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今天也都看到新聞了,美國給華為最後日期是9月15號。而今天就有媒體爆出消息來,說華為已經用了專機去臺灣把剩下的麒麟晶片運回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情和很多網友們都是一樣的。這2年來,華為真的可以說是太不容易了,網友們表示很心痛!
除了高端晶片,昨天還有消息傳出,華為緊急備貨的總共1.2億顆晶片也已經到貨。
怎麼說呢?不僅僅是麒麟晶片,華為的巴龍、鯤鵬、昇騰都要晶圓代工廠才能做出來。而現在臺積電也受到了美國禁令的限制,未來或無法為華為代工。但按照華為之前的說法,華為準備的晶片,足夠使用2年。但問題的關鍵就是,2年之後怎麼辦?要知道,現在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實力差距還是很大的。
從華為身上反思中國高科技?
自打華為被美國限制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所謂的全球化在美國的國家利益面前只是一個笑話而已。當年我們就是有不少人信仰什麼「科技無國界」!所以才導致今天人卡脖子的局面。如果說我們一開始就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那麼何至於今天這樣的被動局面?
正如餘承東所說,當年我們在做全球化的時候,沒有把晶片製程考慮進去,以至於現在面臨這樣的難題!但現在抱怨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是要想辦法解決當下的難題。
美國之所以要打壓華為,本質上就是華為在5G技術上取得了領先,而5G技術又是未來最為重要的技術。華為一旦崛起,那麼勢必會威脅到美國的科技霸權。
華為要儘快去「美國化」?
不是我悲觀,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完全繞開美國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華為應該如何突破當下的困境呢?我認為還得從鴻蒙系統入手。
任正非先生之前說了,華為的鴻蒙系統就是為物聯網時代所準備的。前些天華為也發布了華為2.0系統。鴻蒙可以說是打通了所有電子產品的場景的系統。如果說這個系統能在物聯網時代成為主流的系統,那麼華為就能取得像微軟高通公司這樣的地位。
困難只是暫時的,華為必須要在逆境中成長,在暴風雨中負重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困難能難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