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工夫茶的組合茶具,亦稱「烹茶四寶」,由罐、壺、杯、爐四件組成。質地或陶,或瓷,古樸雅致,其形各異。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評價道 :「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
工夫茶初時茶具眾多,《清代述異》曰:「工夫茶器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經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可受半升許。盤杯則花磁居多,內外寫出山水人物,極工致……杯小盤大如月,此外尚有瓦鐳、棕墊、紙扇、竹夾,制者樸雅。」
在飲茶進程中,功夫茶具由十餘件簡化到實用的四件,即孟臣壺、若琛杯、玉書茶碨、汕頭風爐。因茶具精美貴重,故云「四寶」。
01.
孟臣壺
又稱「孟公壺」、「孟臣罐」。紫砂飲具,用於衝泡烏龍茶。
宜興惠孟臣制,多為赭石色,壺小如香櫞,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鈐記。
清代施明保《閩雜記》:「漳泉各屬,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其標準是「小、淺、齊、老」。
「小」指的是容量少;「淺」指的是壺小水淺能釀味,能翻香,不蓄水,會翻泡;齊指的是壺嘴、口、把三點都平成一線,製作精細;「老」指的是器物古者為貴,使用時間越長越好,「鏽」厚時香重。
02.
若琛杯
又稱「若琛甌」。白瓷質飲具,盛放工夫茶茶湯用。
相傳為清代江西景德鎮燒瓷名匠若琛所作。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紋,杯身有山水字畫,杯底書「若琛珍藏」。
清代張心泰《粵遊小識》:「若琛所制茶杯,高寸餘,約三四器,勻斟之。」1832年的《廈門志》記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茶諺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飲以三人為宜,三杯如「品」字。
因清代景德鎮仍有仿定窯製作,故若琛杯有「純白定甌」之稱。現時多用景德鎮和廣東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03.
玉書茶碨
又稱「玉書碨」。煮水器具,赤色,扁形,薄瓷質,容水200毫升。
閩南、粵東和臺灣省人稱瓷質水壺為「碨」,產於廣東潮安者最著名,能耐冷熱急變,保溫,便於觀察煮水的變化過程。
「玉書」的解釋有二:一說水壺設計製造者的名字;二說壺出水時宛如玉液輸出,故稱「玉輸」,因「輸」字不吉利,取其諧音為「玉書」。
使用時,置於潮汕風爐上急火燒之,水開時,碨蓋一開闔,卜卜有聲,此時即可衝泡茶葉。
04.
汕頭風爐
又稱「潮汕烘爐」。煮茶燃具,黏土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高溫下遇水爐體不裂。
外形如鼎,通紅古樸,長形,高約20釐米,置炭的爐心既深又小,有蓋有門,通風性好。
汕頭風爐是玉書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風爐改進而來,其爐口大小與碨底相稱,燃料用白炭,更考究者用橄欖核炭,富香,可形成急火。
「烹茶四寶」演變至今,使得茶藝泡茶多彩紛呈,茶具的使用也增加了許多技法,泡茶成為了一項外行人覺得有趣、內行人覺得能提高修養的茶藝生活。
一壺好茶一弧月,愛物寓情,戀茶及物,一爐一炭也能消磨浮生,歡喜自知。
「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