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又被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不知道有多少歷史名人都與金剛經有著不解之緣,背誦金剛經,書寫金剛經。
金剛經在學術分類上,歸入般若部,何謂「般若」,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般若。所以念誦金剛經就會得大智慧,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有的人因為金剛經得到感應,有的人因為念誦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我們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此心不能清淨,怎樣獲得清淨心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千古難題,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就為我們問過這個難題,一定要記住了: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由以上經文,我們要知道有兩個修養方法,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一、善護念。
南懷瑾老師在《金剛經說什麼》中說: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的一切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自己的思想。
人生就是一念之起,無論好事還是壞事,最初都是從一個念頭開始的,一念就是天堂,一念就是地獄;有一句話說:見財起義,就是看到別人的財產利益,動了壞的念頭,動了貪婪的心,如果此時立刻剷除這種不好的念頭,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果不知道自律,任壞的念頭瘋狂滋長,就會被邪念控制,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最後就會喪身失命,為自己帶來災禍。
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生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起善念,做善事,人生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學佛修行,就要牢牢記住這三個字:「善護念」,這是我們修行的重心也是金剛經的重點,人生無論痛苦還是煩惱,得意還是失意,成功還是失敗,都是自己的一心一念,能夠去惡存善,積極,正能量,就是修行,人生就會朝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們修行到底把心住在哪裡?如何把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思想念頭,那些不平之氣,那些貪嗔痴慢疑降服下去?這是我們修行的大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獲得清淨心?可見佛祖在世的時代,就是眾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由須菩提尊者的提問,我們就可以明白,無論古代還是現在只要是修行人,這就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我們的這一顆心最難降服,什麼亂七八糟的念頭也有,好的壞的,善的惡的,要想停下來,總是辦不到,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失靈:念佛做不到一心不亂,聽個聲音也做不到專一,有時候越想靜越是靜不下來,所謂按倒葫蘆起來瓢,就像達賴六世的詩:入定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臺,觀眾諸聖何曾見,佳人不請卻自來,我們的思想念頭來來往往,卻總是不請自來,很難降服。
此心到底怎樣降服?釋迦牟尼佛曰: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是最高明的回答,也是最高明的方法。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服,此心本來就是無所住,不用降服,我們的心念自生也會自滅,所有的方法都是頭上加頭,結果都是越修越亂,煩惱越多。
佛說:煩惱即菩提,當我們的心念過去了的時候,能夠不再起新的念頭,此心就住了,就降服了,可是我們都不懂,懂得的人又做不到,這就是修行的火候最難把握。
修行就是善護念,能夠降服其心就是修行的成功,這兩個修行的原則能夠把握住,就會有清淨心。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