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幾篇關於茶的文章,反響還不錯,所以繼續介紹一些與茶有關的故事。
中國人與茶有不解之緣,相傳是神農氏最早發現茶的,《神農本草經》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陸羽《茶經》裡也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記載。但是,神農氏屬於遠古傳說的一部分,現在已無從考證。倒是顧炎武《日知錄》裡提及「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比較讓人信服。
與此證據相佐的還有晉朝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也表明在周武王伐紂的時候,四川一帶的巴國就已經以茶供奉周武王了。
不管茶是誰發現的,起源於何時何地,茶道儼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對於茶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並衍生出了很多故事。
比如說潮汕地區,就流傳著「茶薄人情厚」的俗語。這句對比強烈的話表達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表面的字義,卻不知曉背後的故事,及真正的意義。
這要從一個民間故事說起:
在清朝年間,有個富家子弟,對茶的痴迷到了癲狂的程度,街坊鄰居送了一個外號「茶痴」。他喜歡茶,愛喝茶,常常四處求好茶、尋名茶,出手闊綽,曾以一千兩銀子購一兩武夷巖茶。
但是,坐吃總有山空時,「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他最終還是買茶買到破產,離開家鄉之時,身上只剩一個積滿茶垢的宜興小茶壺,還有那一手泡茶品茶的本領。
流浪之人,吃飯都成問題,蓬頭垢面那也是常態,餓了怎麼辦,終歸還是要找人家討要兩口,賴以度日。但他卻又與其他人不同,不止討飯還要討茶葉,光這一點讓他吃了不少閉門羹。有一天,他如往日般四處遊蕩,湊巧來到一戶權貴人家門口,興頭一起,便敲門乞討,先說要點吃,主人心善,給了他點剩飯,便要打發他走了。可他看主人好說話,又開口要水泡茶,主人覺得詫異,卻感覺此人很無釐頭,說道:「連飯都吃不飽,還想喝茶?」「就好這一口,行行好。」他邊說邊把茶壺遞到跟前。
你說巧不巧,剛好主人也是一個行家,一眼看出這小茶壺是正宗宜興名產,便想施捨幾個錢,買下來,誰知他卻一點不為所動,扭頭走人,那可是在他心裡比命還貴重的東西。
不知走了多久,經歷了無數個春夏秋冬。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小村莊,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在村道的閒間裡,恰巧有幾個農夫在衝茶。他喜出望外,沒有敲門就徑直而入。農夫們也不見外,看到有陌生人進來,招呼落座,照常衝茶,邊喝邊聊,氣氛相當融洽。
這落魄的富家子弟很久沒有受到這種禮遇了,心存感激,本來想表達幾句謝意,但看到面前的茶湯色澤渾濁,便知這是劣質茶,但他還是喝了,畢竟人敬一尺,禮還一丈,識字之人多少還是懂點人情世故的。
負責衝茶的農夫看他面露愁容,猜想應該是茶不好喝,便說道:「不好意思啊,茶已泡了多遍,但我們再也沒錢買茶葉了。」「不要緊,不要緊,茶薄人情厚。」他連忙應道,說完掏出自己的宜興小茶壺,用剛燒開的水,手法嫻熟的一泡一衝,便請在座諸位農夫品嘗。眾人一聞,異香撲鼻,紛紛表示從來沒有喝過這麼好的茶,讚美聲更是此起彼伏。
一番攀談後,大家認定他是江湖牛人,趕忙請他留下,還回村子裡集資為他開店,地點就選在了他們喝茶的「閒間」,順理成章的請他做了「衝茶師傅」。他感念村民們的淳樸和真情,所以大筆一揮,在店門口寫下了「茶薄人情厚」的經典話語,並逐漸被各地傳頌。
潮州人的茶禮待客之道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斑,熱情好客是天性,往往有客人登門拜訪,坐下喝茶時,主人總會自謙的先說一句「茶薄人情厚」。畢竟在生活中,我們少不了清茶,自然也少不了朋友,在我們眼中,一杯淡淡的清茶,如一位純淨的朋友,都可以慢慢細品,慢慢認知,慢慢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