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世人只知潮人愛喝茶,卻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
茶就是潮汕人的必備飲品之一!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喜歡喝茶,且講究茶葉、茶藝淵源已久。
一杯工夫茶,竟引出多少茶文茶趣!
今天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汕工夫茶吧……
潮州工夫茶和中國茶道
從茶的本性說到了茶的煎煮,再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以及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充分表達了古代人們對茶的喜愛。
「工夫茶」的來源與發展
潮汕關於茶最早的記載,現時可見到的是北宋時蘇軾的《與子野》書:「寄惠建茗數品,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慚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吳復古,與蘇軾至教,贈與蘇軾建溪茶。
由此可見,當時在潮州當地已經有飲茶習慣了,而且對於茶葉還是有所講究的。「可見宋代,潮州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酒後上茶之食俗。
據元代《三陽志》記載:「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當時的茶葉主要來自福建。至遲到了明代中葉,飲茶已成為潮人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從殷富人家到普通人家,莫不如是」。
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的《齋夜詩》有「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句。然而,有喝茶之風氣,未必喝的是工夫茶.
作為茶藝的工夫茶,其形成離不開飲茶史上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的製作、瀹飲法的提倡和紫砂壺的出現。茶、法、器皆備,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工夫茶工藝。
唐代主要的品茶方式是煎茶,將茶餅敲碎輾末,放入水中煎煮。散茶在唐代雖已出現,但仍要輾末煎飲。宋代仍盛行以茶餅為主的碾煎飲法。
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詔令停止進貢團茶,「惟令採芽茶以進」。從此,炒青制茶法風行天下,成為制茶方式的主流,同時,也出現了用沸水直接衝泡以炒青製成的不碾成末的條形散茶。這就是明人首創的瀹飲法。
到了明萬曆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制壺高手。小型紫砂茶具的出現,為工夫茶之茶藝提供了必要的茶具。此後,工夫茶道開始興起。
宜興紫砂壺明末清初,潮州與蘇州商業貿易頻繁,潮商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為茶具,成為「蘇罐」。
正宗的潮州功夫茶,不僅要用散條形茶,而且需用烏龍茶,而不能用紅、綠茶。烏龍茶是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具有香高、味醇、綠葉紅鑲邊三大特色,其獨特的風味尤其適合於工夫茶衝泡。
「閩諸郡皆產茶,以武夷為最」,烏龍茶的原產地在福建,而工夫茶的興起,首先在武夷山。而首見以「工夫茶」指茶藝,於清代興寧典史俞蛟的《潮嘉風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說明了工夫茶用的是福建的烏龍茶。
《潮嘉風月》至晚清,工夫茶茶藝逐漸擴展成為習尚。但能經常喝得起工夫茶的人還是少數。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用以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人也常喝工夫茶。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潮諺有「坐書齋,喝燒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甚至後來還有人說「工夫茶」之稱就是因為「做工夫人」喝茶方式而得名;三是鄉鎮中之閒人,聚眾喝茶消閒。
因此,喝工夫茶一時成為社會風氣,但普通人家雖備有工夫茶具,卻無財力常飲,款待客人或年節之時,放有機會一嘗工夫茶,視為一種教高級的消費。饒宗頤說:「過去飲茶的人有二種:一是祠堂裡的閒人,一是做生意的有錢人。」
20世紀50年代初期,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秦牧筆下記錄了很多親歷的例子:「一小杯一小杯慢條斯理地品茶」;
「在候客的當兒,從車鬥裡拿出一套爐具、茶具來燒工夫茶喝,那副悠然自若的模樣兒,也像花廳裡品茶一樣。和這異曲同工的,是一位潮汕籍老幹部,無論到什麼地方去,公事包裡都裝著一套功夫茶的茶具,外加茶罐、精巧電爐等物,以便隨處都可以衝茶品嘗一番」。
潮汕工夫茶之習俗,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嗜之尤甚,即使在經濟困難的20世紀60年代也未能遏止。而「文化大革命之後」,喝功夫茶之風尚在潮汕地區始終不衰減而越發推廣普及。
另外,潮州人把茶葉叫」茶米」, 一種解釋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茶這猶米,故曰"茶米"。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勉強,可是卻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頗為有趣。由此可見潮州人對茶的情有獨鍾。
為何潮汕人喜歡喝工夫茶?在潮汕,很多時候沒有一泡茶不能解決的事。
也許,在北方或者潮汕之外的地方,很多朋友求人辦事喜歡請客吃飯,而喝酒自然是成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潮汕不一樣,也許吃飯會喝酒,但喝茶卻是比喝酒還要重要的頭等大事。上到八旬老翁,下到3歲小屁孩,都會喝茶。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飯後一泡茶,也是很多潮人必不可少的,而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
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
至於喪事,如其娘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除此之外,在潮汕,請人辦事,一泡好茶或者兩斤茶葉,便可帶來些許方便;訪親會友,帶上一袋茶葉,更顯一片真心;而平時的以茶相聚,更是一種難得的情懷。
起來看看潮汕人對茶有多熱衷:
喝茶對於潮汕人來說,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
茶不醉人人自醉
一杯工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工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工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工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衝泡起工夫茶,一杯香濃的工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溫馨。宋人杜小山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工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品茶不僅是品茶,還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一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衝淡生活的煩惱,鬆弛繃緊的神經,充實自己的情感。蘇轍有詩:「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這可見茶的功效。對酒當歌,對茶恣情。
參考資料:【1】陳澤泓.《潮汕文化概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2】秦牧.《中國茶道》,載《潮汕鄉訊》1986年5月24日;《敝鄉茶事甲天下》,載《潮汕旅遊》1998年第7~8期
作者|硬水
編輯|牛肉丸
校稿|紅桃粿
來源|百度百科、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硬水,潮汕百曉生,專注於潮汕歷史文化研究,潮汕各個角落都有他的足跡。關注潮汕一方,共謀潮汕發展,硬水帶你閱遍潮汕萬水千山,吃遍潮汕大街小巷。
講述潮汕故事 弘揚潮汕文化 我們在行動
一起喝杯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