的成本就很大。在不具備其它工作能力的情況下,只能被動地去工作,即便自己不喜歡,也無力改變。
努力學習,學到的知識不一定日後都能用上,但想用的時候,它在。少些「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老師帶學生看工地,主要是讓學生們看到生活的真實樣子,讓學生們親臨現場觀看,比老師苦口婆心地講多少遍都有效。他們的體會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我個人覺得,不要老是把孩子關在教室,要讓孩子走出教室,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些事情,這樣的教育才是最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