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2020-12-25 千帆說情感

1

孔子說過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說,人們常常在意的不是自己得到的少,而是分配不均。這句話講透了人性,在家庭關係中同樣適用。

許多家庭中,面對兩個以上的子女時,大多數老人都會有所偏愛,也有老人從小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中有什麼好的總偏向兒子,忽略女兒,在財產分配上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極容易造成兒女間的矛盾,也會讓老人自己的晚年面臨困境。

智慧的老人一般懂人性,他們明白子女也是人,他們身邊有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子女。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老了分配遺產時,都儘量做到公平公正,不讓子女有怨懟的情緒。

小區內75歲的趙大媽,因偏愛兒子,忽略女兒,結果當她將家裡財產全部交給兒子時,一向孝順的女兒與她斷了來往,嬌生慣養的兒子在得到她的財產後,將她送進養老院,不聞不問,這位七旬老人憶起往昔,悔不當初。

2

75歲的趙大媽有一對兒女,女兒比兒子大三歲,兩人大學畢業後都回到父母所在的市區工作。趙大媽與老伴給兒子買了婚房,幾年後,女兒和兒子都結婚了,趙大媽覺得自己此生的任務也完成了。

沒過幾年,老伴生病去世,趙大媽就獨自生活。每天去公園裡跳跳廣場舞,結識了一群同年齡段的姐妹們,大家一起很熱鬧,生活的快樂自由。

趙大媽每月退休金有4000元,這些錢足夠她一人用了,但她心裡總牽掛著兒子,覺得兒子和兒媳工資不高。自從兒媳婦生了孩子後,她每月從自己工資裡拿出1000元錢幫襯他們,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斷過。

對於這些,趙大媽的女兒並沒在意,她平常做了什麼好吃好喝的,都會給母親送一些過來。每周末也會來母親家,幫她打掃衛生,洗衣洗澡,臨走時,還會買上一周吃的蔬菜放進冰箱。有了女兒照顧,趙大媽的生活很是愜意。

人年齡大了,身體都會有一些疾病,趙大媽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一年要去住幾次醫院。住院時,女兒一直在旁照看著,幫母親洗頭洗腳、找大夫、買藥、送飯等。

趙大媽因為生長在農村,在農村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兒子出錢,女兒出力。所以對女兒做的這一切,她認為都是理所應當的。至於兒子出不出錢,趙大媽並不在乎,她有自己的退休工資,不需要兒子來貼補。在她看來,只要兒子過好自己的生活,她就心安了。

3

然而,生活發生轉折,是在趙大媽將僅有的30萬元存款交給了兒子後。

趙大媽擔心自己年齡大了,記憶力差,萬一哪天患了老年痴呆症就麻煩了,她思來想去,將自己與老伴多年存的30萬元錢交給了兒子。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讓女兒知道了,一向好脾氣的女兒異常生氣,憤憤不平地對趙大媽說:

「你兒子結婚時,你花了100萬元買房、裝修、置辦家具;我結婚時,你不但跟對方要15萬元彩禮,只陪嫁了我4床被子,這些都過去了,我也不想說了。你平常看病住院,我請假陪你,這麼多年你兒子做了什麼?原以為你偏心,沒想到會偏心這麼厲害。既然你將養老錢全交給兒子,以後生病住院的事我不管了,讓你兒子去給你養老。」

女兒說完話,就氣衝衝地一摔門,走了,果真幾個月沒上母親家。

這期間,趙大媽心臟不太好,也不敢出外活動,就每天孤孤單單地呆在家中,希望兒子經常來看她。可好不容易等到兒子上門,他卻對趙大媽說:「媽,你看你現在有病,一個人住我也不放心,萬一哪天突然發病了,身邊也沒有人。市裡有個養老院我聽說不錯,裡面大夫護士能照顧你,你住在那裡我才放心些。」

