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是中國古代史上光輝燦爛的一段時光,它曾經以自己絢麗光彩照耀了整個的世界。盛唐時期的中國,國富兵強,通過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將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四海,世界各國的國君、使臣、客商、僧侶、學生、工匠、醫生、胡姬紛至沓而來。他們一旦進入了大唐帝國的領土,看到那些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無不由衷的讚嘆。
如果你想知道享國289年大唐帝國為啥會滅亡?可能唐哀帝李柷會從棺材裡跳出來大喊道:都是氣候變化惹的禍!談起氣候變化,我們耳熟能詳。但我們現在所談及的是氣候變暖,全球降雨乾旱模式改變,海平面上升,一些地勢低洼沿海國家深受其害。而在遙遠的古代,那個繁華,驚豔了後世無數人眼睛的大唐,其逐步走向衰落,氣候的變化也深深地推動這一進程。
那時的氣候變化不是變暖,而是在公元741年那一場雪後的許多年裡,人們慢慢感受到自己周圍的溫度似乎不如原先一樣溫暖了。尋常人家無法用語言來過多地描繪這些變化。大唐數不盡的詩人的佳作中卻鮮明地體現了氣候變化這一特徵。
以梅花這一景物為例,詩人對其描寫從:「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到」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梅花最低只能經受零下15度的寒溫,在安史之亂前暖溼的氣候中,梅花開遍了長安城,但隨著氣候的逐漸轉冷,進入五代十國兩宋的寒冷期後,到了北宋時期,北方很多人已經不認識梅花了。
那麼氣候的變化對大唐的興衰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寒冷的氣候,也給北方遊牧的契丹和奚族帶來了劇烈的衝擊。北方自古比南方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原本便是物產不豐之地。氣候的日益變冷,更使得北方遊牧民族的日子,尤其是冬天,更是舉步維艱。因其大多是遊牧民族,本就是居無定所,一地不適便換另一地的做法很正常。
可這次,北方的寒冷,似乎並不想讓他們繼續在北方這個地域繼續待下去。他們將目標瞄準了其南下的唐。而唐朝皇帝也沒有料到,早先派去鎮壓北方的節度使安祿山,到了後來會率領契丹等,攻打大唐,給大唐帶來了沉重一擊。
公元741年後,氣候變冷,降水也增加。加上人們無節制的濫砍濫伐,不注重治理林木,也沒有做好防範的準備。黃河多次泛濫。河水泛濫直接導致了許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人們尋求當官的幫助,可當時當官的奢侈成風,貪汙腐敗,哪裡會管這些事。許多百姓積怨成恨。揭竿起義,造成了許多暴亂。同時,洪水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還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沉重一擊。
更嚴重的是,唐朝即將迎來它的自然界的敵人——蝗蟲。安史之亂(755-763年)以後,唐朝的蝗災開始明顯加劇,其中公元783-785年連續三年大蝗,836-841年連續六年大蝗,862-869年連續八年大蝗,875-878年連續四年大蝗。所有的這些,都跟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大唐隕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