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數字鴻溝」,日本老年智能化服務的解法

2020-12-2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前一段時間,湖北一位老人冒雨到社保大廳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的話題上熱搜後,另一位九旬老人被家人抬到銀行做社保卡人臉識別激活的視頻被發到網上,引發社會熱議。

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的困境早已存在,而現在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為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數字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現實困難,國家適時出臺了相關解決方案,要求相關部門要同時以傳統服務方式和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的方式,來為老年人提供周全、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5億,其中65周歲以上的有1.8億,預計到2050 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億。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而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僅為10.3%,這意味著絕大多數老年人要麼還沒有接觸網絡,要麼還停留在功能機時代。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正在加速推進的智能化社會,對於上了一定年紀、缺乏學習能力的老年人來說,確實是存在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對於這些人群,相關機構和企業在上線數位化、智能化服務的同時,必須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從而讓這些「被時代拋棄的人」仍然能夠享受到完整的社會服務。

保留傳統服務方式,是在未來很長時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解法。而另外一種解法則是整個社會在進行數字智能化服務升級的過程中,要專門照顧到老年人群體,尤其是有行動障礙、獨居等狀況的特殊老年人群體,為這些人群提供更為專業化但低門檻的智能化服務。

基於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前往已經進入超級老齡社會的日本,看看有哪些智能化服務創新解法。

超老齡的日本:公共空間和家庭的智能化服務

現在的日本,已經率先進入了超級老齡社會。

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日本全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例達28.4%,達到3588萬人,平均每四個日本人之中就有一個接近7旬的老人。這一比例今後還會進一步上升,在2025年達到30%,2040年達到35.3%。

(日本「銀髮經濟」)

超級老齡化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勞動力短缺、看護人員短缺、延期退休等是最直接的體現。如果近幾年去日本的話,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在社會上工作的老年人非常普遍。無論是出租司機、餐廳服務員、導購人員,還是一些快遞人員,都是滿頭銀髮的老年人在承擔這些工作角色。

據統計,在2018年,日本75歲以上的高齡駕駛者就高達500多萬人,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高齡司機交通事故」的數量激增,成為日本人感到最不安全的社會因素。

為了降低老年司機引發的交通事故,日本推出了「安全駕駛支持車認證」,要求在日本出售的汽車進行安全技術分類。只要進行了油門誤踩抑制系統、自動剎車等主動式安全配備的車廠,就能夠獲得這一認證。通過政策鼓勵和車廠的智能化改造,越來越多的高齡司機願意購買和駕駛這種配備了智能安全系統的微型車輛出行,以避免因為分神、打瞌睡等問題引發的交通事故。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日本在公共運輸服務上更是充分考慮到行動不便的老人的出行需要,除了專門的硬體設施和智能化的提醒服務之外,公共服務部門還可以提供專門的出行協助,有特殊需要的老人可以撥打專用電話,告知行程,就會在達到後收到車站工作人員提供的專用輔助工具和專門的護送。

(一位日本地鐵工作人員蹲下來為老人指路)

當然,最智能、最人性化的服務自然還是人工服務,日本的公共運輸部門並沒有因為提供了智能化服務之後就減少了人工服務的質量。而這一點正是我國相關公共服務機構要真正學習的地方。因為再智能的設備對於一部分老年人來說都有很高的門檻,更何況中國有著更多剛剛經歷城市化和現代化服務的中老年人群。

除了這些公共場景當中的智能化服務,日本也有著非常完善的線上的行政服務渠道,老年人可以在家查閱與婚喪嫁娶、育兒養老、福利納稅等有關的最新政策變更信息,對於會使用網絡的老年人也都可以在線進行業務辦理。

在日本的邊遠地區,也依然有大批老年人群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更不用說操作更複雜的智能設備。對於他們而言,可能更熟悉的是在幾十年前開始普及的座機電話、線下的郵筒、老式的錄像機等設備。

一家日本企業針對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對這些設備進行了智能化改造,讓這些老年人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情況下,和遠在都市的家人保持溝通,享受現代的數字生活。

比如,開發人員將老人的郵筒改造成一個智能印表機,和孩子的智慧型手機進行綁定。只要家人將社交媒體的信息進行共享,郵筒就能自動識別並列印成一份報紙「日報」。雲端錄影帶是將傳統的錄像帶播放器進行智能化改造,家人只需要將影片上傳雲端就會自動生成一個二維碼。老人只需把列印好的二維碼貼在錄影帶上,就可以看最新的電影。