一個人獨處,讓趙大媽覺得確實不是辦法,便同意去養老院,也能為兒子減輕負擔。

去養老院那天,兒子跟趙大媽要走了工資卡,說是替她保管,萬一將來交什麼費用也能用上。

趙大媽住進養老院後,半年中,兒子只來過一次,是來為她交費的。女兒一次也沒有來過。看到養老院許多老人每天眼巴巴地看著窗外,就等子女來看望他們時,趙大媽的內心五味陳雜。

想起以前跳廣場舞的日子,那麼多朋友,多麼隨性自由,再看看現在日子,趙大媽非常後悔。她後悔不該這麼早地把養老錢交給兒子,也不該把工資卡也給了兒子,如今面對女兒的絕情,她悔不當初。

4

其實,對趙大媽的女兒來說,她經濟條件不差,如果母親沒有這30萬元錢,她會一如既往地侍候母親老去。可這30萬元成為她忘不掉的一塊心病,自己多年來辛苦照顧母親,卻在母親心裡沒有落著半點好,不管做了多少,永遠不如那個只知道啃老的兒子。

趙大媽本來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有房有退休金,女兒孝順。可重男輕女的思想,讓兒子養成了凡事信賴父母的壞習慣,獨立性差。受盡委屈的女兒對她這個母親徹底失望。

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我們生活中並不是個例,不只存於偏僻農村,就連在大城市,一些父母往往也很偏心。可他們沒有想到,當厚此薄彼地對待子女時,留在兒女們心裡的,不只是對同胞兄妹的怨恨,更有對父母的憤怒與不滿。

《都挺好》電視劇中,蘇媽從小各種寵愛兒子明成,對於女兒明玉的事不聞不問,只有在幹起家務時才想起女兒。明成學習成績不好,高考沒過分數線,母親花錢讓他上二本。明玉是班裡尖子生,完全有可能考上清華大學,但蘇母卻為她申請了免費的師範生,逼著她去讀師範學院。這一切,都讓蘇明玉非常絕望,18歲起她就與父母斷絕了關係。

父母的偏愛,往往會造成被溺愛的一方有恃無恐,被忽視的一方傷心絕望。當子女長大,被溺愛的,習慣了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照料,很少會體恤關心父母;被忽視的另一方,大都希望儘快逃離缺少愛的原心家庭。

作為父母,就算真有偏心,也絕不能在兒女面前顯露出來。我朋友的爺爺就是一位智者,他七十歲時,想把自己部分家產分配給三個兒女,為避免分配不均,導致兒女記恨於他。他把這些財產按價值分為三份,以抽籤的形式讓兒女們選擇。

