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
前三季度電力市場化電量約佔全社會用電量34%
10月29日,國家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前三季度能源形勢等情況。前三季度,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1.83萬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用電量34%。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推動全國8個電力現貨市場試點省份全部開展了結算試運行。14個地區開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改革試點。
前三季度中鋼協會員企業利潤下降32%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10月29日召開2019年三季度信息發布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鋼鐵產量保持增長,但進出口均有所下降。1-9月份,全國累計出口鋼材5031萬噸,下降5%;累計進口鋼材875萬噸,下降12.2%。中鋼協數據還顯示,1-9月份,會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66億元,同比下降32%,同時,企業成本上升壓力較大,今年以來受巴西淡水河谷礦山潰壩和澳大利亞港口颶風影響,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由年初的69.03美元/噸上漲到7月份的119.51美元/噸;加上廢鋼、焦煤價格上漲以及環保成本、物流成本上升,鋼鐵企業成本大幅度上升,製造成本上升8-10%,致使大部分企業效益同比下降。
國投電力發行GDR並在倫交所上市獲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批准
國投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886.SH)10月29日公告,證監會核准公司發行不超過6786萬份全球存託憑證(GDR),按照公司確定的轉換比例計算,對應新增A股基礎股票不超6.79億股。此外,公司發行GDR並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註冊文件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批准。
氫燃料電池汽車補貼將進入政策真空期 行業期盼儘快明朗
財新網10月29日報導,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是否繼續補貼,國家財政部態度謹慎,業內因此感受到較大壓力。在10月26日-28日舉行的2019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上,多名專家提到,補貼政策對於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至關重要,當前補貼政策即將進入真空期,建議加快節奏公布後續補貼政策,同時警惕曾在電動汽車行業中發生過的「騙補」現象。
中國核建前三季度淨利同比增35%
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601611.SH)10月29日公告,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49億元,同比增加24%,淨利潤7.3億元,同比增加35.4%。公司同日公告,擬以貨幣資金方式對中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後預計持有中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8.359%股權。
明陽智能前三季淨利同比增加108%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601615.SH)10月29日披露三季度業績,前9個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億元,同比增長59%,淨利潤4.4億元,同比增長108%。公司2019年全年淨利潤與上年相比預計發生較大幅度增長,主要原因為:風機在手訂單增長及客戶交貨需求的增加,風機業務的業績預計發生較大幅度增長;電站持有量的增加,發電業務的業績預計發生一定幅度增長;本報告期內出售電站項目產生的收益。
新能源汽車銷售承壓 比亞迪利潤目標保守
財新網10月30日報導,比亞迪對全年業績態度保守,公司預計全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5.84億元至17.74億元,同比下降36.19%至43.03%。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比亞迪, 002594.SZ /01211.HK)10月29日發布三季報披露上述信息。比亞迪三季度數據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5.74億元,同比增3.09%。按其年度淨利潤預測數據推算,比亞迪預計四季度淨利潤為971萬元至2億元左右,較去年同期12.5億元大幅下降。
電網企業布局區塊鏈技術 已滲透新能源雲、電力交易等領域
證券日報10月29日報導,國家電網公司基於區塊鏈技術自主打造的電e貸、電e票等金融服務產品,為電費金融類應用提供票據保存、鏈上審核、票據溯源、流轉管理等功能。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將持續完善以可信區塊鏈為底層技術支撐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基礎設施,依託國家電網公司資源和產業鏈優勢,推進可信區塊鏈技術研究成果在新能源雲、電力交易、大數據徵信等領域深度應用。除了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也已提早布局了區塊鏈技術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
中國初步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中國新聞社10月29日報導,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當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提出,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加強協同控制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約45.8%,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14.3%,初步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生態環境部談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堅決反對「一律關停」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堅決反對「一刀切」,一律沒有涉及強制性錯峰生產、大範圍停工停產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做好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各項工作。
(財新記者 陳雪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