另一個大開腦洞的設備是智能轉盤電話,就是將電話和帶有攝像頭的電視連接起來。一旦家人發起視頻通話,轉盤電話就會同時響起,老人接起電話就可以對著電視開始視頻通話。

與其花費極大成本教授老年人學會使用符合年輕習慣的智能設備,不如盡最大可能降低老年人的學習成本,從日常生活的細節進行智能化設備的改造。這也是未來我們在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產品和服務過程中,可以借鑑的一個方面。這一理念,我們可以更多地在日本的智能養老服務中看到。

智能化養老:那些處處為便捷考慮的細節設計

為應對超老齡社會的養老壓力,日本政府把養老當作朝陽產業,支持社會化養老機構、民間互助養老機構甚至是宗教養護機構加入到養老產業中,形成醫療看護、養老居住、老年旅遊等產業,將「醫療和看護產業」作為新興的服務業產業以拉動未來經濟發展。

日本推行智能化養老最直接的動機也同樣是源於勞動力的不足,作為人力資源短缺的國家,日本雖然推出了「國民介護」制度,但他們同樣認為把大量年輕勞動力投入到養老機構當中,會嚴重削弱日本的國力。

因此,日本政府從2013年起,原則上不再批准新建養老院,而是鼓勵發展生活支持的機器人,意在通過機器人來解決居家或機構中老年人的生活困難問題。

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社會5.0」的概念,也就是以無人機送貨、AI家電普及、智能醫療與介護、智能化自動化產業、智能化經營、全自動駕駛為主要系統的「超智能社會」形態。

日本正在加速人工智慧機器人或者相應智能設備的開發,全力應對超老齡社會的到來。為此,日本重點扶持了移乘搬運、移動輔助、步行助力、自動排洩處理、健康監測、走失監視等智能化產品的開發推廣。

現在比較成熟的老人智能移動輔助產品,包括智能輪椅和智能拐杖。智能輪椅可以通過聲音或手柄對輪椅進行遙控,比如使用「前進」「後退」「拐彎」「加速」「停止」等口令時,智能輪椅就能照辦。在遇到下坡,輪椅自動實現慢行並確保安全,在進行挪動時,智能輪椅還可以自動判斷高度,通過升降座椅的方式推動老人挪動到對應位置上。

智能拐杖,能為老人提供穩固支撐力,還能根據老人正在行走的道路情況感知障礙物,做出及時調整。另外,智能拐杖還能向主人報告已經走過的距離,自動記錄行走過的路徑,並把信息即時傳到手機,老人家屬可隨時查看。

為國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設備就是日本的智能化馬桶。在日本本身將如廁當作一件神聖的事情來看待,那麼對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如廁問題更是考慮周到,不僅有自動衝洗、輔助站立,甚至還有自動抽紙擦乾的逆天操作,免去老人如廁的一切顧慮。

現在,日本主要的幾家汽車製造企業都在大力進行養老護理機器人的研發,幫助老人進行日常的行走、站立、搬運等任務,小型機器人則完成社交溝通、健康記錄以及情感陪伴等任務。其他類型的護理機器人應用也非常普遍,比如在養老機構中有提高運動能力的廣播體操機器人,對吃飯困難的老人有餵飯機器人,還有自動洗髮機器人、有監視用藥機器人等。

這些只是「看的見」的智能化養老硬體,而在那些「看不見」的細節當中,我們更能看出日本社會對於老年人的重視和關懷。

一個細節體現在老年人家居的設計當中。一般來說,養老住宅都對廚房、臥室、衛生間做了特殊化改造,針對乘坐輪椅的老人在高度和收納細節上做了調整,比如可以放下輪椅的洗漱臺,可以自由升降的櫥櫃,可以借力的馬桶扶手、坐式淋浴等等,這一切細節上的投入配合智能化設備,能夠讓老年人儘可能自主、靈活安全的生活。

加速老齡化下,我們需要怎樣的智能化服務?

