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網際網路大廠孤獨的年輕人:100個人加你,卻還是找不到對象|...

2020-12-19 界面新聞

記者|伍洋宇採訪|伍洋宇 姜菁玲 周伊雪 佘曉晨 林北辰 陸柯言編輯|文姝琪

網際網路大廠是熱鬧的,在大廠工作的年輕人卻正在經歷孤獨。

「孤獨,我覺得應該是我們大部分大廠單身青年遇到的一個問題吧,因為工作,很多人就是公司和家兩點一線。」一名騰訊員工表示。

讓人感到孤獨的原因很複雜。從心理學上來講,當人的某種社會關係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是這種需求與實際所擁有的產生差距時,就會感到孤獨。

在網際網路公司,這樣的心理感受在各處積聚成淵。

下班還能看到太陽?

今年的一天,李彤所在的網際網路大廠全樓停電,她破天荒地在下午五點被迫離開工位,下班回家。

走出大樓,她甚至不覺得這是下班的狀態,因為滿世界都是陽光——她過去打車回家的時候,從來都已經是近乎漆黑的深夜了。

她覺得好神奇,「怎麼下班還可以有太陽?」因為心情太好,她甚至發了個朋友圈。

下班怎麼可以有太陽?大廠員工問出這個問題不稀奇。如今屹立在網際網路各個領域的大公司,都是從種子形態成長而來的獨角獸。市場經濟為它們提供了充分自由競爭的沃土,這也意味著每家公司都在各自的賽道打敗過至少三個以上強勁對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期的O2O賽道,戰爭規模甚至以「百團大戰」而論。

蒙眼狂奔、跑馬圈地,是外界形容其生長態勢最常見的名詞。當它們以這樣的狀態成功突圍後,也不可能有所休止。即便不是因為慣性的力量,爭先的欲望和失去霸位的恐懼也不可能讓其鬆懈,被馬雲稱作「偷襲珍珠港」的春晚微信紅包、「掠走」用戶時間的抖音和快手等等,都是獨屬於網際網路企業之間有關勤奮、效率、創意的鞭笞。

而被創造出的996和大小周,以及各種嚴苛的績效考核和排班制度,在成為網際網路公司機器維持運轉的齒輪時,也成為了大廠員工與生活乃至整個外界的天然阻隔。

自從在騰訊信息安全部做俗稱「鑑黃師」的審核員後,王良玉感覺「孤獨」很具象。他平時上班就是到達工位之後打開電腦,接著便坐在那裡不停審核,大概在下班前半個小時剛好審夠KPI。在這期間,沒什麼由頭能讓他和身邊的同事偶爾聊上幾句。

「尤其是平時比較本分的同事,他們就是坐在那裡一直審核、一直審核,看起來有點疲憊。」

三班倒的排班制度讓他很難恰好在周末休息,老朋友們在周六周日的飯局他開始頻繁地落下,「可能原來一個月見幾次的朋友現在幾個月見一次。」王良玉說,就算和老友仍然不時微信聊天,總感覺聯繫還是少了,而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大概兩年。

在戀愛這件事上,情形是差不多的,甚至更糟糕。

有一位美團員工上學時就和女友在一起,畢業之後因為工作太忙,痛苦地跟女友分手了。分手之後,他再沒有時間去認識新的異性,好幾年了也還是單身——這是一個在採訪中得到的個例故事,同樣也是一部分大廠年輕人的感情模板。

一名華為員工告訴界面新聞,和他同一批次進入公司的人當中,十個人裡也就有兩三個人處於戀愛狀態。「本來工作也比較忙,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經營(感情),如果再是異地戀的話,鐵定是要分的,我是知道的。」

工作節奏壓迫生活空間不僅僅是大廠未婚青年的困惑,對於有固定伴侶的已婚人士來說,它也是一面不容抵抗的鐵牆。

雖然住在同一屋簷下,李彤卻有種很久沒有見到自己老公了的感覺。今年下半年的一天,她向同在網際網路大廠做程式設計師的老公發起約會邀請,「要一起吃個晚飯嗎?」

進餐前,兩人散步到7-11購些日常所需。她站在貨架邊挑選時,看到另一頭的老公不斷照著鏡子。她很納悶,有什麼可照的——結果老公不經意地回過頭問她,你看我的頭髮怎麼樣?她顯然被問懵了,站在原地注視對方許久:「我靠,你剪頭髮了?」

