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2020-12-15 懂茶帝

走在潮汕地區,感覺自己像被泡在茶壺裡。

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喝工夫茶,從早晨到晚上,從家裡到車上,簡直是見縫插針的喝。

說起愛喝茶,潮汕人自認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潮汕人具體有多迷喝茶,我們之前在《潮汕人喝茶有多野》裡已經做了詳細描述,想了解的茶友可點擊查看。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

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

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

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工夫茶」一詞,最早可見於1734年福建崇安縣令陸廷燦的《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 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 , 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巖名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

也就是說,工夫茶最早指的是巖茶中最好的茶葉,是那些「以巖名為名」的茶,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坑兩澗。

這類茶產量不多,如此珍貴的茶,當然不能隨隨便便就喝掉。

於是,在衝泡方法上就會比較講究。

比如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就寫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清代後期,一位叫做寄泉的文人,遊覽武夷山後,認為其泡茶非常講究,還專門寫成了一篇文章,就叫《工夫》,其中對工夫茶記載更為詳盡。

其中說到,他們泡茶要用宜興的紫砂壺,比如供春壺、大彬壺,水要用從山中取回的活泉水,每泡一壺茶要用三銚水,而且要等水三次沸騰(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聯珠沸則熟矣)。

衝泡後用茶壺出湯,再分給每位茶客一甌,而且要一點點地去品,如果一口喝下去就會被認為不懂茶。

這是清代後期福建的工夫茶,看著是不是有點潮汕工夫茶的味道了?其實,潮汕工夫茶,恰恰就是演變自福建的這種衝泡方式。

在清朝中期以前,潮汕地區產茶數量不多,清代廣東各縣方志《物產》篇中就說,「潮俗不甚貴茶,所給多閩產」。

也就是說,當時潮汕人喝的茶多是來自福建武夷山區。

同樣與之而來的,還有福建的工夫茶技藝。而潮汕人結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將工夫茶本土化,把它演繹到了極致。

比如潮汕人吸收了宜興紫砂壺的特點,用當地特有的朱泥,製成了更小、更薄的茶壺,也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

茶具上,武夷山區喝茶用甌,客人每人一甌,而潮汕人變成了小白瓷杯,一人一杯,如果客人較多,往往也使用三個杯子,輪流取飲。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衝泡一次出水量正好約為三杯,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潮汕人風雨同舟的美德。

在燒水材料上,武夷山工夫茶多用細木炭煮水,而潮汕地區因產橄欖,所以潮汕人因地制宜,直接用橄欖核燒成的炭來煮水,有橄欖的清香滋味。

慢慢地,一種講究煮水用炭、茶具精巧、三銚三沸、泡茶程式的品飲方式逐漸固定了下來,並在潮汕地區生根發芽,不斷發揚,以至於達到極致,最終成為了名聞全國的「潮汕工夫茶」。

