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保定哈弗技術中心,以"G往開來,為AI出行"為主題的長城汽車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發布會上,騰訊和長城汽車對外宣布戰略合作,長城汽車轉型數位化的訴求與騰訊迅猛發展的To B業務拓展如期相遇。
無論時間點還是能力與需求,都達到幾乎完美的地步。
簡單說,在騰訊助力長城汽車打造"出行機器人"的雙方合作上,長城汽車哈弗技術中心副主任郭巖松坦承地說道:"長城汽車看重騰訊三方面的能力:大數據和AI、TAI汽車智能系統(騰訊車聯的整體解決方案)和雲。"
共同的利益與訴求,讓處於數位化轉型變革的長城汽車和急於拓展To B業務的騰訊走在了一起,但現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兩種企業文化相牴觸又相融合的過程中,如何打造一種穩固有效的合作關係?又如何在變革之上達到此擊彼應的效果?
戰略契合的肇始
長城汽車和騰訊的合作始於一年前。一年來騰訊經歷了架構調整的陣痛,部門短期利益的衝突、團隊安全感、權力讓渡等,但整合騰訊內部資源,實現了統一對外服務埠,CSIG也應時而生。
毋庸置疑,CSIG的目的是明確的:新業務群是以騰訊云為核心,騰訊雲的使命則是把騰訊所有的技術實力、科技能力開放給整個行業,在把騰訊的B端業務集中到一起、強化了騰訊雲的資源調配之後,騰訊雲這一使命才能毫無阻滯地運行。
可以說,騰訊的雲業務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恰逢此時汽車產業所有參與者快速戰略調整期,以長城汽車為首的車企對內顛覆式架構調整的同時快速擁抱外界,車企的科技化轉型逐步開花結果,企業上雲成為大趨勢。
長城汽車發布長城汽車全域在線(GTO:GreatWall Totally Online)智慧生態戰略,開啟"出行機器人"時代,未來,長城汽車將不僅生產傳統的汽車,而是打造能感知,會判斷,有溫度的出行機器人。
熟知長城汽車的人都知道,近一年長城汽車逐漸開放起來,大量引入人才的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長城汽車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發布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騰訊、阿里、百度、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華為和高通8家戰略夥伴集體亮相。
其實在此之前,市場上已經存在以AI語音、智能交互和多屏聯動為賣點的"智能互聯"汽車產品,不過智能互聯試圖打通的是汽車與人的溝通管道,而自身仍然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汽車新增一個"聯網"功能,無法帶來技術變革,提供的"數字價值"也是不盡人意。
面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長城汽車以領導者為目標,全面改變人車關係,能夠給駕駛員和乘客提供豐富多樣的交互,以及全面勝出人工後臺的智能服務體驗。
騰訊和長城汽車雙方高層在2018年底就開始密集會晤,基於雙方能力輸出和需求,達成一系列共識最後形成戰略合作協議。
從種種跡象來看,長城汽車下定決心要改變的不僅是終端產品,還要改變自身的生產-服務體系,向一體化、數位化服務轉型。
這就促使長城汽車與騰訊恰逢其時的合作產生。而騰訊在面對車企To B業務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的與長城汽車的交流中日漸明確。騰訊智慧出行事業部商務總監張磊稱,"我們希望當行業助手,準確地說是做車企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助手。騰訊是把這件事情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長期的事情來做,對車企來講,車輛賣出去,生命周期要長達十年以上,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戰略定位,給行業和合作夥伴信心的話,他們也很難全身心的投入跟你合作。"
雲下數據中臺
在車這個場景裡,企業和用戶感知的更多是產品和服務層面的東西,車聯網是第一個被感知的,也是當下"火花"最多的領域。
從2014年起,騰訊就開始布局車聯網業務,2017年起,騰訊發布"AI in car"開始進入前裝領域。從那時起,長城汽車就開始醞釀與騰訊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早前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騰訊在C端的優勢,諸如豐富的內容,帳號體系,支付能力,社交基因等整合進車企的數字業務中去時,騰訊孕育而出自己的解決辦法。
隨著騰訊"930"改革,在CSIG架構下形成了出行業務矩陣,包括自動駕駛,包括車聯網,包括數字零售、大數據、雲服務等,這些逐漸都伸出觸角進入汽車板塊。
也正因此,騰訊和長城汽車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甚至超出最初策劃團隊的意料。
雙方計劃圍繞智能座艙、數據中臺、數位化用戶運營、共享出行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以5G+AI技術為基礎、體驗為驅動、服務為目的,帶給用戶能感知、會判斷、有溫度的"出行機器人"。
