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五四青年節前後,我的朋友圈被兩個視頻刷屏。
一是《後浪》,一是「93年包租婆坐擁400棟樓」的vlog。
前者我們昨天剛聊完,今天想說說後者。
93年,400棟樓,包租婆。
這幾個關鍵詞組合成標題,瞬間就在搶坐微博熱搜第一,直接讓閱讀量飆到五個億。
沒忍住好奇心,我點了進去,才發現水分有多大。
01
視頻來源於微博博主@張特價,他以職業體驗的方式,介紹了這位在廣州白雲區的93年包租婆D姐的生活。
400多棟樓的概念是,10000多套房。
博主簡單算了個帳:
一萬套房,按照每套最低30平米,輔以廣州每平米均價34486元計算,女孩的財產最少也得有10,345,800,000元。
我替你數了零,這是103個億。
房子多到無法辨認出哪棟樓才是自己的,只能靠助理提醒。
走在路上想上洗手間了,用手機查一查,附近有沒有自己的樓,可以上去解決一下。
原來富人的快樂,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上廁所。
D姐說:「如果每天睡一間房子,要睡三四十年才能把在廣州的房子睡完。」
意思是,她並不是只在廣州有樓,其他城市也有樓。
D姐還自曝一棟樓每個月可以賺五、六十萬,普遍的情況少說也有幾萬、十幾萬。
微博網友拿計算器算了一下她的月薪,400棟樓,每個月收入就有2.4億,一年算上虧損啥的,少說也有24億。
採訪過程中,她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就戳中了當代年輕人最嚮往的:自由。
自由到什麼程度呢?
「我看上的東西,想買的都可以買,包括樓。」
鋪墊到這裡,已經有很多網友開始跟著博主一起好奇:這些樓是怎麼來的?
於是,D姐開始打「白手起家」的勵志牌。
「利用信息差,幫助普通房東出租房源,獲得初始資金,在大三的時候買了第一棟房。」「最早的時候,(要給租戶完善住房)窗簾、家具、衛生、扭桌腿,全都是自己一個人去操作。」
在她抖音帳號裡,同樣也是打著「努力」「勵志」的招牌,說自己是「創業7年多有400多棟房子的可愛90後包租婆」。
妥妥的一個小女孩吃得苦中苦,終為人上人的正能量人設。
但是,整個視頻的內容都經不起推敲。
第一,廣州2017年就實行限購,本市戶籍限購一套。400棟的說法難以坐實。
哪怕女孩後來架不住輿論開直播解釋,說房子只有10餘棟是自己的,其他是承包而來,那在限購政策下,她是如何購買10幾棟樓的?
第二,有網友挖出,女孩的「包租婆」人設有炒作之嫌,背後的「廣州迪家物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被扒出。
成立於2017年,認繳出資500萬元,實繳為0。這樣的公司靠不靠譜,大家心知肚明。
第三,龐大收入背後的墊資和繳稅問題。
女孩93年,大三時約莫2015年,按當時廣東房價15000一平方每間屋子80平、一棟樓50戶計算,那購入第一棟樓需要6千萬,這錢如何通過「網上通過幫助普通房東出租房屋」獲得?
據《南方日報》記者報導,倘若400棟房產租賃屬實,按照廣州最低房租納稅標準,一年繳稅近4億。
這稅是否確有繳納?
