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有故事的手。
紅網時刻6月1日訊(通訊員 劉金漢)「老唐,最近手怎麼樣了,好點沒。」洞口縣古樓鄉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文立中最近老惦記著貧困戶、傳統手工制茶人唐賢標的那雙手。
「你看,好多了,夏茶做出來口感不好,這段時間不用制茶,好起來也就快了很多。」唐賢標把指頭上纏著鬆了的醫用膠帶緊了緊,滿臉皺紋在臉上縱橫交錯,農家漢子淳樸、內斂的氣質展露無遺。
「蓋房子多請點工人,你這雙手可是寶貝,要保護好,等夏季過了,秋茶就要開始了。」看著唐賢標在新加蓋房子施工現場忙前忙後,文立中又擔心起了他那雙手。
「文隊長你就放心吧,我自己會小心的,這不上半年掙了點錢,盤算著下半年把規模再擴大一點,場地也就不夠用了。」今年上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扶持和極力推介下,唐賢標的傳統手工茶賣得很好,對於下一步發展,他也有了新的目標和夢想,於是就準備把房子加蓋幾間專門用來做制茶作坊。
唐賢標所在的古樓村,是古樓雲霧茶的發祥地和傳承點。據唐賢標介紹,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制茶,大人把茶葉從高山上採摘回來,又出去幹其他農活了,留著小孩兒就在家裡揉茶、發汗、晾乾等。也就是從記事起,唐賢標就開始接觸制茶,後來又進入茶廠,並成為古樓茶廠的六位傳統手工制茶大師之一,也因為技術過硬,他還入黨,成為了茶廠中堅力量。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手工制茶因成本高、產能低而逐漸被冷落、被排斥,最終被徹底拋棄。而規模化的企業運作,也讓古樓茶的客戶受眾更加廣泛,這兩年,村裡新開的幾家茶廠靠著現代制茶工藝,生意也是蒸蒸日上。而唐賢標在傳統手工制茶技藝沒落的過程中卻成為了時代的棄子,離開茶廠後的他,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孩要上學,守著靠天吃飯的幾畝旱地,一家人日子越過越拮据,幾年下來,唐賢標一家進入了貧困戶之列。
共產黨員本應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鋒模範,可看看自己的境況,唐賢標很是無奈。他也曾嘗試著用傳統工藝制茶,希望改善一下生活現狀,可做出來的產品卻有貨無市,屢屢碰壁,幾番折騰後,唐賢標選擇了向命運妥協。直到2015年,脫貧攻堅駐村幫扶隊開始進駐古樓村,一切發生了變化……
「古樓雲霧茶作為湘黔古道上的一個傳統品牌,就是靠著傳統手工制茶技術而躋身宮廷貢茶之列,這裡上了年紀的人幾乎人人會傳統手工制茶技術,尤其是貧困戶當中還不乏制茶高手,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從這方面做點文章。」駐村工作隊進駐前,隊員曾洪源就做足了功課,因此在第一次駐村工作隊碰頭會上,他的提議立即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經過幾天的連續走訪,工作隊對貧困戶因何致貧、當前生活生產狀況等情況有了比較全面了解,在與村支兩委商量後,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被組織到村委會參加交流會。工作隊長文立中開門見山,說出了關於恢復和扶持傳統手工制茶的想法,並號召大家參與進來。
近些年,也有人和唐賢標一樣不服輸,先後做過嘗試,但是最終結果一樣,手工茶生產出來了,顧客卻寥寥無幾,經常是沒盈利不說還賠成本。因此,對於工作隊的提議,貧困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一個人站出來響應。
眼看工作難以開展,文立中又說道:「我們也知道大家的顧慮,關於銷路問題,我們工作隊來想辦法,現在傳統手工製作的東西,市場上是很受歡迎的。」
工作隊百般勸說無果,但他們說到的具體計劃方案,卻讓唐賢標心中那團火瞬間被點燃:「我參加,我來試試,我是共產黨員,也是從茶廠出來的。」
關鍵時候,作為共產黨員的唐賢標主動站了出來,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當場又有幾名貧困戶報了名,表示願意跟著工作隊試試,還有很多貧困戶表示願意加入,幫著採摘茶葉。
唐賢標把家裡閒置了多年的制茶工具都翻了出來,清理整修,敲敲打打好些天,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後,正趕上春茶出來。雖然報名了,但是唐賢標還是想著要穩重點,而且他想一次性拿出看家本領,制出最好的茶。為此,他和老婆背上背簍,向高山進發。因為只有高山深處的野生茶制出來的產品才是口感最好、營養價值最高的,也只有自己親自採摘才能確保每一片茶葉都是最好的原材料。