「我們感覺跟最熟悉的陌生人有點像——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剪頭髮了,他不知道我什麼時候穿了他的衣服。」李彤說。

但工作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她和老公也同樣沒什麼時間吵架。有一個晚上,他倆吵架的序幕都拉開了,但第二天一個有早會、一個有評審,雙方一致決定把矛盾留到周末對決。等到了周末,倆人誰也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吵架了。

事實上,他們無法費心記住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結婚紀念日,因為倆人都是「抽空」回去結的婚。有關婚禮的一切布置,也都沒有這對新人的太多參與。

可能即便最忙的時候,李彤也想不到婚後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滑稽又略帶苦澀的劇本。但更有可能的是,她從來都沒什麼時間來構想自己的婚後生活。

有小孩的家庭要面臨的問題就更不一樣了。據說,如果小孩的父母是阿里巴巴的雙職工,不少杭州私立學校都不願收——因為他們根本沒時間管孩子,學校留的活動和監督作業也從來都完不成。

一位採訪對象這樣總結了大廠員工的婚姻守則,「夫妻倆只要有一個在網際網路就夠了。」

交友並非易事

一個很難逆轉的現象是,處於繁忙崗位的大廠員工,其生活圈正在縮小,並且社交圈也有從老友向同事漸漸轉移的趨勢。這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尷尬之處在於,在大廠交朋友並非一件易事。

這也許可以追溯到大廠的工作機制,但從表面看來,「人」佔據非常大的因素。

心理學史上有名的霍桑實驗證明了,「工人」是「社會人」而非單純的「經濟人」。這雖然是一個有利於引導管理者如何提升組織和工作效率的結論,但它更直接說明的是,工人並非一味追求金錢,他們也有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工作團體的融洽性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也極為重要。

善於學習的網際網路大廠並非漠視該問題,多家公司都在內部舉辦豐富的員工活動,意在聯絡同級和上下級之間的感情。但從目前看來,這些活動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深刻。

多名大廠員工反應,在公司幾乎沒有可以深交的朋友。

根據得到的信息而言,問題可能出自於「同部門社交」。「同部門你也不好說太深的話,對吧?」剛剛畢業就加入京東的小晨認為,「雖然可能大家的職級差很多,也不存在所謂的競爭,但還是會有一些……」他找不到準確的名詞來形容這種不明顧慮帶來的「迴避感」。

「比較個人的事情,有些人信得過我就會跟他說一下,有些人我信不過,比如特別討好領導的這種,我就不會,就輕輕帶過、就事論事,以工作為主就好了。」他後來又補充,可能最容易拉近同事關係的就是一起吐槽領導,但這又是職場的重大禁忌。

一些年輕的大廠員工沒有意識到,入職培訓可能是他們在職場交友的一次最好機會了。不止一位採訪對象表示,自己平時不怎麼跟同事玩,但會把一起入職培訓的人定義為朋友——兩者差別在於,他們會約「朋友」周末一起吃飯而很少約同事。

還有一個社交出口在跨部門合作。就職一年多,小晨在公司比較好的朋友,包括現在來說也是最好的朋友,都是在跨部門合作中(例如培訓、年會)交到的。固定約飯、聚會,甚至一起出去旅遊,都會發生在他與這些跨部門同事之間,卻極少發生在同部門同事身上。

另外,對於依然年輕的網際網路大廠來說,間隔時間不長的大小規模組織架構調整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各家公司重視度不一的「活水」文化,員工常常面臨頻繁的部門分拆和重組——這對剛剛適應並正在維繫的同事間關係、上下級關係而言,都是一種考驗。

眾所周知,大廠並不明令禁止職場戀情,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考量。例如騰訊允許同事之間戀愛,但如果兩人結婚,一人就要調離BG或是離開公司,另外,上下級之間戀情要上報給HR進行評估。

