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outh科技
華為的麒麟晶片,就好比一門無堅不摧的「火炮」,華為設計出了它的圖紙,但是卻沒有生產這門火炮的設備和工藝。
在美國對華為徹底撕破臉後,華為一直都在尋找新的解決辦法,而在外媒各項報導來看,「換芯」成為了其最有可能選擇的方案之一。至於美國會對華為放下成見,讓華為的晶片供應鏈重新運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並不現實。
對於麒麟晶片的危機,日前,華為餘承東也親口承認,9月15日後其自研晶片將無法生產。作為華為手機的實力象徵,麒麟晶片對華為來說意義重大,乃至國內晶片市場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美國禁令迫使臺積電接下來無法繼續為華為麒麟晶片提供生產,更多人就想到把希望寄託於中芯國際身上。確實,華為可以尋求中芯國際來生產麒麟,但是首先要面臨的難題就是生產工藝的差距,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與臺積電的7nm工藝相去甚遠,在高端光刻上中芯國際以目前的情況替代不了臺積電。
其次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中芯國際也使用了美國製造的設備,所以即使華為想通過中芯國際解決一時之需,可能也會引來一些麻煩。
中芯國際難救華為,但是華為近來頻繁的動作,任正非走訪多家院校、招聘光刻師、鞏固HMS生態……,向外界表明華為在「自救」。
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場戰華為不得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