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觀眾是如何選擇動畫電影的?

2021-01-08 中國電影網

發布時間:2019-03-29  作者:凡影  來源: 凡影Weekly  瀏覽次數:

242127

經歷過前兩年《瘋狂動物城》《神偷奶爸3》和《尋夢環遊記》這樣票房超10億的動畫大作的洗禮之後,動畫電影從一個過去被從業者認為低幼、盤子太小的「兒童玩具」,變成了票房上限被不斷打破的另類爆款。

然而,從2018年以來至今,動畫電影市場上卻沒能再現超10億的現象級作品,令人遺憾的同時,也會引發從業者的疑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觀眾對動畫電影的選擇?

從2014年開始,凡影就對院線上映影片持續進行映前4周和映後2周的跟蹤監測。通過多年的觀眾跟蹤數據的積累,得出了幾點發現,或許能給出一些解釋。


動畫電影觀眾  親子觀影是基本盤  年輕觀眾是增量

根據影片的票房區間劃分,2015年至今,體量在8億以上的動畫電影中,好萊塢獨佔四部,分別是《功夫熊貓3》《瘋狂動物城》《神偷奶爸3》《尋夢環遊記》,而國產動畫電影中則只有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達到了9.56億。

《熊出沒》這樣的兒童向系列動畫電影雖連續4年在春節檔取得了超2億的票房,2019年的《熊出沒·原始時代》更是獲得了超過7億的好成績,然而與《瘋狂動物城》的15.27億相比,依然相差甚遠。

這8億體量的票房差別在哪裡?

從凡影映後兩周的觀眾監測數據來看,《熊出沒·原始時代》除了整體觀影比例低於其它幾部票房8億以上的動畫電影外,影片在非家長群體中的觀影比例明顯較低。而這批非家長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高達87%。

而反觀這幾部對標影片,其在家長及非家長人群中的觀影比例並沒有明顯差別。由此可見,要撬動動畫電影票房潛力,非家長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是不容小覷的群體。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年輕觀眾雖然是動畫電影的增量群體,而親子觀影依然是奠定動畫電影票房基礎的基本盤。

以主打年輕群體的日本動畫電影為例,僅2019年就有好幾部劇場版動畫在國內上映,如《夏目友人帳》《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命運之夜——天之杯:惡兆之花》等,雖在年輕群體中有一定熱衷度,但也僅僅只有《夏目友人帳》突破了1億票房。

由此可見,單靠非家長觀眾,動畫電影也很難打破圈層壁壘。因此,「親子觀影+年輕增量」可能成為動畫電影未來的一大方向。

 

守住親子基本盤:影片本體質量是關鍵


在今年的春節檔中,有8部主要影片進駐,為史上同時上映數量最多,競爭尤為激烈。相較真人電影可以預見的廝殺,兩部動畫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和《小豬佩奇過大年》的情況較為明朗。

 

兩部影片早期階段的熱度接近,但隨著上映日期的臨近差距逐漸拉大,《小豬佩奇過大年》或受益於「啥是佩奇」短視頻的刷屏式傳播,在映前一周時影片熱度大幅上漲,對《熊出沒·原始時代》造成了較強的競爭壓力,因此,從上圖可以看出,在上映當周《熊出沒·原始時代》明顯處於劣勢。

但由於映後《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觀眾評價相對較低,口碑迅速擴散,致使排片空間不斷縮減,最終未敵《熊出沒·原始時代》。由此可見,要守住親子觀影的基本盤,除了必要的映前宣傳,影片本體質量不容忽視。


打通年輕觀眾增量:避免「低幼向」,故事內核是首選 

那麼,在守住親子基本盤的基礎上,作為動畫電影增量的年輕人們,是怎樣選擇去看一部動畫電影的呢?他們又是基於什麼來做觀影決策呢?

