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有了他,中國在直升機關鍵技術上沒有被美國卡脖子,少有人知

2020-12-22 正史也瘋狂

為了不讓外國人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他孜孜以求,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開創了航空領域內多個「中國第一次」。

他是中國直升機專業奠基人和技術帶頭人,組織並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並成功飛天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他被譽為「中國直升機泰鬥」,是中國航空工業領域的王牌——王適存。

王適存(1926-2011)

1961年,他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解決了蘇聯人和美國人無法攻克的難題,被命名「王適存渦流理論」。國際航空領域第一次有了以中國人命名的著名理論。

王適存教授的奮鬥故事和家國情懷,課本上沒有,但我們心裡應該銘記和傳播。

01

王適存祖籍湖南新邵,1926年生於長沙。求學年代正值抗日,他就讀的雅禮中學從長沙遷往邵陽。外族的欺辱讓他內心劇痛和憤慨,這是每一個有報國之志的青年人共同的回憶。

1944年,他中學畢業,決定報考航空系。

為什麼要讀航空系?

他對日本飛機轟炸非常厭惡,中學校園被日本飛機炸毀,教室都炸光了,所以下定決心讀航空。報考浙江大學航空工程系被錄取成為首屆學生。

在浙大,他結識了自己一生的伴侶,生物系的學妹,王韞明,也是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的女兒。

王適存、王韞明夫婦結婚照

1948年,王適存從浙江大學航空系畢業,被上海龍華機場聘用擔任技術員。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他不願離開大陸。

新中國,給王適存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臺,他要怎麼唱好這齣戲呢?

先是回到母校浙江大學航空系任助教,成為他作為航空教育生涯的開端。一方面從事基礎理論的教學工作,課餘時間完成了「浙大風洞設計製造經過及初步測定報告」,這份報告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第一篇關於航空方面的學術論文。

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浙江大學航空系、南京大學航空工程系和交通大學航空系,被調整合併獨立建院,命名為華東航空學院,校址設在南京。這個學校是我國航空工業的搖籃,也是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之一。

就這樣,王適存從杭州前往南京任教,擔任飛機系講師。在此期間,他翻譯了俄文版《空氣螺旋槳》一書,為他以後從事直升機的科研工作打開了一扇門。

02

1956年,王適存所在的南京華東航空學院遷往西安,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哈爾濱製造廠決定上馬製造直升機,但缺少相關專業人才。所以西安航空學院開始籌建首個直升機設計專業。

恰好,王適存過往履歷與直升機設計相關,他搞過風洞風扇設計,又翻譯過《空氣螺旋槳》,因此成為留學蘇聯學習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的不二人選。

1957年,王適存被推薦到世界著名專業航空工程院校之一,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在飛機系直升機教研室學習,師從直升機界著名學者威利德格魯貝。祖國把王適存只能送到這裡,接下來,就要看他自己的努力和領悟了。

王適存

經過四年寒窗苦讀,1961年,王適存以優異的成績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他在蘇聯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研究的是「旋翼周圍空氣流場特別是尾跡中誘導速度的分布,是旋翼設計和槳葉載荷計算的關鍵。」

這是蘇聯人、美國人都還沒有解決的難題。

王適存的論文讓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專家們為之興奮,在國外被稱為「王適存渦流理論」,這也是我國航空科學家在航空領域提出的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理論。隨後被蘇聯國防出版社發表,連美國NASA都全文轉譯。

然而,直到1970年王適存才得知這個消息,因為在這段時間,中蘇關係急轉直下,雙方正常往來均被中斷。

03

王適存最喜歡一句話:「竹蜻蜓光耀萬代,直升機飛遍全球」。竹蜻蜓,我國古已有之,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竹蜻蜓由兩部分組成,竹柄和「翅膀」。雙手一搓,然後手一松,竹蜻蜓就會旋轉飛上天空,西方傳教士驚詫於美妙,稱其為「中國螺旋」。就像中國發明了火藥,西方人根據火藥發明了大炮一樣,「竹蜻蜓」啟發了德國人,最終發明了直升機的螺旋槳。

