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5日電(趙竹青)今年4月24日,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記者從航天科技四院了解到,該院研製生產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65年,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的委託,召開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議,決定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所用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由四院承擔。
根據「長徵一號」火箭總體方案的要求,第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直徑為770毫米,全長約4米,要在600公裡高空點火,在每分鐘180次旋轉條件下工作,旋轉穩定,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航天四院創業者們展開了艱苦的攻關戰鬥。四院副院長、型號技術總指揮楊南生心中明確,這項任務意義重大,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研製任務異常艱巨。
期間解決的一個根本性的技術難題是裝藥裂紋問題。楊南生指導藥柱設計人員引入了粘彈性理論,分析裝藥產生裂紋的內在原因,逐漸解開了這個謎。通過對複合推進劑增加了高溫慢速拉伸下的延伸率這樣一項指標,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裝藥裂紋問題。
1969年2月,該發動機第三臺樣機進行臥式旋轉熱試車和第二次高空模擬熱試車,都多次獲得成功,高空噴管經受了考驗。在楊南生主持下,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進行了靜止、旋轉、高模、高魔加旋轉以及全箭串聯繫統地面熱試車共19次,發動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產品進入交付使用狀態。7月初,四院按計劃交付兩臺發動機,送往北京總裝。9月該發動機參加長徵一號全箭試車獲得圓滿成功。
1970年3月,四院試驗隊前往酒泉基地,進行衛星運載火箭技術陣地總裝測試工作。4月中旬,錢學森、楊南生等組成的匯報團回北京向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就基地發射準備情況作了匯報。周總理指示說:「如果這次試驗成功的話,你們不要驕傲自滿,還要繼續前進,這次試驗也可能搞不成,這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聽了總理的話,大家深受鼓舞。
1970年4月24日,楊南生率四院試驗隊參加了衛星發射工作。當長徵一號火箭轟鳴著飛升上天,到達指定高度時,四院研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後有力的一推,使東方紅一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環繞地球飛起來。同時,一曲《東方紅》樂曲響徹宇宙,向全世界宣告中國進入太空時代。
從圓滿完成第一次國家任務至今,四院完成了以「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為代表的眾多國家重大工程相關任務,形成了覆蓋運載火箭、戰略戰術武器、宇航探測等全領域、多尺寸、寬射程、系列化的航天固體動力產品體系,為我國戰略安全體系建設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參與研製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曆程的這筆寶貴精神財富,將激勵一代代四院人在航天強國的壯麗徵程中拼搏前行,永攀高峰。
【來源:人民網科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