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雯雯家孩子一進門灰頭土臉的。見狀,奶奶著急了:誰欺負了我的乖孫?奶奶明天跟你一起去學校。
當雯雯跟我描述的時候她很生氣:奶奶怎麼能這樣呢?前段時間剛把孩子培養的稍微好點。奶奶這一出,我都不知道咋辦了?
仔細問了一下,才知道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之前呢,她家孩子皮,也喜歡欺負人。今天欺負這個,明天打那個,這次,之前被欺負的幾個孩子,合起來把她家孩子給打了。
所以這次遇到這個事,雯雯就堅決不同意奶奶去找人理論,打回去的態度。這樣打來打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那麼作為父母,孩子在學校挨揍了,我們是否應該教孩子打回去?這個教育方式可取麼?我們如何對待這件事呢?
一、就事論事,先解決當前問題
1.了解情況
孩子在學校打架了,和其他孩子有了衝突,我們先不要著急去學校鬧事,或者找對方家長理論。先檢查孩子的身體狀態,平復孩子的情緒。在確認孩子身體沒有受到傷害,孩子情緒也比較穩定的狀態下,問清楚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
2.和老師,對方家長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了解情況後,我們就需要和老師溝通,和對方家長溝通,當前這個事情怎麼解決。
如果是小矛盾,可能老師讓兩個孩子相互道個歉幾完事了;或者兩個小孩,也能成不打不相識的好朋友。
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學習給不了妥善的處理方式,或者對方家長比較難溝通,處理解決並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孩子受傷了,並不是一點醫藥費就能解決的。孩子耽誤的學習,孩子心理受到的創傷等。我們就需要花更多精力來處理這個事情。
3.溝通未果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總有一些人沒法講道理。如果我們想了各種辦法,找老師,找學校,找對方家長,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那我們就需要考慮是否需要走法律途徑,捍衛我們孩子的權利。
二、幫孩子樹立正確的認知
1.打架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如今是法治社會,一定要自覺抵制以暴制暴的行為。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需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打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真得出現問題,可以找老師協調,老師協調不了的,那就先冷處理。一定要保證人身安全。
平常玩耍的時候,也不要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一下,打著打著就打成真的了。
2.家風家教
古有孟母三遷,更有畫荻教子,可見家風家教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我們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家教,可能孩子對於事情的看法和態度是會不一樣的。
有些父母溫文爾雅,那麼孩子大部分都是彬彬有禮。
有些父母知書達理,那麼孩子大部分也是聰敏好學。
如果我們簡單粗暴,那麼孩子該是什麼樣呢?
3.允許孩子犯錯,但要學會自省
當然,孩子畢竟年齡還小,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也不必要求孩子事事完美。
孩子偶爾犯了小錯,我們也客觀一點,和孩子一起分析尋找解決方法。孩子如果在犯錯了之後,知道也反思自己的問題,然後改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年少時不愛讀書,整日稀裡糊塗地過。直到二十七才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終成大家。
三、家校合作,家庭內部更要和諧
1.家校合作,及時溝通
相信大部分學校都會呼籲家長家校合作,共育成長之類的。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我們應該貫徹在孩子的整個學生生涯當中。
畢竟一個老師帶那麼多的學生,不可能時時事事關注,我們做家長的,就需要及時從學校,老師那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不只是學習成績,還包括孩子的精神狀態,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的如何等。
平常孩子在家的時候,也多和孩子拉家常般地討論下學校發生的事。如果孩子願意主動和你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一些瑣事,那麼我們孩子出問題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2.家庭內部統一對待孩子的態度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在學習出現問題時,做父母的我們,甚至可能和孩子的養育合伙人--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一定要統一意見。不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這樣容易導致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有人護著,就會為所欲為。
最好也不要直接當著孩子的面,相互說對方不對。如果實在意見沒法統一,私下商量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一旦孩子有了矛盾誤會,如果我們以暴制暴,讓孩子打回去,往往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先針對實際情況,通過和學校,老師的家校合作;與對方家長的溝通;當然,我們自己家庭內部也要統一意見,妥善解決問題。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就通過法律手段捍衛我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