中國人不是沒有飛天夢想。哪怕是腐朽的清政府,也在1910年於北京南苑設廠試造飛機,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40年都沒有建立起航空工業體系。

國土上空飛滿了美國、日本、德國、蘇聯的飛機,在這個領域,中國人只會簡單的維修和機體製造,奈何國家太過貧弱。

所以說,無論是當年的錢學森、郭永懷還是王適存,都期盼著中國能夠建立一個完整強大並能與發達國家比肩的航空工業。

20世紀60年代,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優先發展民族航空工業,搞原子彈、火箭,直升機能不能自己搞?什麼時候竹蜻蜓可以變成中國自己的直升機?

這些想法始終盤旋在王適存的腦海裡,「直升機我們中國搞,比人家搞更有意思。」

在他的推動下,西北工業大學設計製造了一架雙座小型直升機。1965年春,王適存接到國家任務,組織研製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

父親曾教導他「一個人,一齣戲,就是一輩子的故事」。這句話,影響了王適存的一生。他熱愛直升機這個事業,一件事「不是幹一陣子,而是做了一輩子」。

直升機技術要比普通飛機複雜很多,這也是直升機出現晚於普通飛機的原因。那段時間,在夫人王韞明的印象中,王適存在家裡的時間很少,回來要麼看書,要麼就到學校裡頭,所有的時間都在寫寫寫,算算算。

沒有想到,正當研究起飛之時,卻因十年浩劫而中斷。在那個瘋狂的年代,王適存因發表「不合時宜」的觀點,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延安二號」任務下馬。

1965年,「延安二號」重新啟動研製,1967年完成全機靜力測驗。

1970年,我國直升機體制進行調整,原哈爾濱直升機製造部分南遷到江西景德鎮,成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西工大的直升機設計專業作為理論和人才支持,東遷到距離更近的南京航空學院。

命運多舛的「延安二號」也「飛」到南京。從此,南航成為王適存重新奮鬥起航的大船。

「延安二號」首飛

十年艱辛,1975年9月4日,中國人自行設計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終於飛上了藍天,震動小、噪音低,操作簡單穩定,非常實用,但遺憾的是,該型號直升機並未定型生產。

從此,在國內外學界,「王適存是中國直升機之父」的說法開始傳播開來。他非常謙虛:「說不上,我只是最早搞螺旋槳,後來又最早搞直升機,這只不過是我和同事們為國家的強大,做出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點小事。」

這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直升機自主研製事業的發展。

04

王適存不僅是直升機技術專家,還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牌教授」,在同事眼中,他「愛國、愛專業、愛崗敬業」,三者在王適存老師身上完美的融為一體。

王適存非常看重這一點,他是國家選派的第一個直升機專業的研究生,對於培養直升機專業人才責無旁貸:「作為教師,我培養和教育的學生,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王適存 等著

由他主持編寫的《直升機空氣動力學》成為直升機專業的經典教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為中國培養了幾千名航空領域的學生,把自己這一棒踏踏實實地交到了年輕人手中,有的人已經成為國家直升機型號總設計師等高級人才。

在南航,專門設置了直升機方向「王適存班」,學校每年從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入校先生中選拔約30名優秀學生組建培優班,進行本碩(博)連讀,希望能夠站在王適存教授的「肩膀上」,培養一批直升機領域高精尖人才,為國助力。

改革開放以後,王適存將眼光放到全行業,他積極參與全國直升機行業的技術指導工作,開展與國際直升機界的學術交流活動。

05

2011年6月7日,王適存教授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5歲。

生命,並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被人記住了多少日子。

2019年9月18日,由南航原創話劇《中國直升機泰鬥王適存》首演,追憶展現王適存用航空報國的情懷,引發強烈反響。王適存的事跡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知。