不論是狹義上的年齡25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是廣泛來說的80年後生人,尚未成為家長的青年人。他們生長在一個日本動漫文化與美國漫畫全面普及的時代,「動畫」這兩個字對於他們的意義,已經和父輩有著本質的區別。動畫電影不再是單純哄小孩子開心的作品,而是可以承載更成熟、更深刻故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因此,當他們走進影院或者打開售票app選擇觀看哪一部電影時,第一步需要篩除的就是目標受眾年齡與自己相差過大的影片。因此,如《熊出沒》此類主打兒童觀眾的動畫電影很難打通年輕觀眾的增量——不是因為「動畫」這種展現形式,而是《熊出沒》本身的故事內核是偏低幼向。

從凡影監測上可知,實際上, 除掉格外熱愛動畫電影,對動畫這種表現形式抱有極高熱情的「動畫粉絲」之外,普通的年輕觀眾並不太關注「動畫」這個標籤本身,」動畫「這兩個字即不會形成主要的吸引力,也不會成為主要的觀影阻礙。

與真人電影的選擇邏輯一致,在沒有得到觀眾口碑、親友力薦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年輕觀眾們依然會根據劇情(故事內核)、類型(愛情、科幻、恐怖等)、IP(系列電影)等常規條件來選擇是否去看一部電影。「動畫」這個標籤,是參考,並非絕對條件。

以近期上映的《馴龍高手3》為例,作為前作口碑較佳的IP電影,影片上映當周的知曉度和熱衷度都超過了市場均值,且明顯高於同期的《綠皮書》。

 

但該片的市場表現卻不如上一部,除了競爭環境激烈(如《阿麗塔:戰鬥天使》《驚奇隊長》這樣的大片同期上映,排片受到擠壓),影片的驚喜度不夠,觀眾對於影片「沒有達到預期」的評價遠高於《綠皮書》也是主要原因,故難以依靠口碑提升後續觀影意願。

而在,「」沒有達到預期「」的評價中,「過於低幼」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這個評價,則會直接影響電影口碑的二次傳播,令更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此外,如果說上文中的決策邏輯來自普通動畫電影的自身質量,那麼童年IP可能是打破一切年齡、圈層和次元壁的存在,如《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陪伴一代人成長的系列動畫;或是像《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這類老少皆知的傳統IP,如果影片本體質量過關,亦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相關問題請聯繫原作者或發布平臺。)

