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將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有人說,老年人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難民」:因為不會使用微信支付,他們被超市和菜市場「嫌棄」;因為不會網上購票,他們在人潮湧動的火車站艱難排隊;老人因為無法提供健康碼,被公交拒載,甚至與疫情防控人員發生肢體衝突的新聞屢見網端。近日,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卻因工作人員拒收現金被拒之門外的新聞,更是讓人既憤怒又無奈......筆者還看到一則視頻,女兒遠程監控與父親對話,發出聲音想要逗逗他,可是不懂新科技的父親卻以為是自己吵到了別人,對著攝像頭連聲道歉,一句句手足無措的「對不起」看得讓人心酸不已。
而像這樣的「數字貧困戶」並非個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億,60歲及以上網民只有0.6億,還有近2億的老年人沒能搭上信息快車。當我們欣然於信息化覆蓋了社會的角角落落,卻也無可否認,一堵無形的高牆正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間悄然築成。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託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就曾提到過「數字鴻溝」的概念,「信息窮人」和「信息富人」的說法恰如其分。不同網絡素養的人,在數位化時代,所能享受到的紅利是完全不同的。在數字時代浩浩蕩蕩的前進浪潮中,年輕人如虎添翼,老年人步履維艱。
「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早就有人發出疑問,信息化時代,這些老年人都應該何去何從?我們希望老年人積極擁抱智能化時代,但是相關的服務機構,難道不也應該推出適應老年人需求的服務嗎?
這次從國家層面強調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更傳遞出了明確的信息:社會的演進,並非是一味地推陳出新。智能化時代,不能以扼殺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為代價。給他們留一點「慢速度」的權力,讓他們也能從容不迫有尊嚴地生活,這是一個文明包容的社會應有的溫情。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智能技術再怎麼發展,「人」才是最終的服務對象。「高科技」與「老年人」並不是天然衝突,從去年開始,不少城市都試點上線了「網約護士」,主要針對為不能獨立看病的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群體提供「網際網路+護理服務」便是良好範例。如何換一種柔軟的方式,幫助老年人在數位化時代享受到相應的便利,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等一等」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拉一把」,讓老年人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題中之義。
每個人都有老去那一天,但是時代的進步會帶來多少出人意料的科技革新呢?無可置疑,當社會規則一旦發生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弱者」。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像視頻中與女兒通話的老人一樣,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手足無措。這是在探討他們的現在,何嘗又不是為了我們的未來?(文/王斐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