臺下,有兩位特殊的觀眾,王適存教授的夫人,92歲的王韞明老師和他們的女兒。

一幕幕的場景將母女二人拉回了那熟悉的歲月,溼了眼眶的王韞明說「他一生都在為直升機事業而奮鬥,在生病期間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一直念著直升機。他的願望是把我們國家的直升機事業發揚光大,能夠蒸蒸日上。」

在如今的南航校園裡,那架「延安二號」靜靜地留在那裡,見證了王適存和中國航空人飛天夢想的實現過程,作為一個鞭子始終激勵著中國人要自主努力,關鍵核心技術不能讓別人卡脖子。

西方人輕視中國人,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回懟,而是繼續努力學習和工作,直至在各個頂尖領域出現中國這個「對手」,最終成為第一名。

如果都做到第一名,把第二名和以後的人遠遠甩到後面,從此嫉妒消失,全是崇拜,因為他們連第一名的屁股都看不到了。

相關焦點

  •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面臨的難題與潛力分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來,中興、華為遭遇國外技術「卡脖子」和「圍追堵截」,就明確顯示出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種種限制和打壓的企圖,也暴露出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短板。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的隱患。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5日下午,在專家就「化解『卡脖子』會不會走入新誤區」的議題展開討論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張頤武表示,與科技方面的情況不同,「科技是我們想要,他(美國)不給;文化是我們有些東西到他那兒,他現在高度警覺,不讓我們去,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 我國目前還有哪些卡脖子技術迫切需要突破
    這兩項任務中還包括,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遭他國控制)問題」。2020年11月30日中科院大學副院長劉雲教授,在「2020年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演講,他說,中國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廣州生物醫藥新政支持「卡脖子」關鍵技術,引本土藥企叫好
    香雪製藥技術研發總監曾侖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廣藥集團:對「卡脖子」關鍵技術發展有信心 作為全國最大製藥工業企業集團、廣州市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廣藥集團一直爭當廣州IAB產業發展的排頭兵,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等已發展成為廣藥集團的優勢產業。
  • 新發展格局下 如何理解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
    中美衝突、對關鍵技術的斷供再一次提醒我們,在逆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國際競爭有時會脫離市場邏輯,呈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最大的供給方障礙、堵點。
  • 掌握這項關鍵技術的全世界算上中國只有四個,比能研製氫彈的還少
    就為了這個,剛剛榮獲航空航天月桂獎的直-20總師鄧景輝,和他的同事們在雪域高原進行了艱苦的研究和試驗,最終取得了國產直升機防冰除冰系統零的突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直升機防冰除冰技術俱樂部」的成員,比「氫彈俱樂部」和「核潛艇俱樂部」數量還要少,加上中國,這才只有四個國家能做到(其他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法國)。
  • 魯白:中國不應該特別強調卡脖子技術,應強調從零到一的創新
    科技競爭更令人關注,「卡脖子技術」被反覆提及。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科技領域究竟該競爭還是合作?中國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12月16日,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魯白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他的答案。
  • 中國古代有八聖,其中的七聖家喻戶曉,唯獨劍聖少有人知?他是誰
    中國歷史上,湧現出很多文化名人,常言道,登峰造極者為聖,因此,能夠被稱之為聖的人,可以說名氣和才華兼備,而古代就有這八個被世人稱之為聖的人,而他們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包括了文聖孔子、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武聖關羽,茶聖陸羽。
  • 中科院教授發聲:中國科技領域大而不強,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科技大國名副其實早在2014年,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便指出,中國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佔比17%,繼2013年之後第二次位列世界第一。不僅如此,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同樣名列前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研發經費達到1.57萬億元,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增長至1.96萬億元,依舊穩居全球第二。