在對日本老年化智能服務體系和智能養老體系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首先,日本的智能化服務的建設是基於日本早已完成的電氣自動化的現代工業社會基礎之上,完善而細緻的公共服務已經體現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化服務的出現更多是從細節處著眼,來幫助現有的服務體系進行更細緻入微的體驗改善。

我們看到,無論是對汽車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智能化改造,還是為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樣的智能輔助機器人,無一不是在細節上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實際使用的狀況。

其次,提高老年人的智能化服務水平,並不意味著原有的人工服務系統的縮減或取消。正如在智能服務機器人介入老年人生活的同時,日本也有專門的「介護」人員定期去照看獨居老人,或者陪伴機構中的老年人們開展相關活動,而老人在行政機構也能得到專人的細緻服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公共服務的智能化只是技術性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智能化服務手段的快速普及,確實方便了普羅大眾,也方便了這些公共服務人員,但是這種便捷不能以犧牲「被數字時代所拋下」的老年人群為代價。

日本在2016年提出了未來「超智能社會」的願景,就是「將必要的產品和服務在必要的時候提供給必要的人,使不分年齡、性別、地區、語言等區別的每個人,其各種社會需求均能得到完全滿足,從而實現生活舒適、充滿活力的社會」。

這一願景對於我國的智能化社會建設也同樣具有借鑑價值,智能社會的整體目標就應該是全體民眾的整體受益。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年人群更應該享受到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體驗、優質生存質量以及作為一個公民的尊嚴。

我們的困境在於,現代化的進程還沒有完成,老齡化的進程卻已經加速到來,這使得我們在法律、政策的準備和財富積累上都還沒有做好準備。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推動社會智能化服務建設過程中,更需要針對老齡社會的特點,從老年人的生活消費、公共服務需求等場景入手,從硬體設備、交互操作、應急響應等線上線下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細緻、周到的智能化設計。

「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是很多科技企業推崇的產品理念,而我們同樣希望這一理念也可以真正應用到未來與老齡社會一同到來的智能時代當中。

