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中國新載人火箭初揭面紗,走美國人的路,比美國人更早登月?

2021-01-07 騰訊網

近日,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廈門召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師陳善廣表示,我國已經就載人月球探測方案進行了多輪深化論證,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與此同時,兩張新載人火箭的圖片悍然出現在網際網路上,顯示我國支撐載人登月的新載人火箭預研取得了紮實的成果,中國載人登月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美國新世紀的載人登月計劃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是怎麼做的。

美國阿波羅計劃是目前唯一成功的載人登月計劃,它使用近地軌道運力百噸級的超重型火箭土星五號,實現將登月艙和飛船送入月球軌道的目標。土星五號這樣的超級火箭重量大、運力大技術高,需要高性能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和使用成本極其昂貴,號稱一次發射等於造一艘航空母艦。

進入新世紀,美國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以及迭代後現行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分別使用戰神五號和SLS超重型火箭。這兩款火箭同樣存在研製和使用成本過高的問題,戰神五已被放棄,現行的SLS火箭研製費用則早就超過了100億美元,同時預計單枚火箭發射價格已經飆升到20-25億美元,對財大氣粗的美國來說也存在用不起的壓力。

圖:土星五號超重型火箭的造價非常高,一次登月發射,相當於燒掉一艘10萬噸的超級航母。

圖:現在的SLS火箭研製進度慢,價格同樣昂貴。

傳統超重型火箭研製使用成本太高,而由風險投資孕育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闖出了一條新路。獵鷹重型火箭是獵鷹九號火箭芯級並聯的產物,依託成熟可靠廉價的獵鷹九號火箭,研製成本僅有5億美元,即使一級火箭不重複使用,單枚火箭發射價也僅有1.5億美元,不到SLS火箭發射價的1/10!

獵鷹重型火箭價格雖然低,但運力可毫不含糊,一次性使用時它的近地軌道運力可達63.8噸,火星轉移軌道運力也有16.8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超過20噸;而SLS Block 1火箭發射價格那麼貴,但地月轉移軌道運力也只是略大於26噸,除了能發射老搭檔獵戶座載人飛船,幹別的都太奢侈了。

現在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中,無論是月球門戶站的艙段和貨運飛船,還是登月艙的轉移段、下降段和上升段,都將交給商業火箭發射。然而很搞笑的是,就算獵鷹重型火箭成本優勢那麼明顯,美國老航天州如阿拉巴馬州的參議員謝爾比這些人,卻極力支持SLS火箭,保護當地就業,以保護自己的選票。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想終止SLS火箭EUS上面級的研製時,美國國會卻硬塞過來一大筆錢,要求NASA必須研製EUS上面級,美國的體制問題真是不一般的嚴重。

獵鷹重型火箭雖然政治上阻力不小,但毋庸置疑它的多發並聯、重複使用以及一級通用芯級模塊(CBC)設計方案,要比SLS這種傳統重型火箭設計更物美價廉,是當下載人登月計劃的最佳技術選擇。

圖:2018年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它的研製成本和發射成本都相當低廉。

中國版重型獵鷹初露崢嶸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中國,自2012年以來,長徵九號超重型火箭就已經進入公眾視野。

長徵九號超重型火箭擬使用500噸級單泵雙室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還有220噸級高壓補燃液氧液氫發動機,以及25噸級膨脹循環液氧液氫發動機。這三種發動機的指標都很高,研製難度與美國搞SLS火箭是一樣的。

這兩年長徵五號火箭50噸級的YF-77液氧液氫發動機都出現可靠性問題,這還是最簡單的燃氣發生器循環設計。將來高壓補燃循環、比衝媲美國太空梭主發動機的220噸級液氧液氫發動機,研製難度更是大得多,能否保質保量完成研製實在是個未知數,25噸級膨脹循環液氧液氫發動機也是世界頂級方案,研製難度也很高。

圖:長徵九號火箭是模仿土星五號和能源號的產物,同樣存在價格高不可攀的問題。

長徵九號芯級使用四臺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4個助推器各裝有一臺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是兩臺220噸級液氧液氫發動機,芯三級是四臺25噸級膨脹循環液氧液氫發動機,三級半的設計構型理論上說性能應該相當不錯,至少肯定應該比三級火箭設計的土星五號強。

然而,由於設計不太合理外加技術應用保守等多方面因素,長徵九號火箭運載能力即使在航天迷看來都很不滿意。長徵九號火箭長度103米,起飛重量4137噸,起飛推力5873噸,但地月轉移軌道運力才達到50噸;而美國當年土星五號火箭才3000噸出頭,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就有48噸了。長徵九號火箭用了三種遠超土星五號火箭的發動機,起飛重量高了1000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卻只是大致相當,這種表現實在令人無法滿意,2018年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恰到好處為中國航天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圖:長徵九號火箭使用了世界頂級發動機,但運載係數卻不高,設計多被詬病。