因為他明白,關係越近的人,越喜歡互相比較。

父母對子女的不公,不但會讓兒女們間造成不睦,也會讓自己的晚年倒黴。

相關焦點

  • 68歲老太太戳心話: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發現晚年靠得住的是誰
    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才發現靠得住的是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辛辛苦苦的賺錢拉拔孩子成長。等到父母晚年沒有工作的時候,孩子們也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生活的責任。68歲的劉大姐,生有一兒一女,都住在城裡,而劉大姐則是一人獨自生活在農村老家。
  • 人到晚年,最拖累子女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兒女:就怕三樣全佔的
    人到晚年,很多事情都要靠兒女,但兒女大了也有自己的世界和壓力,很多父母卻不自知,不怕年紀大,就怕拖累子女。而人到晚年,最拖累子女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不少兒女說就怕三樣全佔的。李莉的父母今年60歲了,父母年輕時有多少用多少,沒有金錢的規劃,等到李莉出來工作以後,父母倆人索性不工作了,就在家等李莉賺錢養他們。但是在花錢方面仍舊大手大腳,這讓李莉很是吃不消,一次母親突然病倒,家裡實在拿不出積蓄。無奈之下,李莉把自己和丈夫的房子賣掉了,才有錢給母親交手術費。
  • 一位70歲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提前做好4件事
    這讓餐桌上我們這些五十多歲的人產生了強烈興趣,在大家要求下,老者對如何過好晚年提出四個方面的建議。儲備健康從五十歲開始關注身體健康,如果這段時間過得好,後面歲月就會輕鬆許多。有了錢,你才能在晚年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選擇權力,才是人生最大的自由。對老年人而言,掙錢能力慢慢消失,手裡能有一筆錢,是晚年生活最大的依靠和保障。想買什麼自己可以滿足,不必找兒女討要;生病住進醫院,不用向兒女張口。
  • 70歲老人的辛酸:兒女家輪流住,才明白晚年的歸宿與這個有關
    老有所依,想必是每個老人的期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迫於生活,很多老人到了晚年的時候也沒有依靠。老人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難道真的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的兒女嗎?其實這樣的想法才是錯誤的,因為並不是每個老人都會老有所依。
  • 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 這是什麼狀況?
    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 這是什麼狀況?時間:2020-11-26 15: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 這是什麼狀況?99歲的曹爺爺有4兒2女六個孩子 他和老伴之前一直住在大兒子的空房子裡 因為年事已高 老倆口一直僱傭保姆照顧自己的生活 可是稱心如意的保姆並不好找 直到兩年前找到保姆胡女士 曹爺爺是以教師身份退休 經濟獨立 保   原標題: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 這是什麼狀況?
  • 那些年過70的老人,晚年後最怕什麼?這幾位老人的回答讓人淚目
    > 就等你了 誰都有會變老的那一天,可能在逐漸的步入晚年之後,人們害怕的就不是死亡了。 人們到了晚年,尤其是過了七十五歲之後,最害怕的是什麼? 現在就聽聽老人們的答案,順便你就知道了老人們心裡都在想什麼,看完之後可能就會淚目了。
  • 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別人父母孤獨老去!
    無論多忙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記得常回家看看。01今天的熱搜是有個新聞對我感觸很深,99歲的曹爺爺像個孩子一樣對著鏡頭啼哭:「自己有四兒兩女,一直以來,夫妻倆都住在大兒子的空房子裡。之前孩子們先後請過六七個保姆來照料生活,但自己和老伴都不滿意,直到2年前請到了胡女士。
  • 老人晚年最大的不幸,不是孤獨終老,而是缺錢
    現在,大部分獨生子女家庭,當兒女長大後,都會離開父母去外面打拼。即使結婚成家也不會回到父母身邊。所以,空巢老人就顯得特別多。儘管全社會都在關心老人的養老,但這樣的老人太多。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老齡化程度會越來越嚴重。比如,今天60歲的老人還體會不到兒女不在身邊的不便。
  • 88歲老人親身經歷:「為什麼你晚年那麼悽涼,就是因為沒有錢!」
    文/格格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位88歲的老奶奶,她叫吳勝明。老人家人老心不老,活得通透又睿智。面對鏡頭,她說出了這樣一番肺腑之言:「為什麼你晚年那麼悽涼,就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有了錢要珍惜錢,沒有錢要想辦法去掙錢,活得才有尊嚴。
  • 晚年有福氣的老人,都有以下特質,不用出錢不用出力兒女也孝順