在界面新聞記者接觸到的員工裡,沒有人排斥同事當男女朋友,頂多擔心分手後略有尷尬——但實際上,問題或許根本不在這裡。

芸芸的同事既八卦又熱心腸,把她的徵婚帖發到了好幾家大廠的內網上。「你能想像嗎?那一天,前後有100個人加我。」

這聽上去簡直行雲流水,可卡殼的地方在後頭。

「百員大將」裡近一半是程式設計師,芸芸通過了大概80個,當中又有30個人只跟她說「你好」,然後就再沒有其他,這讓她的回覆欲望極低。

「你會希望他們自我介紹一下,或者發張照片,因為我的照片和資料都是公開的,結果他就給你發一張他的背影。」芸芸說,這100個人裡面,只有一兩個會發認真的自我介紹。等到有了簡短的互動,她又會發現雙方很難溝通。比如,對方每天都會發來一個「太陽當空照」的早安問候表情包,非常中年人的那種。

更重要的是,因為內網的帖子也不是完全封閉,有些人只是通過朋友介紹而來,也並不能保證對方一定是大廠員工。退一步說,你很難判斷他們的真實背景,甚至是否有女友、有家庭這類基本信息也很難保證,包括人品。

在這一點上,內網發帖相親的效率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樣高,某種程度上甚至趕不上親友介紹的對象,至少有可信任的基礎。

「這件事真的特別玄幻——你會發現,即使有100個人加你,你還是找不到對象。」

他們還漸漸發現,即便身處一個擠滿優秀和有趣人類的巨大容器之中,戀愛和交友也沒有變得更容易。內心有欲望也無甚太大作用,在這種特定的工作機制與環境中,「人」會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公司是一種歸宿嗎?

在小晨的感知中,2018年到2019年是京東的低谷。那段時間,京東啟動了之前沒有的九宮格區分制度末尾淘汰,並開始強制績效打C。「連續兩個季度績效C的話,就要被『優化』掉。」

那是19年上半年,他的部門準備裁掉一個員工,因為對方業務能力問題、經常惹毛對接的部門經理,導致其部門領導收到了很多投訴。這時候恰巧HR在查代打卡的事情,剛好就有這個人,就正好把他裁掉了。

這位被裁員工沒打算息事寧人,在離職前不服氣地將部門其他不合規行為都捅了出來。「京東的內部舉報郵箱叫大耳朵,他直接給大耳朵寫郵件,舉報我們部門還有其他人代打卡,以及之前一次團建有人打車回家報銷了。」

結果是,有兩位部門成員既代人打卡、又違規打車報銷,儘管是平日裡積極工作的人、部門領導也幫忙求情,還是被HR部門直接辭退。

據說,其中一位員工在離職前仍然表示希望做完手頭的618項目再走。這不僅是簡歷需要,大家深知,團隊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招到合適的人,而少一個螺絲釘就意味著工作量又要再次分攤到本就壓力萬千的其餘人頭上。

他還記得這位員工的Last day。「他都做完交接、辦完手續、電腦和工牌也都上交了,結果臨時又出了一個會,因為之前是他負責的工作,他又回去陪著對接的同事開這個會,等會結束了才走的。」

在關於網際網路大廠人工作強度的討論中,「至少有KPI、OKR陪我」是一句很常見的評論。

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勞碌的搬磚人用來自嘲的一句玩笑話,但它同時也暗含這個群體的生活意志:他們重視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願意為了背後的金錢與成就感忍受種種孤獨。並且,跨越大廠門檻是一種優秀的象徵,為了證明自己與之匹配,他們也會不自主為之竭力奮鬥。

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奮鬥力量的來源。毫不排除有相當數量的大廠員工是出於自發,但界面新聞從採訪和社交平臺上種種跡象了解到的情形是,受到公司文化的召喚和要求才是更多場景下他們的動力來源。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其商業著作《刷新》中曾寫道,公司文化依賴於公司中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們廣大的中層經理,他們必須致力於讓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取得進步。」眾所周知,微軟經歷過一次重大的公司文化變革,由固化轉向成長型思維,並讓員工保持學習型文化。