相關焦點

  • 文化場館「適老化服務」 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疫情期間,上海各類文化場館推出線上實名制預約,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然而一些不熟悉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卻很難享受數位技術帶來的便利。智能技術和數位化服務就像一道無形的屏障,把他們擋在便利快捷之門的外面。面對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上海文化場所的「適老化」服務做得如何?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來到本市多家文化場館,發現許多暖心細節。上午10點,上海博物館陸續陸續迎來參觀者。兩名老人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來到博物館商店旁的現場預約服務點。
  • 拿什麼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代表建議在國家層面推進老年...
    對於老年人遇到的「數字鴻溝」等問題,一些地方選擇用立法方式加以破解。11月13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安徽省老年教育條例》,期望以此來加快推動老年教育發展,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記者注意到,在此之前,已有天津市等地對老年教育進行了專門立法。
  • 如何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葛傳紅攝(中經視覺) 傳統、智能化服務「並行」 家家都有老人,如何緩解老年群體的「智能技術使用難」?如何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具體來看,要『兜住底、能兼容』,既歡迎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又合理保留老年群體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 柴橋街道幫助老人、花農跨越「數字鴻溝」
    (葉晶晶 厲曉杭 攝)通訊員 餘姣姣 葉晶晶記 者 厲曉杭在我們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生活極大便捷的今天,老年群體時常成為智能化生活中最尷尬的一群人:不會APP掛號、不會微信溝通、不會網上理財、不會行動支付……一個個「不會」造成的「數字鴻溝」,拉大了老年人與大社會、小家庭的距離,成為他們樂享晚年的障礙
  • 90後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90後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外界說,這是被網際網路遺棄的兩億人,但我看到的是很多積極接觸淘寶的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們。」  90後淘寶客服孟蝶的工作是服務平臺60歲以上老年用戶。接受任務的第一天,她在日記裡寫道:今晚希望夢到爺爺,告訴他我將要做的事情,他一定會為我驕傲的。  奶奶成了她的第一個客戶。
  • 樂享新生活 看世界各國老年人如何跨越「數字鴻溝」
    為了讓廣大老年群體更好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出臺多項舉措,支持老年人學習運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使其充分享受信息社會、數位化生活的紅利,提升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養老服務「信息無障礙」將在滬入法,法律這樣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猛,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老年人面前豎起了一道「數字鴻溝」。疫情當前,電子化的隔空操作更為頻繁,不少老年人因不會操作智能設備,遭遇打車難、就醫難等。
  • 助老跨越「數字鴻溝」 浙江老年報聯合省委老幹部局共同發起...
    助老跨越「數字鴻溝」 浙江老年報聯合省委老幹部局共同發起「康乃馨」公益活動 2020年12月01日 05:35:35來源  浙江作為全國數字經濟先發地,小到個人消費,大到城市管理,數位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全省老齡化率達22.87%,部分老年人也存在著智慧化的困擾。為幫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11月25日起,浙江老年報聯合省委老幹部局共同推出「康乃馨」公益助老活動。
  • 安徽信息通信行業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為切實解決當前老年人使用傳統電信服務相關場景中最緊迫、最突出的問題,安徽省信息通信行業全面落實主體責任,推出多項助老業務產品,保障老年用戶安心養老。一是線下專員溫馨助力,營業廳實現高效辦理。
  •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重慶這個社區開了一堂課
    《實施方案》中提出,針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困難,鼓勵親友、村(居)委會、老年協會、志願者等為老年人運用智能化產品提供相應幫助,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為幫助社區老人跨越數字鴻溝,12月21日,重慶紅糟房社區「開課」了。據介紹,該公益活動由貝殼公益推進,在全國已累計提供了11萬人次的教學幫助。
  • 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能夠跟大多數人一樣,充分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是擺在有關部門、企業、社會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智能服務「適老化」程度低,老年人使用有障礙有讀者來信反映,一些手機程序、智能化設備、網站等沒有充分照顧老年用戶,導致老年人與現代社會之間形成一道「數字鴻溝」。
  • 破解數字鴻溝,這些問題還需思考
    破解老人「數字鴻溝」,年輕人能做些什麼?如何建設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智慧老齡社會?一起來看。老年數字鴻溝產生的原因有哪些?不管是老年人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礎設施的機會,還是其數字素養水平,都並非由其自身因素單獨決定,而是由個人、家庭、社會和科技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
  • 跨越「數字鴻溝」「60後」擁抱網際網路
    日前,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登上微博熱搜,關於老人如何適應智能化生活引發熱議。隨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你的父母是否也有適應智能化生活的困難?你是否會手把手幫助父母跨越「數字鴻溝」?當「90後」老網民遇到「60後」新網民,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聽「90後」編輯記者講講父母適應智能化生活二三事。
  • 幫助解決「數字鴻溝」 不斷增強老年人幸福感
    在這一點上,不妨可以學學鐵路部門,長期以來,鐵路部門一直十分關心關愛老年旅客出行,為了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出臺了一系列有溫情、有溫度的助老服務,讓老年人「回家的路」更便捷舒坦。購票方面,無論是在12306APP還是在人工窗口,在餘票充足時,系統給自動給60歲以上老年旅客分配下鋪,方便他們行動,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的現金購票方式,適應老年人的習慣;出行方面,家人可提前通過撥打12306客服電話、官方網站、12306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進行重點旅客預約,車站及列車會做好老年人的接送站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人們進入公共場合需要出示健康碼,針對老年人不會操作或操作不熟練的情況
  • 破除「數字鴻溝」 銀行發力「適老化」改進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引發社會對於老年群體遭遇「數字鴻溝」問題的高度關注。《經濟參考報》金融版近期將就老年人金融予以持續關注。  作為日常生活的高頻場景之一,金融服務要如何進行「適老化」改進,幫助老年群體破除「數字鴻溝」?
  • 調查|新政出臺滿月 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消除了嗎
    隨著「全面預約時代」的到來,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就此,一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要求各方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如今,針對新政實施效果,北京商報記者深入調查了醫療健康、旅遊、電商等近10個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了解當前各行業為老年群體到底做出了哪些調整,以及未來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到底應如何建立。
  • 不會網上掛號、手機銀行難操作……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咋填補?
    智能技術的普及應用,較大方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然而,老年人群體因不會操作智能設備而無法享受基本民生服務的話題,屢屢引發社會熱議。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要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 調查丨新政出臺滿月,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消除了嗎
    隨著「全面預約時代」的到來,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就此,一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要求各方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如今,針對新政實施效果,北京商報記者深入調查了醫療健康、旅遊、電商等近10個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了解當前各行業為老年群體到底做出了哪些調整,以及未來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到底應如何建立。
  • 幫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這道坎_中國婦女報<20201214期>第5版:家聞
    不會手機支付,不會使用健康碼,不會使用打車軟體……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數位化應用已經深刻改變了世人的生活方式,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傳統生活方式帶來衝擊,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正面臨破除「數字鴻溝」的難題。 科技讓老年人「受益」也「受傷」做家務、看孩子,偶爾串門打麻將,齊桂榮的生活和許多農村老人一樣,簡單而乏味。
  • 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經濟新方位)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沒有健康碼乘車遇阻、現金支付遭拒……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購物、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此外,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齡智能化服務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比如幫助老年人便捷享受各類智能化服務,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等,這有利於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對比之下,截至今年3月,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全國網民規模的比重僅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