  • 張頤武:禁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5日下午,在以「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為主題的環球時報2021年會中,專家就「化解『卡脖子』會不會走入新誤區」的議題展開精彩討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 「親本材料」面臨卡脖子 關鍵時刻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
    而前不久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強種子庫建設,並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為什麼要建種子庫?它和國家糧食安全有何關聯?我國種源「卡脖子」卡在哪?在全球號召警惕糧食危機的關鍵時刻,《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國家種質庫,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 中國第一代重型直升機:上馬就四代技術
    中國第一代重型直升機將具備第四代直升機的技術特徵,即第三代渦軸發動機;裝有高性能直升機專用翼型、優化槳尖和先進的複合材料旋翼槳葉、無軸承槳轂;機體結構大量採用複合材料;電傳作業系統;採用高度綜合的航空電子系統。乘員座椅處的振動水平接近0.05g、噪聲水平接近80dB。
  • 警惕農業被「卡脖子」:中國的種子,有多依賴外國?
    不知道是不是喜歡吃泡菜的緣故,韓國是蔬菜種子的強國;而領土廣袤的美國,有著得天獨厚大機械化作業的條件,玉米種子的優勢就非常大;在土地面積狹小,多山地少平原的日本,水果種子則具有優勢;在農業強國以色列,辣椒、番茄種子則是其優勢品種。這裡得多說一下以色列。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袁亞湘表示,雖然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但是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  「科技上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所以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袁亞湘說。
  • 院士把脈5G+工業網際網路 以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
    【聚光燈】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院士把脈5G+工業網際網路 以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  藉助5G與工業網際網路,傳統工廠可「搖身一變」成為智慧工廠,實現「無人化」作業;生產設備可一鍵觸網,讓消費者能夠隔空跟進生產線情況;礦山
  • 美國真的有「隱形」直升機?如何靜音成為最大難題之一
    然而,如果我跟你說直升機也能隱形,你相信嗎?在坊間的傳聞中,美國就擁有一款隱形直升機,它就是著名的「沉默黑鷹」——RUH-60隱形直升機。 美國海豹突擊隊之所以能夠悄無聲息地潛入,甚至躲過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統,悄無聲息地降落到本·拉丹的附近,展開精確獵殺,就是因為「沉默黑鷹」的功勞。然而這架「沉默黑鷹」卻未能成功返航,在遠距離的低空高速飛行後,這架直升機的發動機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迫降,美軍執行完任務後,也對這架直升機進行了摧毀,然而它的詭異外形還是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 掌握這項關鍵技術的,全世界算上中國只有4個
    就為了這個,剛剛榮獲航空航天月桂獎的直-20總師鄧景輝,和他的同事們在雪域高原進行了艱苦的研究和試驗,最終取得了國產直升機防冰除冰系統零的突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直升機防冰除冰技術俱樂部」的成員,比「氫彈俱樂部」和「核潛艇俱樂部」數量還要少,加上中國,這才只有四個國家能做到(其他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法國)。那麼,直升機旋翼防冰除冰究竟有哪些獨特的技術呢?為什麼如此「高大上」?
  • 中國10大男星帥哥,居然他也在,00後少有人知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對于帥的定義也不同,在中國的娛樂圈帥哥可謂是層出不窮,下面來盤點中國男明星十大帥哥,80後對此很熟悉,但00後少有人知。進入SM後拍攝進組拍攝個人首部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飾演男一號彭澤陽 ,《南方有喬木雅望天堂》,飾演喬木,《老泡兒》等,憑藉英俊的外貌,獨特的演藝,在國內大火。擁有一副帥氣的外表而抹殺了多少少女的夢。
  • 卡脖子的技術,真想不到……
    國際上大的重燃廠家,主要是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義大利安薩爾多4家。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 中國發現最神秘的俄羅斯直升機,中情局都欣賞它,並立功阿富汗
    特別是中央情報局將這架直升機放在封閉的倉庫中,美國軍官稱要好好收藏這款直升機,因為它在美軍特種作戰史有特殊紀念意義。畢竟,9/11曾經是並且被認為是最近歷史上美國最大的民族悲劇。但是,沒有白宮或國會議員反對強大的中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