微軟是全球最偉大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CEO對於公司文化變革的要求是為了公司時刻保持強大的生命力,落到實操層面則化為了對員工的要求:足夠聰明、足夠勤奮、有長期吃苦的耐力。事實上,這也是所有大廠為了生存得強大而對員工所希冀的。因此,如果要分享公司的偉大與榮耀,員工就必須有對等付出。

不過,在當今社會「內卷」日益嚴重的當下,大廠員工應該比從前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公司是一個快速生長的有機體,會保持永不間斷的「新陳代謝」。在這樣的更新機制下,甚至員工唯一所追求的工作,公司也可能隨時奪之而去。

這樣的時刻下,往日讓你產生使命感、歸屬感並熱血沸騰的公司,會讓你看到冰冷一面。

當然,就前述裁員故事而言,制度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被遵守,違規的人理應受到懲罰。只是說,網際網路公司對於員工犯錯的包容像一種人工晴雨表,當它想要下雨淋溼誰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分不到傘。

相較於這些突如其來的職業事故,更讓人感到壓力倍增的是,網際網路大廠總會保持一個讓人只看數字就能感受到生命力的「平均員工年齡」。「35歲」這種無解的焦慮,在一系列倍受關注的網際網路中年人報導中,已經被訴說得非常詳盡。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早期最著名的口號,它的有力競爭對手京東的口號更簡潔,「多快好省」。「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是騰訊的使命,而百度的願景是「成為最懂用戶,並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

加入這些偉大公司是實現個人價值的理想選擇,但在此之前,年輕人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它們或許會生產自己能力邊界內的一切,但唯獨不生產「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去大廠可能聽起來光鮮,錢也不少,但是對個人時間的擠壓,會讓你不經意失去親情、友情、愛情——你要知道自己犧牲掉了哪些東西。」一位還在大廠打拼的年輕人如是說。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彤、芸芸、小晨均為化名。)

