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在時尚界中,有一個人擔得起天才之名,那就是亞歷山大·麥昆。
他的作品常以狂野的方式表達情感力量、天然能量、浪漫但又決絕的現代感,如他所言:「我熱衷於在怪誕中尋找美。」麥昆的設計,總能看出其中充滿著矛盾和衝突,但他總能將兩極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個詩意的世界。
麥昆1969年出生於倫敦東部貧民區,家裡有三個姐姐,兩個哥哥,與一般男孩不同的是,麥昆從小就喜歡縫製衣服,甚至能夠給姐姐們做衣服,但是對於身為計程車司機的父親來說,當電工才是麥昆的宿命,也因此在家常常受到父親的打壓和謾罵,同時在學校中也被同學取笑。
不僅如此,在麥昆小的時候甚至被姐夫性侵過,同時目睹了很多次姐夫對姐姐的家暴行為,這些都給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好在麥昆的母親一直在背後給予他關愛以及呵護,讓他能夠得以堅持自己的時尚夢想, 除了縫製衣服外,少年的麥昆最大的愛好就是觀察天上的飛鳥,這也成為他日後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16歲的時候,他獨自一人跑去薩維爾街的Anderson&Sheppard裁縫店當學徒,而後又到Gieves&Hawkes裁縫店工作,在這裡,他曾經服務的客戶包括了蘇聯總體戈巴契夫和查爾斯王子等,這段經歷讓他掌握了最傳統、考究的剪裁技術和打板技巧。
20歲的時候跟隨日本設計師立野浩二工作,成為一名設計師助理,但他還是不滿意,於是,21歲的他來到了聖馬丁藝術學院深造。也正是在此次的畢業設計中,結識了除母親外,另一個重要的女人——伊莎貝拉·布羅。後者以5000英鎊的價格買下了麥昆在學校的所有設計,包括那場極為震撼的以「開膛手傑克」為靈感的畢業作品。
布羅對麥昆的推崇,使他逐漸被國際時尚界所熟知,為以後的設計宣傳奠定了基礎。1992年創立了個人同名品牌Alexander McQueen,1995年秋冬發布的秋冬「高原強暴」系列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結合格紋元素的軍裝、故作裸露的「包屁褲」、如同被燒毀過的撕裂蕾絲裙等設計調動了年輕人的熱捧,又同時受到了保守人士的大加批判。
1996年,27歲的麥昆獲得「英國年度最佳設計師」榮譽,他是獲得該獎項最年輕的設計師,同年擔任著名時裝品牌紀梵希Givenchy的首席設計師。
不過,麥昆在紀梵希的5年非常難熬,紀梵希的設計風格是赫本式優雅,但麥昆一直像打破這種美麗和平靜,這與紀梵希高層的想法不合。使得麥昆在紀梵希始終不能放開自己的設計想法,使得麥昆設計的作品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外界對作品的評價也是批評居多。
蘇西·門克斯曾批判他說:「高級定製的基礎是讓女人看上去美麗,而不是怪異。
麥昆曾試圖與經營者作鬥爭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他放棄抵抗之後,曾公開表示,在紀梵希工作就是為了掙錢維持自己的品牌而已。是的,在紀梵希擔任首席設計師的過程,使他成功地養活起了自己的品牌。
1998年的麥昆秋冬大秀中,他用燃燒著的火焰,配合可愛安詳的音樂,視覺上的焦灼不安與聽覺上的安靜祥和讓觀眾無所適從。
1999年,《天鵝之死》成為大秀中的經典:
2001春夏,麥昆把模特們關在一個大玻璃裝置中,讓模特用浮誇的肢體語言扮演神秘的「精神病患」。用寓意深刻的秀場裝置讓密室外的秀場嘉賓體驗了一場令人不寒而慄的驚悚戲劇表演。
2001年,在布羅的幫助下,亞歷山大·麥昆與古馳集團結盟,同時擔任該公司的創意總監,此時的設計為了迎合高層口味變得更加商業化,在大眾的心裡,他叛逆、黑暗、突破常規、與眾不同,他是人群中的異類,是設計師中的天才,可是天才竟然變得平庸了?這使得麥昆受到了外界很多的批評和指責。
多重壓力之下,麥昆身體變差,抑鬱症,不得不依靠毒品和藥物讓自己暫時脫離「苦海」然而這種逃離不僅沒有帶來幫助,反而使自己的狀態日漸衰退,精神上飽受抑鬱症折磨,身體上濫用古柯鹼,體力透支。
2007年,好友伊莎貝拉·布羅自殺,2010年,麥昆母親離世,這成為了壓倒麥昆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在母親葬禮的前一天,麥昆在他的住所內自殺身亡,徹底掙脫了痛苦。
「what's Alexander McQueen?」
「He is a wild bird ,I think he can make cloth 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