相關焦點

  • 數據顯示,《What if》是觀眾最想看的迪士尼+劇集之一
    第四階段的漫威電影宇宙將迎來很大的變化,因為迪士尼上線了Disney+流媒體平臺,漫威將製作多部電視劇,並讓電視劇和電影實現真正的聯動。已經官宣的電視劇中大部分都是真人劇集,有由觀眾熟悉的電影演員出演的《洛基》《旺達·幻視》《獵鷹與冬兵》,也有介紹新角色的《驚奇女士》《月光騎士》《女浩克
  • 如何吸引觀眾?看動畫電影《姜子牙》花樣宣發!先發制人
    《八佰》票房達到30億成為救市之作後,國慶檔作為影院復工以來的第一個大型節假日,不少重量級影片紛紛選擇在2020國慶檔期間上映,卯足了勁變著花樣來進行宣傳,其中最讓人側目的無疑是10月1日正式上映的國漫電影《姜子牙》。
  • 數據|《姜子牙》:國產動畫的突圍
    在各大社交平臺,觀眾對電影主題和情節的爭論形成了兩級分化的態勢,截至12月10日,《姜子牙》在豆瓣的評分已跌至6.9分,差評率12.9%,票房止步於17億元之前,無力承續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50億票房的國產動畫電影高光。那麼,《姜子牙》的爭議性為何存在?國產動畫劇情敘事要如何與國人越來越高的審美和期待值相適應?它在多齡化方向上的探索究竟將走向何方?
  • 你看的是卡通不是動畫
    本報訊 日前發布的《動漫藍皮書: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5)》指出:中國電視動畫觀眾群體在無形中被定位於學齡前兒童,電視動畫類型被禁錮在卡通而不是動畫上,從而阻礙了動漫行業的發展。  動漫藍皮書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和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牽頭,聯合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共同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 國產動畫電影如何升級
    這次相遇,讓一眾業內人士陷入了動畫電影如何「升級」的思考與討論,也讓15部已完成或正在製作中的國產動畫電影齊齊出現在近百家院線、影院代表面前,引發產業鏈各環節對它們的評論與猜測。動畫電影如何「升級」「從內容模式看,要求情節簡單、主題明確、色彩絢麗、細節生動;從製作模式看,前期要慢、中期要快、後期要準;從營銷模式看,要求陸空對接、人偶相連、曉之以情、誘之以利。」在4月28日舉辦的動畫電影論壇上,北京其欣然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梅這樣表達自己對動畫電影的觀察和反思。
  • 數據解讀動畫電影《你的名字。》
    最快破億、首部單日破億、首周末票房最高……上映10日以來,被譽為日本動畫界的畫質狂魔——新海誠的口碑力作《你的名字。》票房成績一路高歌,創下2D動畫電影內地票房紀錄。該片上映10天,目前累計票房即將衝破5億關口。
  • 「破圈」造爆款:動畫電影切分百億「蛋糕」
    如何抓住年輕觀眾口味、如何切分百億動畫產業「蛋糕」成為當天論壇的熱點。業內人士認為,動畫行業原本通行的同人開發、衍生品推廣、票房分成、開發後期引入投資等方式,加入了遊戲科技進化、移動端發力、網絡平臺版權等新玩法,已經進入了極速進化的階段。在這個做大「蛋糕」的過程裡,國產動畫電影產業仍然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
  • 國產動畫老IP如何迎接新觀眾
    然而,這些IP如今大部分只出現在懷舊帖中,偶爾在屏幕或舞臺上被再次演繹,比如《夏洛特煩惱》中的葫蘆兄弟「回憶殺」,也只是作為那個年代的象徵——老動畫停留在舊時光。從1995年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到2013年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除了數百集動畫片,還推出了院線電影、真人情景劇、偶劇等。當第一代看「大頭兒子」的孩子,如今不少已長大成了「小頭爸爸」。
  • 動畫電影如何做好真人化創作
    迪士尼以動畫電影在世界影視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與其別具一格的動畫風格緊密相關。花木蘭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與動畫這種藝術形式不無關係。毫無疑問,動畫的形式不僅在視覺感受上給予觀眾一種全新的藝術感受,更深層的是它通過這種形式掩蓋或者說抹平了不同文化差異中的不適與摩擦。
  • 第一部《蝙蝠俠》可互動電影來了!結局取決於觀眾的選擇
    就在2018年,一部可以互動的電影刷屏了朋友圈。《黑鏡:潘達斯奈基》作為網飛首部可以交互的電影上線。這種交互電影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在劇情上選擇的功能。觀眾可以在關鍵的劇情抉擇上讓主角作出不同的選擇,最終影響故事的走向。而近日,DC則是同樣發布了一部可以交互的動畫電影。DC發布了《蝙蝠俠:家庭之死》的預告片,這是對上世紀80年代標誌性的蝙蝠俠故事情節的動畫改編。
  • 「狗糧番」如何能讓動畫觀眾「不寂寞」?