(如果你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yuxiaotou0528)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大廠孤獨的年輕人:100個人加你卻還是找不到對象
    網際網路大廠是熱鬧的,在大廠工作的年輕人卻正在經歷孤獨。「孤獨,我覺得應該是我們大部分大廠單身青年遇到的一個問題吧,因為工作,很多人就是公司和家兩點一線。」一名騰訊員工表示。讓人感到孤獨的原因很複雜。「同部門你也不好說太深的話,對吧?」剛剛畢業就加入京東的小晨認為,「雖然可能大家的職級差很多,也不存在所謂的競爭,但還是會有一些……」他找不到準確的名詞來形容這種不明顧慮帶來的「迴避感」。「比較個人的事情,有些人信得過我就會跟他說一下,有些人我信不過,比如特別討好領導的這種,我就不會,就輕輕帶過、就事論事,以工作為主就好了。」
  • 36歲的博士程式設計師找不到工作?大廠的「年齡歧視」從來都不是秘密
    Reddit上的一個提問又引發了大家對程式設計師「年齡危機」的討論。無論是矽谷還是國內BAT等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年齡歧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對於那些大齡程式設計師而言,35歲真的就意味著他們要被市場淘汰了嗎?36歲的博士程式設計師,還能在矽谷找到工作嗎?
  • QQ空間的「小秘密」,為什麼找不到了?
    「小秘密」是QQ空間在2014年上線的一個有趣功能,可以理解為匿名發朋友圈,別人只能看見內容,但是不知道是誰發的。「小秘密」常見於用來匿名表白,深受年輕人喜愛。「小秘密」剛出的時候,年輕人對這個功能充滿了好奇心,甚至還有人試圖破解。
  • 人均996,現在去網際網路大廠還是一個好選擇嗎?
    曾經讓無數畢業生擠破頭也要進的網際網路大廠,真的值得去嗎? 「拿到大廠offer」,這類的帖子下面曾經聚集了大量的白嫖吸歐怪,總有成群結隊的人,在帖子下排隊接好運。 年輕人為啥這麼喜歡去大廠?
  • 被網際網路大廠榨乾的年輕人,像極了「自願」賣血的許三觀
    舊時代的許三觀們,像極了那些累死、猝死、被送進ICU搶救,被強行趕出網際網路大廠的年輕人。 他們有的在賣血,有的求一個賣血機會而不得,有的已經被抽乾了血肉,已經苟延殘喘。
  • 拼多多大翻車背後:年輕人正在逃離網際網路大廠
    「加班文化」再度被拉出來鞭策更有話題表示#年輕人正在逃離網際網路大廠#(圖片來源微博)網際網路「996」工作制,到底有多可怕?拼多多的買菜業務,究竟是財富池還是...(圖片來源網絡)我們都知道大廠加班文化,但還是有大把的應屆生「玩命跳入火坑」,能拿到大廠offer就是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通向財富自由大門的鑰匙。
  • 開除大廠,30歲退休|周天故事
    轉機出現在 2012 年,山水決定去恰逢窗口期的網際網路行業試試,然而大廠當時開出的月薪六千卻讓他猶豫了。「加上五險一金後才夠六千的工資在北京是不敢想像的。」彼時的網際網路企業儘管已經展露苗頭,但在當時的招聘市場處在第一序列的仍然是金融、諮詢等行業。山水最後還是順從了機遇,從金融行業的經理職位正式跳槽到了某頭部網際網路企業。
  • 寫給網際網路大廠員工的真心話:2020年,別瞎折騰!
    因為職業並不是HRor獵頭的倪叔,過去的2年一直都在幫朋友找工作,而其中很多人都是擁有網際網路大廠背景的。而更尷尬的是,從大廠離職才短短三個月就又要找工作,鹿小姐因為加盟直接競品的公司,有洩露原部門機密的嫌疑,暫時也不能返回原有的大廠;在杭州又找不到同等薪資水平的工作,擺在面前的選擇就只要:要麼就奔赴一線城市去找匹配的工作機會,要麼就接受薪水打折先去創業公司歷練。
  • 985相親局,TA們是如何利用「算法」挑選對象的?
    「價值」在於「晚上有約」這幾個字。一方面,女生的行程較滿,對方一時無法判斷晚上的約會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如果是異性,至少說明女生的人氣不低。另一方面,這句話也巧妙斬斷了桌子對面那人夜晚旖旎的幻想,畢竟安全總是第一位的考量。林夕西的謹慎並不是沒有由來。
  • 找工作?網際網路「大廠」逆勢擴招,快到碗裡來!
    雖然多個網際網路大廠並未標明今年秋招具體人數,且主要針對校招,但多家企業均表示,「我們招聘渠道是暢通的,無論校招還是社招,一直歡迎優秀人才加入。」資料圖:招聘顧問線上直播向畢業生介紹推薦崗位。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網際網路行業找工作,很多人是「騎驢找馬」,或者就是等「大廠」機會。「進入網際網路大廠,爭取年底給自己買輛車。」這是王夢(化名)今年給自己定的目標,「我去年畢業,原來也是在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上班,規模較小,但活也很多,今年4月份離職,同樣是加班,幹嘛不選個大廠,機會還多。」類似王夢這樣的人還很多,都在等網際網路大廠秋招這一波。
  • 阿里:招人質量一年不如一年,年輕人怎麼了?網際網路大廠不香嗎?
    阿里巴巴是網際網路巨頭,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想能在這裡有個職位,從此過上高薪白領生活。於是能在阿里巴巴上班的基本上都是各大名校畢業的,員工質量槓槓的,各路精英、人才從四面八方湧入阿里!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竟然會吐槽招人的質量不行!