2018年10月底,西安召開的第五屆載人航天國際學術大會上,載人航天總體研究論證中心張海聯主任提到了新一代載人火箭的多種技術方案,中國新一代載人火箭正式浮出水面,這種火箭深受獵鷹重型火箭的影響,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的重型獵鷹。

新載人火箭長度約87米,起飛重量約2200噸,它繼承了現有長徵五號火箭的5米直徑箭體結構基礎,使用現有YF-100發動機改進而來的YF-100K發動機和高空型YF-100M發動機,採用多發並聯設計還具有動力冗餘能力;新載人火箭還使用模塊化設計,一級通用芯級模塊(CBC),單芯級和三芯級模塊滿足不同的運載能力需求;新載人火箭追求箭體輕型化設計,降低箭體結構係數提高火箭運載效率。

當然,新載人火箭並不是簡單地模仿,基於中國的航天工業技術和基礎,它還增加了使用YF-75D液氧液氫發動機的第三級,提高了火箭的高軌道運載能力。而美國氫氧發動機技術掌握在波音、洛馬兩大巨頭手裡,SpaceX公司無緣使用。

總而言之,新載人火箭使用了輕質結構設計和製造技術、火箭動力冗餘和飛控重構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顯著提高了火箭的性能。張海聯主任透露,新載人火箭初步方案中對於近地空間站任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20噸級;對於載人航天后續任務,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25噸!

圖:2018年底新載人火箭公開,它仿效獵鷹重型火箭設計,並使用成熟技術。

圖:新載人火箭第一級使用7臺YF-100K發動機,多發並聯具備動力冗餘,未來能垂直回收復用。

綜合各方面報導,新載人火箭是為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研製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載人火箭,它的第一級直徑5米,並了聯7臺單發推力128噸的YF-100K發動機,YF-100K發動機改用泵後搖擺減輕了發動機重量;第二級直徑也是5米,安裝兩臺YF-100M發動機,YF-100M是YF-100K換用大噴口可在高空啟動的高空版發動機,具有更高的比衝;第三級直徑5米,安裝三臺YF-75D發動機,利用液氧液氫發動機的高比衝獲得更大的運載能力,新載人火箭還在芯級多發並聯布局的基礎上,模仿獵鷹火箭研究垂直起降和重複使用技術,為將來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做好準備。

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材料的使用,使新載人火箭的運載係數有了很大提高,新載人火箭起飛重量約2200噸,起飛推力接近2700噸,近地軌道運力約70噸,運載係數達到了空前的3.2%左右,甚至比使用液氧液氫芯級的長徵五號B火箭還略勝一籌。對於登月而言,它的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5噸(論證中提到27.5噸),與美國現在的SLS火箭運力相當,但研製和使用成本就便宜太多了。

新載人火箭支持載人登月!

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同時我國還在謀劃載人航天的後續發展,後續目標就是進行載人月球探測,支撐地月空間開發,新載人火箭就是對這種需求的回應。2018年11月舉辦的珠海航展上新載人火箭和新載人飛船共同亮相,航天科技一院長徵七號總指揮王小軍表示,新載人火箭按照載人飛行的最高安全標準設計,在近期支撐載人月球探測的環月和繞月等飛行演示驗證任務,推動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和進入空間能力的重大跨越。

圖:未來新載人火箭將兼顧近地空間站和載人登月任務。

王小軍指揮對新載人火箭保持低調,事實上它不僅能用於載人繞月等飛行演示任務,還能支持載人登月任務!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長度9米重量達23噸,是一種適應近地軌道飛行、載人月球探測和載人深空探測等多種任務的多用途飛船。

不同於美國的獵戶座飛船,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較小而推進艙較大,具有很高的速度增量(ΔV),具備進出近月軌道,自行返回地球的能力。正在研製的新載人火箭又能將新載人飛船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再加上正在研製的20噸級載人登月艙,中國很快就將具備實現載人登月的能力。隨著新載人火箭的出現,中華民族的千年登月夢想,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

圖: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堅持了返回艙比推進艙小的風格,具有很強的自持變軌能力,可以直接用於向位於近月軌道的載人登月艙輸送人員的任務。

圖:新載人火箭將支持未來的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從環月、繞月到載人登月!