於是,從採摘到晾乾,再到搓揉、發汗、炭火烘乾等,每一個環節,唐賢標都是親力親為,而且不藉助任何現代工藝,完全按照傳統手工操作。這期間,駐村工作隊也沒少往唐賢標家裡跑,大家一起像等待一個新生命一樣,期待著唐賢標的雙手能變一個給大家希望和力量的寶貝出來。
「那時在茶廠制茶留下的老毛病,用力多了,指關節就鑽心痛,可他像著了魔一樣,有些事情,明明我可以幫忙的,他還是堅持要自己來。」看著丈夫雙手腫脹的指關節,唐賢標的妻子就心痛落淚,可她也知道,唐賢標那是心中憋著一股勁,奔著希望去的,只有當晚上歇下來了,她才能幫唐賢標揉揉關節,打盆熱水泡一泡。
「文隊長,茶制出來了,你們嘗嘗。」聽說工作隊又要過來,唐賢標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終於出爐的新茶泡上一壺,就讓工作隊先嘗嘗。
「那是一種有著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清幽淡香,喝上一杯總能讓你回味無窮。」曾洪源說起第一次品嘗唐賢標的手工茶,至今還是會砸吧砸吧嘴。
「這麼好的茶,這麼好的制茶技藝不傳承下來,不推介出去,簡直太浪費了,老唐,你就安心負責制茶,我們工作隊就是不睡覺,就是跑爛鞋也要把你這茶葉推介出去。」文立中一杯清茶下肚,頓感豪情千丈。
於是,先從親戚朋友「下手」,工作隊拿著沒有包裝的茶葉,就簡單一個小袋子裝著到處推銷。
「文兄啊!上次推薦的茶葉非常不錯,是哪裡產的,我還想買點。」
「洪源老弟,你這是哪裡發現的寶貝啊,我們公司以後的茶葉就找你了,我這邊招待客戶,都在問我呢,估計他們也想買。」
駐村工作隊的推介起了作用,唐賢標制出來的第一批茶葉轉眼就買了個精光,傳統手工茶也從曾經的有貨無市變成了有市無貨。工作隊又趁熱打鐵,幫助村裡註冊了「古樓村」品牌,並為唐賢標量身定做了「扶貧茶」的宣傳文案。一時間,訂單紛沓至來,看到茶葉熱銷,唐賢標信心百倍,開始展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
「剛剛樹立起來的品牌不能急功近利,還是要保證質量,並不是人人都有唐賢標那樣神奇的雙手。」在唐賢標成功經驗的示範帶動下,附近一些有制茶技術的村民也紛紛表示要加入進來,作為駐村工作隊派駐單位負責人,該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澤群對傳統手工制茶人員的挑選親自把關,要求把技術過硬、誠信可靠的人員選出來 。最終,11戶村民包含6戶貧困戶加入。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其他沒有制茶技術的貧困戶也在期間嘗到了甜頭,新茶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去山上採摘茶葉,然後賣給制茶戶,好的時候一天能掙到200多塊錢,大家都認為,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和幫助下,傳統手工制茶必將改變貧窮山村面貌,改善村民生活。
「如果當時我不站出來,不來帶頭做這個事情,那駐村工作隊縱有千萬個致富金點子也無從下手,但是,我是共產黨員,關鍵時候,總要做點什麼,而且老祖宗給咱們留下了這門手藝,靠著這雙手,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定能脫貧致富。」生活有了大的改觀後,唐賢標也開始更加關注村裡工作,聽說縣裡號召全體黨員開展「黨員幹實事 群眾得實惠」活動後,他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經常以身說法教育引導其他貧困戶和村民振奮精神、脫貧致富。
今年上半年,唐賢標傳統手工茶的銷售額達到了70000元左右,為了擴大產能,在駐村工作的建議和幫助下,他又開始加蓋幾間房子,專門用來製作茶葉。現在,施工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著,他要趕著布置場地,為即將到來的秋茶做足準備,爭取多產茶,產好茶。對於未來,他還有個打算,以後把房子再加蓋一層,二樓自己住,一樓還騰出兩間房來用做傳統手工制茶親子體驗館、茶文化推廣等一系列圍繞傳統手工制茶而生的主題場館。
「歡迎大家到時候來體驗傳統手工制茶技法,感受古樓雲霧茶的古法奧秘!」說罷,唐賢標端起一杯清茶,透過玻璃茶杯看著自己那布滿老繭又歷經滄桑的雙手,裂開嘴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