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本質上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種事物」,它廣泛存在於日常話語中,甚至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思維手段。在認識到其普遍性後,研究者越來越專注於去挖掘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隱喻背後的涵義。每一個行業或領域都有其常見的概念隱喻,但有一個概念隱喻幾乎瀰漫於所有話語領域,這就是戰爭隱喻。所謂戰爭隱喻,即以真實的戰爭類比非戰爭行為或事件,往往用戰爭術語描寫賦予其他範疇強烈的對抗性、緊迫性和修辭認知張力,比如辯論、體育比賽、商業競爭、演講、政治選舉、自然災害等語境下,戰爭隱喻得到頻繁使用。
在當代中國媒體話語中,「醫療即戰爭」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隱喻詞彙。病毒、疾病、病菌是敵人、敵軍、入侵者;醫護人員和患者都是對抗疾病的鬥士、勇士、戰士,如有必要可能人力「肉搏」;醫療工作者是患者的同盟、軍師,他們是吹哨人、白衣天使,是「防疫戰線上的英雄」;生產一線則是「前線」;而疫情防控最終一定會「打贏」、取得「勝利」等等。與之類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相關報導的戰爭話語仍然被廣泛使用。我們主要關注當下媒體在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時的戰爭隱喻現象,並對該隱喻的認知基礎、形成原因進行探討,進一步思考使用戰爭隱喻的正負向功能作用。
1、作為關鍵戰爭隱喻的「戰疫」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由武漢封城開始正式打響,被媒體稱為「戰疫」,與「戰役」一語雙關。1月23日,新華網時評文章《以非常之役迎戰非常之疫》首次提出「戰疫」的概念,伴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複雜,媒體對「戰疫」描述出現頻次越來越高,截至2月12日依然沒有減弱跡象。
眾多媒體通過「戰疫」這一隱喻,強調迎戰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迫性,勾勒出了讓人產生視覺聯想的一場現實戰役,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讚頌犧牲精神。「何建華同志犧牲了,我們的好大哥、好師長走了,我們會繼續傳承和發揚他恪盡職守的工作精神,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我們在英雄戰鬥過的地方繼續戰鬥,堅決完成疫情防控任務,也堅決替他站好崗。」(澎湃新聞《戰疫者|民警一線犧牲後,局裡以他名字命名成立抗疫突擊隊》2月4日)
②體現抗爭實力。「黨員幹部衝鋒在前,醫護人員日夜奔忙,有關企業和機構復工復產保障供應,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助力防疫,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新華社《匯聚起全民「戰疫」的強大力量——論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2月2日)
③尋求戰友,匯聚力量。「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確是我國醫療界的精銳之師。四支精銳之師會師武漢,無疑給湖北、給重災區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的專業保障。」(騰訊新聞《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四大天團會師武漢:王炸來了?》2月10日)
2、「醫療即戰爭」的跨域映射
戰爭隱喻有自身的結構,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如描述「戰疫」地點的隱喻「武漢之外都是『戰場』 湖北全省進入『決戰』」;在時間層面,「爭分奪秒40個小時,病區滿負荷運行」、「千人鏖戰火神山,中國速度與時間的賽跑」等等展現了「戰疫」過程的緊張程度。
從共同特徵而言,「戰爭」與「醫療」還有更多相似點:兩個事件領域都存在人員傷亡;戰士和醫護都不可或缺、乃至不計生死;戰役物資和醫療用品一樣,必須得到全力保障……兩者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繫,從而引起跨域映射,戰爭概念的圖式結構和各相關部分的性質特徵即為源域,投射到目標域——醫療概念之中,我們可以簡單列出以下具體框架(內容不完全覆蓋):
幾乎每個醫療框架元素在戰爭框架中都能找到對應的隱喻表達,現舉例說明。
①參與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被記大功,「吹哨人」李文亮同樣值得銘記
②設備——湖北省各級財政已籌集63.47億元,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經費保障
③方法——診療方案稱「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尚待明確」
④過程——湖北荊門社區防控「戰線」:集中隔離收治,加強網格化管理;應收盡收,刻不容緩!
⑤結果——再傳捷報!2月13日,婁底又有3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累計25例
⑥類型——新型病毒潛伏期具有傳染性,目前疫情進入比較嚴重複雜時期
⑦場地——武漢已啟用7座方艙醫院,定點醫療機構超過40家
3、戰爭隱喻背後的話語策略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隱喻中,媒體並不只是簡單地用戰爭來比喻或簡單地用談論戰爭的方式來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的,更多地是用思考戰爭來影響更多地公眾參與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以「戰爭」概念的結構來建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概念,也就是說媒體非刻意製造對抗、毀滅,而是意在喚起情感認知,動員全社會應對這一突發災難事件。在這場有起點、有過程、有方法的戰爭當中,媒體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建構成最終會取得勝利的英雄讚歌。
①塑造集體責任感。共同擔當使命 淬鍊文明之光(和音)——抗擊疫情離不開命運共同體意識;同舟共濟,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②擁有信仰信念。「抗疫決戰」:中國2萬名最精銳醫護全壓上,必須打贏;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③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安徽省稅務局:參加疫情防治醫務人員和工作者的補助、獎金等免徵個稅;公安部大力開展戰時表彰獎勵,追授五名犧牲在疫情防控一線的民警二級英模稱號
④科研攻關。痊癒患者血漿:臨床特異性治療的寶貴資源;世衛組織討論四種新冠病毒疫苗:最早4月開始進行人體試驗
4、戰爭隱喻正負向功能的思考
從新冠肺炎疫情媒體宣傳來看,在大量使用鏖戰、捍衛、阻擊戰、總攻等戰爭隱喻後,迅速引起公眾的警惕,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此外,一些抽象的醫學名詞,複雜的感染、患病及治療過程、預防措施等以大家熟悉的戰爭隱喻的方式表達出來,既能普及衛生知識,也是緩解公共危機的有效手段。
但戰爭隱喻同樣存在諸多弊端,一方面,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來說,實際上沒有真正入侵者,在鬥爭中敵人就是本身,所有的武器就是殺死病毒;另一方面,恐慌無處不在,經歷過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等大災大難之後,媒體從發現、深入現場到時刻追蹤報導,公眾已經潛移默化的形成了戰爭隱喻的思維模式。於是,當病因不明的傳染性極強的疫情突發時,媒體鋪天蓋地的戰爭隱喻表達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公眾對非典、地震所帶來的痛苦和恐慌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