我們中國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路線,向著載人登月的目標大步狂奔,而美國卻深陷體制問題,國會老爺們對NASA指手畫腳,要求必須使用SLS火箭和獵戶座飛船。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起了個大早,卻只能靠邊站拿不到發射合同,更不要說成為美國載人登月的主力火箭了,牆裡開花牆外香,這不能不說是極為諷刺的。

很多人人云亦云指責中國航天體制問題和保守落後,但事實證明中國航天緊隨技術新潮流,反應是全球航天大國中最快的。如果美國人再不加把勁,21世紀第一個登月的很有可能就是我們中國人了。

技術鬼才埃隆·馬斯克

最後必須提一下,美國的技術鬼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他在創辦特斯拉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時,都找準了技術關鍵點,以及技術與風險、經濟的平衡點。特斯拉電動車,在解決關鍵的電池管理技術後,成功將純電汽車實用化,短短幾年內,就在美國豪車市場攀上亞軍位置。

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更是顛覆航天科技傳統的傳奇。1、不追求最先進的發動機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2、大膽採用新的輕質箭體技術,彌補發動機性能下降缺陷,使整箭運載能力保持在一流水平;3、研發火箭第一級復用技術,以求未來革命性地降低航天發射費用。我國新載人火箭選擇參考獵鷹火箭的思路,是非常明智的。(文/張雪松)

