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潮汕地區,感覺自己像被泡在茶壺裡。
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喝工夫茶,從早晨到晚上,從家裡到車上,簡直是見縫插針的喝。
說起愛喝茶,潮汕人自認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潮汕人具體有多迷喝茶,我們之前在《潮汕人喝茶有多野》裡已經做了詳細描述,想了解的茶友可點擊查看。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
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
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
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工夫茶」一詞,最早可見於1734年福建崇安縣令陸廷燦的《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 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 , 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巖名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
也就是說,工夫茶最早指的是巖茶中最好的茶葉,是那些「以巖名為名」的茶,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坑兩澗。
這類茶產量不多,如此珍貴的茶,當然不能隨隨便便就喝掉。
於是,在衝泡方法上就會比較講究。
比如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就寫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清代後期,一位叫做寄泉的文人,遊覽武夷山後,認為其泡茶非常講究,還專門寫成了一篇文章,就叫《工夫》,其中對工夫茶記載更為詳盡。
其中說到,他們泡茶要用宜興的紫砂壺,比如供春壺、大彬壺,水要用從山中取回的活泉水,每泡一壺茶要用三銚水,而且要等水三次沸騰(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聯珠沸則熟矣)。
衝泡後用茶壺出湯,再分給每位茶客一甌,而且要一點點地去品,如果一口喝下去就會被認為不懂茶。
這是清代後期福建的工夫茶,看著是不是有點潮汕工夫茶的味道了?其實,潮汕工夫茶,恰恰就是演變自福建的這種衝泡方式。
在清朝中期以前,潮汕地區產茶數量不多,清代廣東各縣方志《物產》篇中就說,「潮俗不甚貴茶,所給多閩產」。
也就是說,當時潮汕人喝的茶多是來自福建武夷山區。
同樣與之而來的,還有福建的工夫茶技藝。而潮汕人結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將工夫茶本土化,把它演繹到了極致。
比如潮汕人吸收了宜興紫砂壺的特點,用當地特有的朱泥,製成了更小、更薄的茶壺,也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
茶具上,武夷山區喝茶用甌,客人每人一甌,而潮汕人變成了小白瓷杯,一人一杯,如果客人較多,往往也使用三個杯子,輪流取飲。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衝泡一次出水量正好約為三杯,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潮汕人風雨同舟的美德。
在燒水材料上,武夷山工夫茶多用細木炭煮水,而潮汕地區因產橄欖,所以潮汕人因地制宜,直接用橄欖核燒成的炭來煮水,有橄欖的清香滋味。
慢慢地,一種講究煮水用炭、茶具精巧、三銚三沸、泡茶程式的品飲方式逐漸固定了下來,並在潮汕地區生根發芽,不斷發揚,以至於達到極致,最終成為了名聞全國的「潮汕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