太扯了。
在五四青年節當天將這則視頻隨著《後浪》全網鋪蓋式投放,把一個虛假又誇張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偽裝成具有可操作性,且還非常能讓人燃起奮鬥決心的雞湯,實在是居心叵測。
如果成功真的這麼簡單,世界上早就不會有人為了生存去拼命了。
02
人人焦慮的時代,只要灌輸一點點風吹草動的毒雞湯,就輕易帶動一波韭菜收割潮。
錢是能改變命運。
但錢,絕對不是如視頻中描述的,輕輕鬆鬆躺在家裡閉著眼睛聽著支付寶的到帳聲音那麼簡單的。
看著女孩抖音裡掛出的那些「物業合作」「加盟VX」等聯繫方式,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受了蠱惑後甘願走進這個「收租暴富」的圈套。
說到暴富,我講個有錢人的故事。
股神巴菲特,很多人都知道他連續十幾年佔據著世界前五的有錢人坑位,但卻極少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8% 的財富,都是50歲之後獲得的。
某次採訪時,他說,從1900年到1999年,百年間道瓊指數從65.73漲到了11497.12點,漲了176倍。
但是,它的年複合增長率只有5.3%。
有些人在看到5.3%的時候就放棄了,不會去做這樣的投資,然而巴菲特用他的堅持換來了超級富翁的位置。
亞馬遜CEO貝佐斯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一句話揭露真相: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這就是我講這個故事的初衷。
扔掉浮躁,扔掉焦慮,扔掉急於求成。
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快到鮮有人願意慢下來,去思考堅持帶來的力量。
如知名管理諮詢師劉潤所說:
很多人都想「複製」巴菲特99.8%的財富這個「結果」,而不是「學習」他從10歲到50歲這一路走來的「過程」。
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
再舉一個華為的例子。
22年前,華為出臺《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寫著「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20年前,深圳房地產火了。有人建議任正非做房地產:「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輕鬆實現100億利潤。」任正非一口拒絕:「掙完了大錢,就不願意掙小錢了。」
中途,房地產、網際網路等誘惑紛紛走近華為,但任正非仍不為所動。
7年前,在華為2013年幹部工作會議上,他講了這麼一番話:
「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二十五年來,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忘了經濟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在爬坡,許多人都成為了富裕的階層,而我們還在持續艱苦奮鬥,傻傻走自己的路。烏龜精神被寓言賦予了持續努力的精神,華為的這種烏龜精神不能變。」
正因為任正非恪守著自己的恆心和底線,才會有如今的華為。
人生沒有奇蹟,速成就是在耍流氓。
03
說說咱們平頭老百姓吧。
羅振宇在2020跨年演講裡,提到了一份《中國財富報告》。
這個報告是金融學家香帥老師和她的調研團隊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收集了3億條數據得來的。
這些數據覆蓋了368座城市,2900個區縣,十幾億人口。
報告回答了所有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你的錢是怎麼來的?
結果很扎心,也很現實:
73%勞動所得,27%投資所得。
然而,大多數人都是花著那73%的時間操著27%的心。
羅振宇說:
「我們一直接受的觀念是錢生錢才叫理財,但這個報告裡告訴你一個硬邦邦的事實:
中國人一年來自勞動工資的73%的收入,不是睡著後才掙的錢,而是靠睜著眼睛操著心才掙的。」
在美國也一樣,在那最富有的10%的人群當中,也有50%的收入來自於工資。
國內雙色球一等獎(500萬)中獎的概率是1/17,720,000,一個人被雷劈中的概率是100萬分之一。
換言之,中一次彩票的機率,差不多得被雷劈中17次。
錢生錢,是少數;人掙錢,才是多數。
閉著眼睛掙的錢,是少數;睜著眼睛花力氣掙的錢,才是多數。
04
心理學家安吉拉說,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最終你能在聰明人中贏,是因為你比別人更堅毅。
只有堅毅的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記者問海爾老總張瑞敏:「你平時有什麼娛樂愛好?」
張瑞敏說:「學習和讀書。」
中國建材集團老總宋志平的娛樂方式也是讀書,他說:「我的床頭有個書筐,筐裡大概有20、30本新書,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換一筐。」
富豪們都在將「長期主義」貫穿到個人成長的日常,只有普通人才會火急火燎地熱衷於研究如何暴富。
很喜歡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說的一段話: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雖然金子總會發光的,但先別想著如何發光,先想想如何成為金子吧。
和時間交朋友,它會成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