圖:馬斯克的獵鷹重型火箭在2018年2月6日首次發射時並沒有得到NASA的項目支持,只好將一輛自家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作為搭載物送上太空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載人登月的預演嫦五任務完成,中國何時登月,會比美國先一步嗎?
    本次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任務,是40多年來人類再次踏上月球取回月壤,而這次的嫦娥五號的取樣流程和美國的阿波羅登月流程除了沒有載人以外其它全部相同,也被外界認為這幾乎就是一次對以後載人登月任務的預演,那麼中國何時載人登月,會不會比美國的再次載人登月先一步送人上月球呢?
  •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調整,921火箭成主力,可能趕在美國前實現目標
    而我國月球探測的最終目標,是載人登月,並在月球建立基地。不過,要實現載人登月,僅僅依靠現在的長徵五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強大的運載火箭,此前我國計劃中的載人登月火箭有長徵九號和921火箭,可是在最近開幕的2020航天大會上,這個計劃有了調整。
  • 懷疑美國登月和相信美國登月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從一九六九年到1972年,美國總共進行了七次載人登月,除了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其他六次都成功了。 對於美國載人登月的真實性,歷來分成兩派,一派支持,他們對美國登月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一派懷疑,他們認為美國載人登月存在造假的可能性。
  • 外媒:中方決心載人登月,美國搞月球採礦!
    asiaone.com報導稱,中方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在2020年航天大會上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世界上正在興起新一輪的月球探測浪潮,參與者的目標是進行可持續的任務,以加深對月球的了解,並開發那裡的資源。中國希望利用載人登月任務進行科學調查和技術示範,探索開發月球資源的方法,增強國家的空間能力。目前,正持續開展載人月球探測方案深化論證。」
  • 美國登月,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基地,人是怎麼回來的?
    此次火箭成功發射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海上移動平臺的發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國執行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從阿波羅11號-阿波羅17號共成功了6次把12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其中阿波羅13號發射失敗,未能完成載人登月任務,索性太空人沒有生命危險。
  • 我國2035年前載人登月,2045年建月球基地!比美國如何?
    從某種程度上看,我們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幾乎可以算是一次無人微縮版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例如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發射總重量8.2噸,與45噸的阿波羅飛船四大功能艙一一對應。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2019年發表的文章中也透露,「嫦娥 5 號」從月球採樣返回的成功,將驗證除太空人生存以外的載人登月主要關鍵技術。
  • 中國航天新突破,新型火箭發動機啟動!俄專家:距載人登月不遠了
    中國航天技術,這六個字如今放在全球各國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今時不同往日,五六十年前的時候,中國甚至連發射一顆衛星都比較困難,但是在2021年的如今,中國航天技術可能除了美國之外,少有國家能夠與其並肩了。
  • 新試驗艙返回異常,但中國載人航天趕超美國有一個法寶
    在文昌發射場,首飛的長徵5B型火箭成功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自此,中國載人航天進入了三船三箭的時代。 三箭,是指為這三種飛船提供發射服務的三種火箭。包括用於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徵2F火箭,用於發射天舟飛船的長徵7號火箭及用於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與空間站艙段的長徵5B火箭。
  • 長徵-5性能落後,長徵-9進度慢,中國載人登月921重型火箭登場!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是「胖五」運載火箭,該火箭發展經歷坎坷,成為了中國建設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工程的主力。今年11月,「胖五」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不過,下一步要進行的載人登月工程靠長徵-5號是根本不夠的。
  • 神秘會議一錘定音,中國載人登月「路線之爭」塵埃落定
    也就是說,長徵九號並不在一開始的第四代火箭家族裡。事實上,長徵九號是和載人登月計劃同步進行,從一開始就為登月「量身定做」的火箭。在2013年我國啟動載人登月技術攻關的同時,我國也以載人登月為目標進行了重型火箭的論證,並最早提出了研製6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主推的設想。大多數人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是吃驚。6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
  • 倒計時開啟,嫦娥五號待發,為何說這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預演?
    也就是說大概在2030年,中國將有可能執行載人登月的計劃,而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的「返」便是為將來的載人登月進行的一次排練。此次嫦娥五號的難點不在於發射以及登月,而是如何返回。如今攜帶月球土壤以及將來攜帶太空人,都需要順利平安地從月球回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美國人在50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載人登月真的有這麼難麼?
  • 從嫦五往返到載人登月,還看新一代巨箭:長徵九號、921火箭
    嫦娥五號探月往返進度已經過半,濃縮版的登月之旅似乎預示著中國未來載人登月不再遙遠,可能就在下一個十年2030年代。 要想載人登月,必有登月火箭,這就要打造超級重型火箭(SHLLV)。
  • 長徵九號火箭出生就面臨落後?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
    作為我國未來國之重器的超重型火箭「長徵九號」,承擔著我國未來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甚至登陸火星星辰大海夢想,一直備受航天愛好者的關注。然而最近網絡有消息傳出,「長徵九號」還沒立項,並且面臨出生就落後狀況,載人登月使用的火箭是921火箭!
  • 對比嫦娥五號,看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關鍵謎點
    ↗上圖是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的照片(截圖)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對美國1969年那次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大辯論,不少人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提出種種質疑。儘管近日被譽為我國「嫦娥之父」之一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已經明確表示過美國人的阿波羅登月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仍然不能平息人們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質疑,眾多「天迷」、「月迷」們希望通過嫦娥五號解開阿波羅登月之謎。
  • 美國自從第一次載人登月後,為何此後,就再也沒有載人登月了
    而其他國家也沒有實現過登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也因此,關於美國在上世紀登月是一個騙局的傳聞,便開始甚囂塵上。據調查,在美國國內,有超過2000萬人認為,所謂美國人登月,就是美國航天局的精心炮製的世紀大騙局,是為了騙取美國政府的科研資金而已。 同時,在全世界,也不乏眾多持相同觀點的人。
  • 美國登月成功6次,月球上沒有建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美國登月是真是假?由於當年美國登月的影像資料遺失了不少,再加上當時觀看過登月直播的6億人不少都已經離世,所以不少人都懷疑美國當年根本沒有登上月球,直播畫面很可能是在幕布後期處理的效果。而到現在為止,美國依然是唯一有太空人登上月球的國家,並且是在遙遠的50多年前就連續6次登上月球,即便是當時這個領域技術同樣優秀的前蘇聯,也一次也沒有成功實現載人登月任務。不管是否認同,很多人都知道阿波羅11號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但鮮有人知第一個實現在月球附近環繞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卻是前蘇聯在1959年發射的月球一號無人探測器,而美國提出阿波羅系列月球探測計劃都已經是幾年後了。
  • 美國人登月後怎麼把人送回地球,難道月球上有火箭或飛船嗎?
    美國登月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學認知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質疑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多。其中飛船登陸之後,如何返航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特別還是在上個世紀。要知道阿波羅號是土衛五號運載火箭給帶上天的,該火箭的推力至今都穩坐世界第二,而月球上並沒有如此強大的火箭與發射塔。
  • 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長徵九號火箭會面臨一出生就落後嗎?
    作為我國未來國之重器的超重型火箭「長徵九號」,承擔著我國未來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甚至登陸火星星辰大海夢想,一直備受航天愛好者的關注。然而最近網絡有消息傳出,「長徵九號」還沒立項,載人登月使用的火箭是921火箭!
  • 美國載人登月造假?五星紅旗月面動態展示,對比之下差別不大
    1969年美國實現了第一次載人登月,阿波羅11號飛船把兩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此後相繼成功進行了五次載人登月,1972年阿波羅計劃徹底結束,此後大推力運載火箭土星五號退役。但載人登月的真實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認為美國載人登月造假的大有人在,甚至不乏一些精英人士。
  • 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人6次登月實錄,我選擇相信
    「阿波羅1號-10號」:歷經艱難,為載人登月做準備阿波羅1號成員左起:格裡森、懷特、查菲阿波羅1號殘骸阿波羅計劃,官方公布確認實施的有17次重大太空探索實驗,其中包括11次載人任務。而計劃最開始的實驗,原本的任務名稱是AS-204,也就是發射火箭前的一次例行測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