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乃武士之魂。"因此,武士在談論任何話題時都離不開劍。在武士欲盡忠職守時,他們需要超越生死,有隨時捨命的覺悟。這就意味著,不是死於敵人的白刃之下,就是將自己的劍對準自己的胸膛。劍與武士的生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忠節與自我犧牲的象徵。這一點,可以通過日本人很普遍地通過各種方式以示對劍的崇高敬意這一現象得到很好的佐證。
劍也由此具有了雙重功能:一是破壞違背劍主人意志的一切事物,二是犧牲一切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而產生的衝動。前者與愛國主義、軍國主義精神有著密切聯繫;後者則具有忠節與自我犧牲的宗教意義。就前者來說,劍往往意味著單純的破壞。這種情況下,其是力量甚至有時是邪惡力量的象徵。因此,需要依靠劍的第二種功能來加以抑制和聖化。
有良知的劍的主人會時刻銘記這個真理。因為這樣,劍才能將其破壞的鋒芒指向邪惡一方,才能摧毀一切妨礙和平、正義、進步、人道的邪惡力量,才能成為一切有助於世界精神安寧的力量的夥伴,是生的象徵而非死的體現。
人們常說,禪是劍、死之劍。優秀的禪師知道何時使用、如何使用它的這兩種作用。文殊菩薩,右手持劍,左手持經。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先知穆罕默德。但是,文殊菩薩的聖劍並不是為了殺生,而是為了斬斷我們自身的一切貪慾、嗔恚、愚痴,是對準我們自身的。因為當其這樣做時,作為我們內心世界反映的外部世界,也會隨之從貪慾、嗔恚、愚痴中解放出來。
不動明王也是手持利劍,欲消滅一切阻礙佛德廣被的敵人。文殊菩薩是積極的,而不動明王是消極的。不動明王的憤怒就像大火一樣燃燒,不燒盡敵人的陣營絕不熄滅。過後,作為盧舍那佛的侍者和化身的不動明王會恢復本相,成為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手不持劍,因為他自身就是劍,包容了全部世界卻寂然不動。下面的"一劍"問答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楠木正成(1294—1336)在湊川迎戰足利尊氏(1305—1358)大軍之際,來到兵庫的一座禪院,向和尚請教道:"生死交謝之時,如何?"(人處於生死歧路之時,該怎麼做?)和尚答道:"兩頭皆截斷,一劍倚天寒。"(切斷你的二元論,只需將劍靜靜地指向天空。)這種絕對的"一劍",既非生之劍,亦非死之劍,而是可以生出二元世界,且生死一切俱在其中的一劍。這劍就是盧舍那佛自身。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面臨生死歧路之時該如何行動了。
劍還表示宗教的直覺或本能導向的力量。這種直覺與理智不同,它不會發生分離而堵住自己前進的道路,也不會瞻前顧後,而只是一往直前。這種直覺就好像是莊子所言切斷關節的庖刀,而關節就好像是為了被切斷而等著這把刀一樣。莊子經常說:"關節自然而然地分離。這把庖刀雖然常年使用,但卻宛如剛從磨刀師手上拿來一樣鋒利無比。"
"真正實在的一劍"在斬斷種種利己雜念之後,也絕不會受到磨損。雖然劍與神道也有著關聯,但神道卻沒有能夠像佛教一樣達到一種高度發展的精神意義。而且,它顯示了自然主義性質的起源。神道的劍並不是一種象徵,而是具備某種精神力量的實體。在日本封建時代,武士階層對劍就持有這樣一種觀念。當然,要準確定義他們是如何思考這一問題的,那是有點困難的。
