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教經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一時」的說法,例如《金剛經》中講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有的學者說是因為古印度人的時間觀念不強,經常是在記錄一些事情的時候,沒有寫清楚具體時間,所以常常用「一時」來表示時間,翻譯過來大概就是那時候的意思。#佛教文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問題不大,但是從宗教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還有待商榷,佛教經常談「空」「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無過去,無未來,只有「一時」,時時刻刻都是「一時」,所以即使明確知道當時具體的紀年時間用到佛經裡面也顯得突兀,用「一時」來表示反而更加恰當。
讀得越多,我們越會覺得佛教的智慧越深,我們所知所悟還遠遠不夠,我們永遠在精進的道路上,「一時」一以貫之,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此也「一時」,彼也「一時」,也許「一時」即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