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中世紀時期,羅馬教會非常有勢力。教會自成體系,在宗教、政治、司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到了近代前期,教會已經處於危機之中。造成教會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會的世俗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十字軍運動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運動對於教會的組織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使得天主教羅馬教會的聲望大受影響。12世紀時,西歐十字軍對於異教徒的討伐,曾被教會廣泛宣傳,為教會贏得許多聲譽。但是到了13、14世紀,對伊斯蘭教的戰爭節節失敗,巴勒斯坦等基督教聖地降服於穆斯林。教皇呼籲各國君主重興十字軍,但沒有成功。事實上,十字軍已經變質,如第四次十字軍並不攻擊敘利亞和埃及的伊斯蘭教徒,而是攻擊拜佔庭帝國的正統派基督徒。十字軍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和義大利商人來領導,目的不在增加上帝的光榮和擴張基督教的勢力,而是在發展國家的威力,促進各個城市的貿易。
十字軍的這種變質,還表現在十字軍被用來攻擊在歐洲的基督教異端。十字軍曾被用來鎮壓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宗教派別,又屢次用來攻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這使許多良好的基督徒都覺得教皇在利用十字軍為自己謀取利益和世俗權力,他們不願再服從教廷的命令和需要了。人們十分驚奇為什麼教皇要鼓動基督徒殺戳基督徒,並且給他們與以前殺戳異教徒同樣的報酬。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表明十字軍運動走向衰敗。教皇庇護二世曾就歐洲沒有能力討伐土耳其人一事,發表過坦率的談話:"這裡既沒有尊敬也沒有服從。'教皇'和'皇帝'都成了空洞的頭銜。每個城市有自己的首領,還有數不清的家族和君主。如何能夠說服這些基督教王國的國王們去組成一支軍隊,並服從於統一的原則。如果你傳話給他們,各國王也都召集軍隊,你又能相信誰能擔當統帥之職。這支軍隊的秩序會如何。會有什麼軍事紀律。要服從什麼。誰來照管這群混合的羊。誰能夠搞得清楚各種不同的地方語言。誰能夠把他們的不同習慣加以統一。怎麼能使英國人熱愛法國人。誰能把熱那亞人和阿拉貢人聯合起來。誰能把德國人、匈牙利人和波希米亞人統一起來。如果你率領一支小部隊去抗擊土耳其人,你就必敗無疑,如果是一個大部隊,不久就會疑心四起。每個地方都處在困難之中。"
(2)教會世俗化
教會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會的世俗化。教會為了維持它的龐大機構,在經濟方面開始濫徵捐稅,深深捲入世俗社會的經濟活動之中。因為十字軍的緣故,教皇政府加重了對基督徒的徵稅。教會的財政收入,最初完全是靠教徒自願捐獻的。對於參加十字軍的人,初時曾給予特別的罪惡赦免。
現在,對沒有參加十字軍的人,只要他肯向教皇政府繳納一定數額的金錢,也能夠得到罪惡赦免。什一稅起先是非常規性的,主要用於十字軍的費用。後來教會以《聖經》中的有關章節為依據,開始把什一稅當做常規稅來徵收。
什一稅成為維持教廷開支的一項主要收入。從羅馬時代開始,教會就開始接受信徒捐送的地產,中世紀時,教會的土地增加很多。至16世紀時,教會和修道院的地產已是巨額。
