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93年女孩兒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紅。視頻中她稱自己坐擁400棟樓,月入50萬,並展示了像衣櫃一樣的滿滿一個鑰匙櫃的鑰匙,引得一眾網友心生羨慕。但隨後也有網友質疑,按現在的規定,一個人不可能擁有400棟樓。
果然,不久女孩兒對這些質疑做出了回應:400棟樓中,大多數都是她承租來的,再以二手房的價格轉租給別人,自己擁有的只有10幾棟。而所謂的月入50萬,也只是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賺到50萬,但有時候也會賠錢。
這樣看來,女孩兒之所以在最開始的視頻中這麼講,大概是為了吸引眼球,然後讓更多人來自己這裡租房。可無論如何,即便這個女孩兒並非真的月月都有50萬,這樣數量的樓房的租金,也已經足夠讓她實現財富自由了。
而她的年齡,只有27歲。
與這遙相呼應的是前兩天B站的一則演講視頻《後浪》,演員何冰聲情並茂地講述了新一代的年輕人是什麼樣的。
他們是讓中年人羨慕的,是讓中年人敬佩的,是讓中年人感激的。
城市、科技、旅遊、電競、汽車、直升機、潛水、山地駕駛……年輕人擁有著選擇的權利,擁有著過往的人所不曾擁有的好生活。
這些內容,這些文案,讓人感動。
但這真的是年輕人的常態嗎?並不是。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讓世界發展飛快,讓許多人都實現了財富自由,實現了夢想。但這個「許多人」放到全部人中看,仍然是一小撮。
大部分年輕人仍然處於「社畜」的狀態之中:九九六的工作,深不見底的車貸和房貸,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人生……這,才是年輕人的常態。
2019年,全國中產階層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3元,這個數字遠不能讓他們去肆無忌憚地享受世界的美好,更何況那些處於中產以下的人群。
承租400棟樓的女孩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租那400棟樓的,卻也是她這個年齡上下的男孩女孩們。這其中肯定不缺跟她一樣聰明努力的人,可他們,仍然只能為了一個小房間的房租而努力工作。
我的一個朋友,工作五年,目前的工資只有8000塊錢,每個月還要還4000塊錢的車貸。家裡人問他有沒有談戀愛,催他結婚,他只是說再等等。
為什麼?他告訴我:「現在連個車都還在還貸款,根本沒存款,房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買得起,還結婚,戀愛我都不好意思談。」
很酸楚,但大多數年輕人的確就是在這麼經歷著。在一二線城市,晚上11、12點的時候到CBD走一圈,會發現大多數加班到這個時間的人都是年輕人。
這個演講是個好演講,內容卻的確是華而不實了,「後浪」們的生活,真的沒有那麼輕鬆和美好。
而年輕人真正該被讚揚的,是他們那股不服輸的勁頭。即便他們一個月的工資連1平方的空間都買不到,即便他們正在被時代浪潮衝刷著,他們也依然對明天抱有希望,希望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現在的中國青年們的確就在這麼做著,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發光發熱,或許他們還沒有到達想要的未來,但想要的未來一定在等著他們。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