    在B站上該動畫前5集總播出量約800萬,獲得近千名觀眾給出8.9分,各項數據在B站2020年的國產動畫板塊裡表現並不突出。製作細節把控到位,故事缺乏亮點在已經播出的前6集動畫裡,每一集的片尾彈幕密密麻麻的「看了個寂寞」,一定程度上能說明這部動畫的觀感。
  • 適合一個人看的動畫電影,建議13歲以上觀眾觀看
    《妙先生》是由咕咚動漫工作室製作,李凌霄執導的動畫電影。影片根據不思凡的同名原創短片改編。講述了尋跡者師徒梁衍、丁果二人為追蹤彼岸花的行跡展開的一段現實又驚險的旅途。該片於2020年7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
  • 透過動畫電影看真實世界
    日前,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上,好萊塢知名製作人阿倫·沃納分享了自己眼中的動畫電影。在這場主題為「動畫電影的創新敘事與情感表達」的論壇上,來自《許願神龍》《心靈奇旅》兩部動畫電影的主創,分享了各自的創作經歷和感悟,給同行和觀眾帶來頗有實踐意義的啟發。
  • 首部《蝙蝠俠》可互動電影來了!結局取決於觀眾的選擇,不過羅賓又...
    就在2018年,一部可以互動的電影刷屏了朋友圈。 《黑鏡:潘達斯奈基》作為網飛首部可以交互的電影上線。 這種交互電影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在劇情上選擇的功能。
  • 電影《鯊海逃生》上映 觀眾為何愛看鯊魚電影?
    原標題:《鯊海逃生》來了 觀眾為何愛看鯊魚電影?又一條鯊魚遊上大銀幕!作為本月唯一一部好萊塢冒險災難大片,《鯊海逃生》於1月10日上映。近年來,隨著《鯊海》《鯊灘》《巨齒鯊》等多部鯊魚題材電影在國內上映,很多觀眾對鯊魚題材變得越發熟悉。據了解,《鯊海逃生》的故事講述4個少女進行潛水冒險,在探索被淹沒的瑪雅城時誤入水牢,並遭遇致命大白鯊的追擊。
  • 如何做一名職業電影觀眾?
    2016年11月12日下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和「虹膜」電影公眾號聯合主辦的北大博雅講壇邀請到了CCTV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資深策劃人賽人,進行了題為《發現電影的美與好——如何做一名職業的觀眾》的分享會。身為資深影評人的賽人最近出版了《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
  • 既然只是看個熱鬧的觀眾沒有錯,那動畫的鏡頭語言又到底說給誰?
    事實上,無論是動畫也好,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優秀的作品總是專業的團隊(或者個人)來創作的,例如票房爆紅的電影,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或者口碑爆棚的動畫片,但是,觀眾總是業餘的。很多人看動畫,就看個故事,故事可以說是劇情,但其實往深入說,劇情也十分講究,如何層層鋪開,哪裡是伏筆,哪裡是給觀眾的提示,這展開,就是一門學問。
  • 最全數據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日本動畫一哥!
    一方面,這個檔期中家長帶孩子看動畫的機會會少了很多;另一方面,《寶可夢:超夢的逆襲 進化》《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等日本動畫電影的輪番上映,某種程度上也稀釋了部分受眾。那麼,如何區分這兩者呢? 劇場版動畫是基於該IP的TV版動畫,進行衍生,比如在國內上映的《名偵探柯南》系列、《航海王之黃金城》等。它們獨立成章,但又和TV版動畫有一定的關聯。動畫電影則是完全原創的動畫,比如大家熟知的《龍貓》《你的名字》《煙花》等。
  • 動畫電影:如何在馳騁的想像中認識真實的世界
    今天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將話題聚焦在動畫電影的創作討論上,來自《許願神龍》《心靈奇旅》兩部動畫電影的主創,圍繞著「動畫電影的創新敘事與情感表達」的主題,分享了各自的創作經歷和感悟,給同行和觀眾帶去了頗有實踐意義的啟發——動畫可以給人們插上想像的翅膀,但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
  • 《瘋狂動物城》:看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如何用幽默反諷現實
    美國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電影不斷發展,迪士尼也打造出了很多票房高、口碑好的動畫電影,吸引一大批迪士尼動畫粉絲,那平易近人的畫風以及富有創意的情節最受觀眾歡迎。其中影響國產動畫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者思維,很多創作者思維,還是停留在「動畫電影的觀眾是兒童」這一觀念,造成慣性思維且難以擺脫。《瘋狂動物城》作為迪士尼第六部完全沒有人類角色出現的動畫電影,我們卻能看到電影主創,對人類現代社會文明的價值判斷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