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近日 ,各個學校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各種主題的課堂賽講活動,大概是上學期沒法進行公開課,耽擱了的原因,任務都壓到了下半年。根據安排,筆者要去路途迢迢的某中學聽一節公開課教學。
儘管甚覺勞累,然面,隨著課序地推進,我的精神為之大振:且不必說大小黑板,紅紅綠綠的粉筆,或錄音或幻燈、或投影,「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令人自迷五色,為授課者的熟練」教技」面領倒。更令我嘆服的是頻頻起立、經駛人扣地與老師配合的學生應答。
真是聽君一堂課,勝讀「師範書」,讓我這個老教師只有「好是好,學不了」的折服份兒。
下課時,我見旁側一個胖乎手的男孩子伏桌「體整」,就拍拍他說:「你們這節課上得真棒!」誰知那胖子斜視了我一眼不以為然地回答:「有啥稀奇,這堂課我們已經上過兩次了!"
此類事例在學校中並非絕無僅有,甚至一些頗有知名度的教師也會染指。規模大的公開課,「水分」往往也診得越多。
按理說,為了更好地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舉行一些具有示範性的公開課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些公開課應從講究實效為目標,不應搞一些花架子。
作為公開課的執教者教師,在課前多做一些準備也是應該的,但是這「準備"以深人鑽研教材,探討教法,根據學生實際寫好教案為主,而不能把功夫下在反覆演練上,更不應該老師作串演,學生背臺詞,公開課成了十足的表演課。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執教者的目標出現了偏差,他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使學生學到知識,得到長進,而是考慮如何讓評者滿意,以便使自己取得好的獎勵等級。這就難免會出現「過度」與「失真」。
怎樣讓公開課接近教學而有實效呢?首先,應該淡化公開課的評優導向,強化它的交流作用。
一個教師應著眼於平時的教學,不能把公開課」看得太重。各級領導更不應該對執教者施加心理壓力,要讓執教者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救出自己的風格;
其次,對公開課的組織要謹慎周密,公開課的目標要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使聽評者得到怎樣的收穫等等都要具體;
第三,能為聽評者要改進評課的方法,應重實效、尚自然、尊個性,而不應偏愛表面上的「熱鬧",力戒形式主義;
第四,要大力表揚、宣傳、推廣「貨真價實」的公開課,堅決制止公開課教學中的弄虛作假行為。
評課評什麼?我認為主要是評教師教學目的確定得準不準(是否符合課標要求),教學內容是否突出了重點(教學目的)、突破了難點(學生難理解之處),教學方法是否得當,高層次的評課還要對教師的教學進行整體評價,概括出特點。
教學目的。執教者根據教學目的,一節課解決兩個問題,多角度、多層次、深入找出地講解,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則這節課上得是成功的;如果執教者貪多求全,而面俱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用力,學生似懂非懂,這樣的課就是失敗的課。
要實事求是。以人論課,還是以課論課,反映了一個老師的職業道德。我們既要不迷信權威,又要不輕視小卒。有的教師以人論課,凡是外地特級教師、專家或本地權威上課,一律捧場。如果是名不見經傳的,即使課上得再好 也要挖空心思找出幾條問題,似乎不這樣就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
事實上,由於地區差別,學生基礎的差異,外地學者、專家來借班上課,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筆者聽了一節特級教師借班上的課,課上得平平,然而有的老師為之喝彩:「老師很有水平,可惜學生接不上來。」試問,學生和老師不能配合默契,責任在學生嗎?學生一問三不知,這節課能算成功嗎?
筆者不否認這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他不能因材施教,也是他的不足之處吧!執教者只有熟悉教材,了解學生,才能把課上的成功。二者缺一不可。評課者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幫助別人,提高自己。
取長補短,學以致用。評課者不能拿著放大鏡專找別人岔子,要善於發現執教者的優點。評課者不妨與執教者換個角度,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這一節課由自己上,會怎樣?這樣更能發現執教者的優點、風格。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才是評課的真正目的。
第一種傾向是量化過細,只重「部分」。為圖操作方便,制定評課標準的人把構成一節課的各因素分解為幾個大項,大項下再分若干子項,子項總數一般都在二十項左右。評課的人據量化條目給執教者打分,最後相加即是總分。這樣做實際上是只重「部分」,不顧「整體」,忽略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一點,抹煞了教師的教學特點;
第二種傾向是強行推廣某一種教法。以目標教學法為例,此法強調圍繞目標組織教學確實有很多優點,提倡這種教學法無可非議,但是如果硬性推廣就有問題。這是因為「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無定法的含義指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允許教師採用任何教法。評課不能運用某一種教法作為衡量標準。
所以公開課,老師應該實事求是,真是的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評課者應該從整體出發,對教師的優點和缺點做出中肯的評價。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