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吃貨蘇軾
蘇軾,蘇東坡,除了他文學上的造詣,恐怕最讓人熟知的就是他美食家的稱號。放現在,蘇先生是妥妥的一枚吃貨。在吃的成就上,估計他稱第二估計就沒人敢稱第一了。舉世聞名的「東坡肉」就是因他而被世人熟知,在他的詩作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寫吃。這一文人特質只怕也只有清代的袁枚可以跟他爭一爭了。清代袁枚也是一枚吃貨,《隨園食單》就是他的傑作。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這首詩是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蘇東坡與泗州劉倩叔一起遊南山所寫。這一路上細雨漫漫微風斜斜,天氣有點寒冷,但是景色還是不錯的。嬌媚,散發著春天的氣息,輕煙習習,疏疏柳枝,洛河的水讓人浮想。但是在一枚專業吃貨眼中,最美的還是吃呀,春蔬一盤、蓼茸蒿筍實在是美味。茶水誘人,蓼芽與蒿莖時令節物,實在是春盤第一好啊。好茶好茶不可多得,妙不可言!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這清淡的歡愉!
吃文化
說到吃,中國人都愛,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格言。談吃,曾經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大飽眼福,大嘆中國人會吃。但在我知道的文人中說吃的還是少數,畢竟中國文人大多處於憂鬱不得志的狀態,所以貧困潦倒的過程中,估摸著也沒有那麼多的美食可品。
宋朝經濟算得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之時,夜市什麼的就是在那時候興起的。一幅《清明上河圖》除了讓我們見識到了張擇端高超的繪畫技術之外,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宋時期的經濟發展。宋時各種酒肆、小吃店讓我們驚嘆不已。孟元老的《京東夢華錄》裡面記載的吃食,也讓我們這些吃貨,讚不絕口。
在我所知道的人中,除宋有蘇軾老先生,現代的汪曾祺先生也是妥妥的一枚吃貨。他寫起吃來,也是讓人津液直流。一篇短短的《昆明的雨》裡面的吃就讓人口舌生津,更不用提《一食一味》、《旅食小品》了。如果兩人比拼,不知誰更甚一籌。毋庸置疑,兩人可以結伴成吃友。
蘇軾會吃,愛吃,懂吃,時時自己親下廚指導,妥妥的小吃達人。
愛吃的蘇軾,是一個懂生活的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如同吃會給你不一樣的選擇。
會吃的蘇軾,是一個懂時事的人,時事的不合時宜,如同吃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懂吃的蘇軾,是一個懂人生的人,人生的曠達樂觀,如同吃會給你不一樣的結果。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