教皇養成一種揮霍的習慣,況且又不能不用大宗的財產來維持其在歐洲的權勢。教皇們因此發明了許多新的斂錢方法:如在教皇國的地產上收取地租,出賣神父職位和其他各種聖職,接收各種禮物,收取法庭審理費等。教皇利奧十世要在羅馬建造聖.彼得大教堂,於是又在各處出售贖罪券,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馬丁.路德的強烈抗議。教會在羅馬舉行巨大的宗教儀式,收取巨額錢財。教廷規定每一個主教就職以後的第一年裡,應把所轄教區收入的款項全部上繳羅馬教廷。有幾個教皇甚至把若干教區虛懸起來,並不委任主教,以便得到那裡的人們繳到政府的稅收,期限在一年以上。虛浮不實的人們時常升任要職,充當主教或教會法院的職員。教廷政府自己也因為徇私,任用私人,以至後果不堪設想。貴族和城市的上層人物都希望控制教會神職來獲得土地和收入,為自己謀得利益。他們爭奪教會神父的職位,以此來控制一個地方上的教區,獲得經濟上的實際利益。主管一個教區的神父一職,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人們卻不願去當無利可圖的傳教師。這就造成了一種結果;最基層的教會漸漸趨於癱瘓。這種空缺使民間宗教得以發展。
教廷駐地羅馬城的修建,可以說明教會世俗化的程度。羅馬本身雖然也有一些農業生產,但不是商業和製造業發達地區,而是一個消費中心。教皇治下的羅馬城,只是教皇的統治中心,教會行政體系在這裡特別發達。各種機構從各國徵取金錢,形成教廷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些錢財常被教皇用來修建羅馬城。在阿維農之囚和大分裂時期,城市迅速衰落。當教皇回到羅馬時,他發現羅馬如此衰落,幾乎不成其為一個城市:房屋顫顫抖抖,寺院被毀壞,街道上空無一人。教皇於是制訂計劃修復羅馬,把從各地徵得來的錢財用於羅馬再造上,並且發明了種種新的斂錢辦法。在羅馬建造各種雕塑,以此來恢復羅馬的光榮。教皇並且支持人文主義者的學術和藝術活動,成為羅馬文藝復興運動的援助者。這些活動,在以後爆發的宗教改革運動中,被改革家們視為經濟剝削和世俗主義的實例來加以批判。各種建築和宮廷的裝飾華麗無比,為此,一些藝術家的地位在不斷上升。在12世紀,完成一件藝術品的報酬只有38弗洛林,而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提香的開價是2000弗洛林。
教皇的世俗化也體現在政治方面。教皇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年)化費巨資幫助其子博爾吉亞公爵裝備軍隊,而公爵希望建立起博爾吉亞家族的統治,並控制教皇國。教皇朱利厄斯二世(1503-1513年)曾親自率領軍隊同威尼斯和法國人打仗。出身於梅第奇家族的教皇們如利奧十世(1513- 1522年)和克雷芒七世(1523-1534年),把教會的錢財用於自己家族在佛洛倫薩的利益鬥爭之中。在司法問題上,通過公證人和教會法庭,教會幹涉了世俗社會的司法事務,如在斯特拉斯堡,教會法庭可以不通過世俗司法機構而直接傳訊人民。所有這些構成與世俗君主們的尖銳矛盾。中世紀後期起,英國、法國、德國、波希米亞爆發了反對教皇的運動,反對教皇的專橫,要求建立民族化的教會。
世俗化的教會同世俗貴族處在激烈競爭之中,矛盾尖銳。在14世紀時,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曾與法王菲利普四世爭奪徵稅和財政,勝利屬於法王。自卜尼法斯八世以後,教皇的"教皇帝國"夢幻被打破,基督徒和各國君主聯合起來,反對高於國家主權之上的"教皇帝國"的存在。一些著名思想家如義大利詩人但丁、法國巴黎大學教授馬西格利奧等,提出教會應該是純粹精神和道德的宗教組織,教皇和教會的官吏,都無權幹涉世俗政治,也無權幹預純屬其他政治領域和民間的各種事項。這種思想在基督徒和民眾之間一天天深入人心,雖然沒有削弱教會在宗教方面的勢力,但削弱了它在政治方面的勢力。各國的君主們都竭力支持這種新的教會理論。
羅馬教廷的世俗化,使自己無法進行宗教改革。從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考慮,它不能不日益世俗化,但在另一方面,它又無法違背《聖經》的原則,否認基督教本質是精神的,非物質性的。這兩者間的深刻矛盾,使人們對教會的純潔性產生懷疑,具體表現為基督教徒的信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