相關焦點

  • 在潮汕,喝工夫茶就是頭等大事——潮汕工夫茶的發展簡史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世人只知潮人愛喝茶,卻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茶就是潮汕人的必備飲品之一!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 你喝過工夫茶嗎,工夫茶的步驟有哪些,紫砂壺有幾種?
    說起工夫茶,腦海中就閃現潮汕工夫茶。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喝過工夫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套乃至多套工夫茶具,幾乎每個潮汕人都知道工夫茶怎麼衝泡。在潮汕家庭,很多都是從很小就開始喝茶,嗜茶的人一天不喝茶,渾身不對勁。可以說,潮汕人到哪裡,工夫茶就到哪裡,這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風俗之一。
  • 潮汕工夫茶的三人擺杯法,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們經常看到的茶席,品茗杯都是這樣的直線擺法:或是這樣的斜線擺法:但潮汕工夫茶的品茗杯卻是品字擺法(也叫三角形擺法):知道為什麼嗎?所以他們認為杯子擺成直線是供品的擺法,用於生人非常不吉利,所以潮汕工夫茶的擺法一般都是擺成「品」字形,寓意好茶需要細品。當然,文化都是交融的。潮汕工夫茶影響廣闊,現在很多茶藝表演的擺杯形式也不拘一格,都會根據茶席設計的主題及茶藝表演的內容選擇合理的擺杯方式。至於茶葉店裡的老闆們是怎麼擺杯的?
  • 別再把「工夫茶」和「功夫茶」混淆了,來聽聽國家怎麼解釋的!
    那這兩種叫法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叫法呢,到底是「工夫茶」對呢,還是「功夫茶」正確呢?下面就開給大家揭曉答案,到底「工夫茶」和「功夫茶」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答案就是「工夫茶」,而且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對。
  • 潮州工夫茶 何以獨步天下?
    曾楚楠曾對經常誤用的「工夫茶」與「功夫茶」做過辨析。潮州方言中,「工」(gāng,讀如「剛」)與「功」(gōng,讀如「攻」),讀音截然不同。「功夫」與「工夫」的含義亦不一樣,「功夫」指本領、造詣,如唱功、扇子功。「工夫」則指精細,如說「某某人過工夫」,意思是某人為人處世十分精細、周到。以「精」為核心的潮文化體現在潮州工夫茶上,即為茶所耗的「工夫」。
  • 廣東潮州旅遊特產小吃美食推薦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飲食文化獨具特色,最知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也稱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所謂工夫茶,並不是指一種茶葉或某種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此工夫,是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一詞在潮語中為做事考究、細緻用心之意。在潮汕地區,我們會發現當地人形影不離的是一套完整的茶具。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便是茶具,它之所以跟其它喝茶的方法有別首先也是在於茶具。潮州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和烹製之功夫。
  • 【今日廣東·鄉音】一杯工夫茶,一生故鄉情
    生長於汕頭的他,特意帶去一套工夫茶具。許多年來,父親對家鄉的惦念,全憑那一杯杯香濃的工夫茶。後來,一家人終於返回家鄉,圍坐在一起喝家鄉水泡的工夫茶,實現了父親念叨幾十年的願望……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陳亮 實習生湯舒夷「這叫『關公走麥城』,接下來是『韓信點兵』。」
  • 工夫茶「四寶」!看似常見,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們叫什麼、怎麼用
    飲用工夫茶的組合茶具,亦稱「烹茶四寶」,由罐、壺、杯、爐四件組成。質地或陶,或瓷,古樸雅致,其形各異。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評價道 :「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
  • 汕頭小公園,帶你品遍潮汕特色文化,這才是潮汕美食的天堂
    汕頭是潮汕地區下轄的一個旅遊城市,很多網友也有抱怨說,不是說汕頭美食特色多嗎,但是我不知道在哪裡呀,這個是每一個外來朋友都有這樣的疑慮 今天告訴你一個地方,那裡呈現的是妥妥的潮汕文化和潮汕美食
  • 也談潮州工夫茶的「三隻杯」
    最近,林宇南先生在丁漫華先生主編的」工夫茶文化 「公號裡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工夫茶識丨衝泡潮州工夫茶是不是三個杯》,微信推給我,說是讓我指教一下。其實就是想出我洋相。知道我喝鳳凰單叢的時間不長,未必了解有著中國茶文化活化石的潮州工夫茶的歷史和沉澱。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藝是流傳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種茶葉衝泡技藝,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風,甚至流傳到東南亞各地。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
  • 祁門工夫紅茶,它到底是什麼工夫?
    由古至今,茶與人一同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 茶的香氣口感,與其生長環境、內含物質以及製作工藝有著很大的關聯。尤其是精心的制茶工藝,使得茶的香氣更為芬芳馥鬱,高遠流長。 其中以"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的祁門紅茶,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 用工夫茶具喝杯好茶
    所以綠茶一般用玻璃杯和白瓷杯,極少用工夫茶具,而且用工夫茶具,也會有那麼一點不地道的感覺。但是衝泡烏龍茶,如果不用工夫茶具,就顯得不入流了。工夫茶是南方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飲茶方法,也是最為講究和複雜的。以前的茶客聽說過潮汕人泡茶另有一套,幾乎是一笑而過,無人當真。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潮汕工夫茶美名也就揚天下了。
  • 潮州「最著名」的茶,是中國茶道的代表,已經遍及全國內外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和福建泉州一帶極為盛行,不過現在的知名度已經很高,遍及全國各地,不少海外國家也知道功夫茶,並紛紛效仿其泡茶技藝。潮汕工夫茶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以茶寄情。《潮州茶經》裡寫到:「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製法。」
  • 論「愛喝茶」,沒有一個地方比得過這裡,當地人:命是茶給的
    潮汕人一言不合就是"來滴茶",去朋友家做客一定要喝幾泡茶才能散場,吃飯吃膩了一定要喝茶清胃,下午困了一定要喝茶醒腦……甚至在潮汕農村,許多老人一大早起床洗漱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吃早餐,而是先跟街坊鄰居一起坐下來喝茶拉家常,這和廣州的喝早茶不同,純粹是喝濃茶,沒有點心。
  • 看完紅茶的發展史,教你順利區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而明代朱元璋頒布「罷龍團改制散茶」的詔令,才正式由蒸青塊茶,改制成曬青條形散茶。在明代的後期,引進了安徽的松羅炒青製法,炒青綠茶在武夷山正式發展。最後在明代後期,由於炒青工藝的演變,武夷茶當地加入了發酵的因素。
  • 廣東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新傳承
    以潮州話、工夫茶、潮州菜、潮繡、潮劇、潮州木雕、潮州大鑼鼓等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日前,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赴潮州市開展主題採訪活動。記者走訪了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採訪了解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傳承、創新。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 宜賓川紅工夫茶:作為中國三大紅茶之一者,特色獨領風騷
    川紅工夫茶,是一系列茶品的總稱,具體的有川紅紅貴人、醒世黃金白露、敘府金芽、早白尖貴妃紅等,其中「早白尖貴妃紅」以早、嫩、快、好四個特點最為出類拔萃,聲譽較高,被稱之為「川紅珍品」。川紅工夫外形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衝泡後,香氣清鮮帶橘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 潮汕方言電影《老爺保號》即將上映,「全潮汕人陣容」等你來看!
    潮汕,嶺南文化中最令人難以捉摸的存在。旅遊的人離開潮汕,翻遍中國都找不到這麼彈牙的牛肉丸;工夫茶裡的人生哲學,仿佛每個潮汕人生來就能說上一二。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定義潮汕人心中的潮汕,高頻詞一定少不了老爺保號。這一次,老爺保號被拍成了電影。
  • 滇紅專題|①工夫紅茶&紅碎茶&曬紅 三國志
    那麼你知道嗎?滇紅也有精彩三國志——工夫紅茶、紅碎茶與曬紅,三分雲南紅茶之天下又彼此聯繫緊密:大家認真聽我講,誰也不準暈!工夫紅茶起源於1938年的鳳慶,並在後續的十年裡迎來了黃金時期;紅碎茶起步於1940年,但1958年才試製成功,70年代後產量才逐步上升,出口輝煌至9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