雙方合作的重點之一,就是"數據中臺"。長城汽車兌現"AI在線"時間表承諾的手段就是打造"數字中臺",長城汽車也因此成為首先應用數據中臺的車企。在騰訊的幫助下,長城汽車正在營造"大中臺、小前臺"的服務架構。
中臺透過數據技術,對海量用戶數據採集、計算、存儲、梳理,形成標準服務體系,不斷訓練AI業務的算法,進行模型重構。在靜態平臺基礎上疊加動態的中臺。第三方開發者、內部業務團隊都可以自行接入中臺。
數據中臺將為AI的數據精細化輸出能力,也能整合合作夥伴與內部運維的關聯。更重要的是,數據分析將因數據中臺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長城汽車智能網聯將因此獲得全域、實時、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體系。
騰訊助力長城汽車打造的數據中臺,以汽車為中心,將長城汽車內部數據、用戶觸點數據打通,將孤島式數據實現貫穿並形成決策能力。這是長城汽車產品和服務"AI化"的底氣所在。
不用說,所有這些數據服務,都建立在騰訊雲上。經過AI導入後,汽車服務決策由"數據採集後"變為"數據採集前",這即是長城汽車AI出行的理念目標——"感知你,主動參與你的生活"。
數字創新的魅力
數據中臺貫穿了企業和用戶的數據流,長城汽車和騰訊在共同下一盤"大棋"。在數據中臺的控制下,長城汽車對車主的服務響應速度將比原來快一個數量級。
當然,車主獲得空前的信息自由同時,長城汽車也可以藉助數據中臺的力量梳理、規範業務和管理數據,為前端業務提供決策、快速響應迭代需求、實現精細化運營,同時,還能讓企業快速響應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全域全時的在線車服務。
"原來發現故障-到店檢測-診斷結果-向庫房下單(可能有物流周轉)-更換維修服務,而在現有條件下,數據中臺可以預測車輛的質量問題,提醒車主維保。預約後提前備料,車主一步就可以得到維修/更換服務,整條服務線的效率都大大提升。"郭巖松介紹。
據諮詢機構的預測,未來,汽車業70%的創新都將來自數位技術重組。隨著AI時代的到來,圍繞人、車機、駕駛行為、電商、場景,產生超大規模的數據體。規劃中的"數據中臺",將漫天大水歸置為有序的"數據流",從中提取出數據價值,形成決策建議。
在營銷、出行、智能網聯、生產製造、研發設計與供應鏈中間,發揮今天無法想像的作用。它足以替代人類的大部分決策,而且更快地找到最優選擇。
騰訊給出的是一套面向產業的標準化解決方案,它覆蓋了汽車產業所有流程,包含智慧出行、智能營銷、智慧座艙、產業雲、自動駕駛這五大類,而長城汽車引入的第三合作方仙豆智能,則負責需求和標準方案的"橋接"。
這種"橋接"並非簡單的把騰訊和長城汽車連接在一起。仙豆智能作為長城在智能網聯領域的戰略合作方,也深度參與了合作,仙豆智能的CEO李鵬對此做出了詳細的介紹:我們想講共性和個性之間的平衡,騰訊作為網際網路公司進入產業網際網路的時候,提供給產業的是共性工具屬性,而長城作為汽車品牌更追求的是品牌的個性化,通過仙豆智能作為中間的集成方,騰訊提供的是類似於TAI汽車的智能解決方案,同時允許汽車廠在此基礎上做自己的系統集成,仙豆智能正是承擔了系統集成的角色,平衡了騰訊的產品標準化和汽車品牌的個性化差異化之間的訴求,而且在長城智能座艙項目中縮短了常規的項目量產落地周期,從啟動到量產我們只用了5個月。
類似的創新速度在長城汽車+騰訊的合作中不斷發生,李鵬及其團隊也成為其中的"關鍵先生"。作為擁有超過15年汽車行業從業經歷的資深人士,李鵬歷任大型跨國企業和新興創業公司高管,曾擔任瑞典奧託立夫(Autoliv)中國區銷售和市場拓展總經理;隨後加入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任信息娛樂與互聯業務單元中國區和智能交通系統業務單元亞太區負責人,同時兼任德國大陸與中國聯通的合資公司—聯陸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CEO,一系列從業經歷使其擁有豐富的跨界合作視野和格局,也讓雙方的合作一直在平衡中迭代進化。
在長城汽車和騰訊共同打造的體系之下,長城汽車用戶可以明顯感知到汽車的AI進化速度,用戶只要接近車輛就開始激活汽車系統,車輛自檢、汽車詢問主人的目的地、途徑地,迅速規劃路線,並提示今天必須完成的日程。
未來,AI輔助下的自動駕駛系統,將令駕駛變得輕鬆,車主因此有餘暇發出信息查詢,汽車都能在騰訊雲支持下迅速檢索回答。AI能感知主人的注意力、健康和情緒,並能接受頷首、眨眼等輕微動作授權,無須語音,出行機器人由此而生。
長城汽車的出行機器人,能感知、會判斷、有溫度的特色,令其成為汽車AI領域中的"新物種",他似乎無所不能。他擁有多重身份:駕駛助手、親密夥伴、生活秘書、家庭醫生等。就像一個真正人類一樣,具備強大的自學習能力。每一個客戶擁有自己的AI,都有自己的記憶存儲和了解主人的偏好。
騰訊的"架構革命"對長城汽車的產品+架構數位化帶來了強大影響力和變化,這是毋庸置疑的。雙方一系列合作,歸根結底在於梳理數據,進而產生新價值。
騰訊與長城汽車的合作,其背後反應的是一個時代的變革——汽車從代步工具,正在快速進化為"出行機器人"。這種變革不是一場豪奢的"科幻夢",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郭巖松承諾,哈弗F系量產車型將普遍搭載基於騰訊TAI汽車智能系統(Tencent Auto Intelligence)生態產品,作為長城汽車的"出行機器人",哈弗F7僅是一個開始。(文/騰訊汽車 傲敦 彭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