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千年古都北京(當時稱作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4兵團所屬第41軍,奉命首批從西城區西直門、德勝門、復興門、入城接管北京防務。為了慶祝北平和平解放,中央軍委批准平津前線司令部籌劃入城儀式,最終決議由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擔任入城總指揮。
第四野戰軍麾下的第41軍,前身是膠東軍區部隊,即山東軍區第6師及第5師一部合編而成的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第41軍首任軍長吳克華,首任政治委員莫文驊。這支部隊是在南滿艱苦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能攻善守,尤其是防守方面尤為擅長,有「鐵軍」的稱號,是四野的王牌部隊之一。
軍長吳克華(1913年12月7日—1987年2月13日),江西省弋陽縣人,16歲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吳克華將軍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曾率部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受到中央的嘉獎。建國後,吳克華擔任第四野戰軍15兵團副司令員兼41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莫文驊(1910-2000),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19歲參加百色起義,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軍以來,注重軍隊的政治文化建設,歷任各級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北平和平解放後,莫文驊任第41軍政治委員,率部首批進入北京城,接受北平人民的檢閱。
解放戰爭中,第41軍的輝煌戰績比比皆是。鞍海戰役中,第4縱隊首創以軍事和政治相結合殲敵1個師的範例;新開嶺戰役中,4縱首創東北戰場上一次作戰殲敵一個整編師的案例;在四保臨江戰,1947年夏季攻勢、秋季攻勢中,四縱再創佳績;遼瀋戰役中,塔山阻擊戰最為出名;後來的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第41軍越戰越勇。
入城總指揮劉亞樓,是我軍第一任空軍司令員,對我國空軍正規化建設貢獻突出。劉亞樓是福建省武平縣人,畢業於抗日紅軍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抗戰時期,劉亞樓在蘇聯紅軍中實習,被授予少校軍銜,這為他以後勝任空軍司令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國後,劉亞樓受命組建中國空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北平和平解放後,四野第41軍的121師和特種兵6個團在軍政委莫文驊的帶領下,首批參加入城儀式。在入城總指揮劉亞樓的指揮下,英姿颯爽的人民解放軍穿著整齊,邁著矯健的步伐,從永定門向前門大街一路走來。全城200多萬群眾自發地走上街頭,高呼口號,慶祝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