但是,至少他們對劍持有崇高的敬意。例如,武士去世時,劍要放在床邊;嬰兒出生時,也會將它放在室內。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阻止那些惡魔進入室內,它們會威脅逝去和降生靈魂的安全和幸福的。這種觀點保留了萬物有靈論的思想。"神劍"的觀念,大概也可以從這個方面得到解釋吧。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打造刀劍的鐵匠們在製作劍時,會祈禱守護神的幫助。為了將神邀請到鍛冶場所,他們會在周圍圍系稻草繩以驅擋惡魔的侵入,而他們自己也要進行驅魔儀式,並穿上禮服進行工作。在捶打鐵棒和淬火時,劍師和助手們都進入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他們堅信他們的工作必有神助,他們會傾注全部的智力、體力和精神力量去努力工作。
這樣創造出來的劍才是真正的藝術品,也必定反映了創作者的某種精神。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日本的劍才具有了某種能深入人們靈魂的東西。他們並沒有將劍當作破壞的武器,而是視它為靈感的對象。有關鑄劍師岡崎正宗及其作品的傳說,也是由此而來。鎌倉時代後半期是正宗的輝煌時期。由於他的作品品質出色而受到刀劍收藏家們的盛讚。論劍鋒,正宗或許不及他的高徒村正,但是正宗的劍卻有著某種來自他人格的、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
傳說,有一個人想試一試村正的劍鋒,便將他的劍立於水流中,並將劍刃朝向從上遊漂來的枯葉,看看結果會怎麼樣。結果是,每片與劍刃相會的枯葉,都被一截兩段。接著,他又將正宗的劍立於水中做同樣的試驗,令人吃驚的是,從上遊而來的樹葉卻全部避開劍刃而去。正宗對殺人並不感興趣,對他來說,刀劍是一種超越了殺人工具的東西。但是,村正的劍卻沒有跳出用於殺人的局限,對他來說,根本不存在什麼能打動人心的神聖的東西。村正是可畏的,而正宗卻是充滿人情味的。如果可以用這樣的表達形式,我們可以說村正是專制的,而正宗卻是超人的。在劍柄上刻上鑄劍師的名字,這是他們通常的習慣,但正宗卻幾乎從沒有這樣做過。
能樂裡有一出謠曲叫《小鍛冶》,它向我們暗示了劍在日本人心中的道德和宗教意義。該謠曲大概是創作於足利時代。一條天皇(986—1011在位)命令當時的一位名匠小鍛冶宗近為他鑄造一把劍。宗近對此殊榮非常感激,但由於身邊沒有一位與自己技藝相當的得力助手,所以還不能完成天皇御旨。於是,他向他的守護神稻荷神祈禱,希望能給他派遣一位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人。
然後,他嚴格按照傳統的儀式設置了祭壇。在一切祓除儀式按順序完成之後,他向神祈禱道:"我即將要從事的工作,並不是為了我一身的榮耀,而是為了服從統治整個世界的天皇的御旨。在此,我向多如恆河之沙般的所有靈神祈禱,請求你們降臨此地,助我一臂之力,讓卑微的宗近能夠竭盡所能創造出一把能配得上尊貴至上的天皇之德的劍吧。仰望長空,俯臥大地,為了能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我向你們獻上這些象徵著我熾熱心願的幣帛。
請求神靈們能垂憐我這顆赤誠的心。"就在此時,宗近聽到了一個聲音:"祈禱吧,宗近。排除一切雜念,誠心祈禱吧。是打鐵的時候了。相信眾神,你一定會成功的。"一個神秘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助他打鐵。在最後的完工之際,那把劍出現在爐中,顯得無比完美,並呈現出祥瑞之兆。天皇對著這把神聖的、功德圓滿的寶劍,顯得非常滿意。
因為在刀劍的製作中多了幾分神德,所以刀劍的持有者和使用者當然必須對這種靈感做出響應。佩帶日本劍的人應該是具備一定精神情操的人,而不應該是獸性的代表。他必須外表冷如鋼鐵,而內心隱藏一顆活的靈魂。出色的劍士會孜孜不倦地將這種情感灌輸給他的弟子們。日本人在說"劍乃武士之魂"時,必定會想起刀劍所伴隨的上述一切品質,即忠誠、自我犧牲、尊嚴、仁慈以及其他更高情感的涵養等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才是真正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