  • 404 的傳說:你訪問的頁面找不到了!
    文:李超凡關於「 404 錯誤」的起源,網際網路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在歐洲核研究組織的 404 號房間內,存放著網際網路第一臺伺服器,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 Berners-Lee 就在這裡辦公。如果你要訪問網頁,必須向這個房間提交申請,如果找不到這個網頁就會提示你「404 not found 」。
  • 國家要給你發對象?《黑鏡》裡機器幫你找戀人的故事真的要來了
    「喜歡 2 號男嘉賓的請亮燈。」這是家裡長輩最喜歡的電視相親節目。 「陳姐,哪天叫你女兒一起過來我們見個面唄!」這是退休父母為孩子尋覓佳偶的相親角。 「我滑到你的時候,我知道就是你了。」這是某個左滑右滑的社交應用,年輕人在這認識新朋友。 「聽說你是最適合我的另一半,我們匹配率達到了 99.8%。」
  • 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可能不是你沒魅力,而是缺了點「味道」
    當你還是單身狗的時候,每天最讓你發愁的問題大概是:「為什麼我的那個牛郎 / 織女還沒有出現?」同時,可能每個有過情侶的人,都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對象、前任,或者追求者,甚至是還沒有出現的未來伴侶,是怎麼從 70 多億的芸芸眾生中愛上了自己,而不是別人?是因為什麼特殊的緣分麼?
  • 男大當婚,為什麼你還是找不到對象?過來人說出三點原因
    而沒有經歷過婚姻家庭的人,往往在人生的原地打轉,即使人到中年很多還是「孩子性格」。細心的人發現,眼下周圍依然有很多男人打著光棍,他們不是不想找對象,但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部分男人讓女人談之色變。黃春是一位快40歲的男士,年齡的壓力讓他迫切地想找一個女朋友,甚至閃婚也願意接受。
  • 這個城市所有「豪橫」的年輕人,都在這了
    把愛好當作事業這件事兒,濤哥還是心覺快樂和自豪更多,雖有時也會有「把最愛的歌當作起床鈴聲」一般的疲乏,但成年世界多紛擾,與玩具在一起的時候,總能感覺自己仍是當初的少年。萬豐源個人偏向一些帶有藝術家 IP 的潮玩或者原作,這類潮玩往往需要抽籤或者畫廊 VIP 才有資格購買。中籤的喜悅、收穫到獨一無二珍品的獲得感,是屬於藝術收藏家的自我高光時刻。在萬豐源看來,相對於傳統的藝術品原作,「潮玩更像是一種讓現在年輕人進入藝術收藏的橋梁。」對於「潮玩圈子特『豪橫』」這一評價,在萬豐源看來也是一種偏見。
  • 剝離社交壓力,用Soul連接孤獨星球
    從社交巨頭騰訊到各種跨界新秀,所呈現的社交產品不過是又重新寫了一遍什麼叫「新瓶裝舊酒」。在社交產品後起之秀中,款款有相似,功能常雷同。多閃、馬桶和聊天寶一個都不能打,騰訊推出的燈遇、貓呼逮著Soul的功能狂薅,綠洲、人人則在遙遠的相似性中找不同,百度和阿里也搞起了校園社交,嘗鮮的用戶從一款跳到另一款,最終大多還是回歸了屬於自己的精神角落。
  • 不去大廠,也不捧鐵飯碗,他們湧入激流|百家故事
    那是一些內向但好奇的眼神,這些眼神觸動了她,「感覺他們與你的距離非常遙遠」。對她和那些孩子來說,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都是「外面的世界」。意識到這點,對她來說猶如被撞擊。「憑什麼我比他們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憑什麼我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Annie都感受到一種矛盾。她去問父親,父親也沒給出一個令她滿意的解釋。身處這個原本就不公平的世界中,她找不到答案。
  • 網際網路大廠的雙面:總是惦記「白菜」,不斷橫向擴張
    在此次處罰出臺之前,對網際網路 「大廠」的反壟斷已成為熱門議題。此前,有評論認為,現在網際網路大廠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創新,破壞了市場公平,不利於縱深性的創新。也曾有評論認為,網際網路公司到目前為止都是應用創新、模式創新,不能稱之為技術創新。這樣的評論,代表了相當多一部分人的看法。
  • 騰訊實習直推 | 長期招募「產品增長官」
    如果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想找一份網際網路相關的實習工作,那騰訊一定是你的首選。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成為產品經理,那你就需要圍繞上方的「產品經理技能樹」模型,從邏輯思考、學習、溝通、執行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從產品策劃、運營、技術修養、關聯知識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硬實力。並在簡歷中,在面試中將你的產品實力100%展現出來。2.網際網路產品知識與運營知識技能儲備少,個人競爭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