    很多老人都會哭鬧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好幾個孩子一個都不管自己,甚至連花錢送敬老院也會發生爭執。有的時候,不能單聽一面之辭,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或許不都是兒女的問題,可能是老人年輕的時候過於溺愛他們,導致他們不懂得感恩,或是老人太挑剔,會來事兒,導致沒有子女能照顧得來。晚年有福氣的老人,都有以下幾種特質,不用出錢不用出力兒女也很孝順。
  • 晚年不想成兒女「累贅」,退休前要做好四手準備,你準備幾手了?
    調查顯示:超過40%的老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總是不求回報,把最好的留給兒女。但父母到了一定年紀後,就開始考慮養老的問題了。一些父母不想自己到了晚年後,成為兒女的「累贅」,於是就開始做起準備。不得不說,這樣的父母真的很令人敬畏,所以今天我們來說說父母晚年不想成兒女「累贅」,退休前應該要做好哪四手準備?
  • 被隔離在農村近一月,12歲孫子哭著找奶奶,「在家吃不好睡不好」
    也許你會說,這明明就是兒子兒媳的問題,老人不懂教育方式,如此慣孩子,難道孩子的父母就這樣由著她嗎?你說得對,兒子兒媳自然也是有很大責任的,但王蓉的兒媳曾經跟親戚哭訴過:「我婆婆這個人,就是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的,你跟她吵,她比你吵得更兇,你跟她說好話,她以為你怕她,你說不用她帶孩子了,讓她好好安享晚年,她要死要活,說你嫌棄她,你根本就拿她沒辦法,她是我老公的母親,也不能真看著她尋死覓活,只能由著她了。」
  • 80歲的老人臥床不起,自己哭訴:活不起了,有錢有兒女也沒有用
    家裡有老人,那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每到節假日,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這才是天倫之樂。 可現實社會裡,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有的老人年齡大了,如果身體出現問題,自己不能自理了,兒女再不孝順,那真的是晚景悽涼了。
  • 「抱團養老」模式成主流:不依靠兒女,老人晚年依舊可以過得體面
    一位老人有三個兒女,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然而最終老人無家可歸。老人的老伴去世早,他一個人拉扯大三個孩子,小兒子畢業後去了外地工作,女兒嫁人後也去了夫家,起初老人一直跟著大兒子一家生活。然而由於小兒子的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老人的命運。
  • 人到晚年,對自己負責,這3樣東西不論如何也不能交給兒女
    到了50歲,就應著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了。有人覺得,人老了,別想太多,得過且過就好,老年生活就交給兒女來處理了。但是其實,老年的生活你還是應該有自己的規劃,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子女負責。人到晚年,這三樣東西必須要自己留著,不能草率地全部交給子女。
  • 65歲老人的感悟:想要兒女間的關係和睦,父母就不能太偏心
    家裡的老人偏心,實際上他們自己心裡特別清楚。只不過選擇權在長輩的手裡,子女有時也沒辦法改變,只能看老人自己日後的感悟了。1楊女士65歲。我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是最小的,所以我和我老伴特別偏袒他。為了能讓兒子日後的日子好過些,兒子結婚後,我和老伴不但給他全款買了新房,還幫他們小兩口把所有的家電都購置齊全了。三女兒和兒子是前後腳結的婚,我什麼也沒給她買。於是三女兒就有了怨言,說作為父母我們太偏心了。我說,你大姐,二姐結婚時我也是啥都沒給,我要給你,她們兩個能願意嗎?
  • 68歲老人感嘆:寧願一個人過,也不想去兒子家出錢出力還不討好
    到老了是跟子女住在一起,還是單獨過,這就面臨一個選擇了。以前古代的大家庭裡,老人都是跟子女住在一起的,所以會有四世同堂和五世同堂的。但現在,很多子女在結婚時就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他們崇尚自由,不想被老人管著。父母和子女分開住,的確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 被死神遺忘的老人,熬死4任妻子和兒女,晚年最大心願:能死
    被死神遺忘的老人,熬死4任妻子和兒女,晚年最大心願:能死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大家都希望家裡的老人,能夠健康長壽,不過人均壽命大概在75歲到85歲之間。能活到九十多歲的老人,就已經很長壽了,若是能過一百,就更加少了。
  • 退休老人自述:到了晚年後錢放哪裡好,給兒子還是女兒,誰最靠譜
    導語很多人都認為老人到了晚年之後,對自己最有保障的東西那就是錢和身體。如果有了這兩樣那麼就不用擔心往年過得不好,保證晚年會過得很幸福,因為有了錢和好身體,做什麼都行,也不用擔心晚年沒有錢用,想去哪就去哪,但是自己的錢,應該放哪裡最安全?
  • 兒子買百萬手辦,卻不願意贍養70歲父母!面對鏡頭哭訴:不如死了
    一、兒子買百萬手辦,卻不贍養70歲父母鄰居小劉今年33歲,是一家網店直播的負責人,年收入差不多有40萬左右。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小劉的收入可以說佔據中等水平,而且她的妻子還經營著一家花店,兩人又只有一個小女兒,生活水平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