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期貨市場最大交易軟體——文華財經正在經歷 「至暗時刻」。
2020年1月10日,中信期貨、永安期貨、華泰期貨、海通期貨、南華期貨、廣發期貨、招商期貨等一批國內頭部期貨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宣布將於1月17日或1月20日,暫停文華財經的交易接入,近乎宣布文華財經「死刑」。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作 者丨董鵬
編 輯丨李新江
文華財經在期貨行業地位,與Wind在證券行業相差不多…
前兩日,還只有西部期貨、美爾雅期貨發文停用,今天則是永安為代表的頭部期貨公司集體發文。
1月10日,南華期貨發布通知,根據落實穿透式監管相關要求,公司將於1月17日夜盤開始,關閉包括文華財經交易軟體(文華贏順、文華隨身行、文華贏智等)和ATP等。
屆時,使用該軟體的投資者,將無法進行交易登陸,無法使用查詢、交易等功能。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同日發布類似的通知的還包括永安期貨、中信期貨、華泰期貨和銀河期貨。
換言之,行業排名靠前的期貨公司,多數已經宣布「封殺」文華財經軟體。
溯源:關鍵還是錢
此次風波的源頭,還在於1月6日文華財經通過行情軟體發布的一份通知。
這份通知指出,稱系部分「小期貨公司不想投入,拒絕升級而已。僅僅個別不想升級的小期貨公司客戶,會受到影響」。
彼時業內普遍認為,此次文華財經暗指的正是廣州期貨。
1月3日,廣州期貨曾經發文,
「經我司排查,目前提供的交易軟體中,文華財經交易軟體(包括文華贏順、文華隨身行、文華贏智等)暫不符合監管要求。我司將繼續跟進文華財經交易軟體整改情況,若其在2020年1月21日前仍無法滿足監管要求,將面臨停用的風險」。
廣州期貨強烈建議使用文華軟體的客戶,提前下載熟悉其它交易軟體,並且推介了文華的部分競品。
矛盾公開化的關鍵是,2019年11月20日,各家期貨交易所曾經陸續發布一則落實看穿式監管的通知,要求各家期貨公司做好中繼軟體的管理和人證工作。
反觀文華財經,其拳頭產品為「文華隨身行」,可以連接國內絕大部分期貨公司的交易軟體。
為了解決落實上述看穿式監管的問題,文華財經給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但是產生的成本則要轉嫁給期貨公司。
第一個方案是,在期貨公司主交易主機安裝某種設備。
第二個方案是,通過文華財經雲服務架構,滿足看穿式監管要求,但流量費用支付問題期貨公司自擔。
第三個方案是,期貨公司購買文華財經交易伺服器。
對此一位期貨公司技術負責人10日告訴記者:
方案1的建設成本需要100萬到150萬元;
方案2與方案1相差不多,多了一個計費的模塊;
方案3則相當於方案1的簡化版,伺服器雖然減少至七八臺,但是線路投入很高,總成本也要在100萬元左右。
可是,期貨公司可能是所有各細分金融行業中最窮的一個,年利潤超過2億元的期貨公司都已經可以排到第一梯隊。
尤其是中小型公司,年利潤在幾百萬、上千萬規模的數量眾多。日子本就難過,哪會願意承擔額外增加的成本?
於是,「小期貨公司事件」愈演愈烈。
發酵:行業龍頭參戰
實際上,對於文華財經轉嫁升級成本一事,已經引起了各家期貨公司的強烈不滿。
業內傳言,國內排名第一、年利潤達8億元的絕對龍頭永安期貨,在回應是否與文華財經續約的問題時說,「我們是小期貨公司」。
可能是受到來自各家期貨公司的強烈反彈,文華財經於1月8日再次推送通知,「忽視了與期貨行業上下遊的溝通,導致在指責分工和投入分配兩方面與期貨公司產生了分歧,也給市場及投資者帶來了困擾。在此,我們向全行業表達歉意,事情本該做的更好。」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據前述技術負責人介紹,理論上客戶下單流程為「客戶—期貨公司—交易所」,但是使用文華財經作為中繼,下單流程便成了「客戶—文華財經—期貨公司—交易所」。
他表示,「期貨公司就是幹餐飲的,文華則相當於美團、餓了麼,就是平臺,客戶交易數據會通過文華財經,相當於掌握了下單行為。」
這次「小期貨公司」事件,直接成為了行業抵制的導火索。
繼1月3日和1月6日,廣州期貨和美爾雅(600107,股吧)期貨發布相關提示性公告後,浙江永安等頭部公司1月10日集體加入戰團。
「我公司將自2020年1月17日結算後起,關閉其它軟體的準入權限,包括文華財經交易軟體(文華贏順、文華隨身行、文華睿期、文華贏智和文華庫安等)。屆時,使用此類軟體的投資者,將無法進行交易登錄,無法使用查詢、交易等功能。若重新啟用將另行通知。」永安期貨通知指出。
券商系期貨公司龍頭中信期貨同日發文,「我司強烈建議使用上海文華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交易軟體的客戶,提前下載並熟悉使用其他行情交易軟體。為滿足您的交易需求,我司提供多種交易終端,其中PC端軟體包括易盛極星、博易大師、快期(V3)、快期(V2)等,手機端軟體包括中信期貨APP、中信期貨-交易版APP、中信期貨博易APP等。」
其中,博易大師與文華財經類似,同樣為老牌期貨行情提供商,只是業內影響力弱於前者。
背後:文華的「作妖」基因
這已經不是文華財經第一次「作妖」。
2018年9月25日,「文華財經隨身行」軟體發布通知:隨身行APP的交易模塊自2018年10月10日開始收費。
投資者可預先激活錢包進行充值。收費方式有充值卡扣費和包年兩個標準,充值卡扣費為0.2元/手,包年收費為720元/交易帳號/年。
至今,已經一年三個月。
另有投資者在網上曝出:
文華財經這兩年分割軟體功能收費,APP下單要收費,模擬試用也要收費。這次無非是開始動了期貨公司利益罷了。
也有投資者表示理解:
「文華財經公司收費是正常、也合理,畢竟別人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而不是慈善。
期貨公司真的不賺錢,一個小散戶返傭都要求高達80%,已經沒有任何利潤空間了。」
其中,也有一些「畫風」另類的評論:
「文華財經的收費,降低了自己的交易頻率,提高了成功率,得感謝它……」
緣何文華財經又要如此「吃幹榨盡」一般的收費?
資料顯示,文華財經主營業務是研發銷售期貨行情、交易軟體,公司官網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於1996年創立。文華的產品已經打入40家證券公司、146家期貨公司和1510家投資管理公司。
而早在2015年11月,文華財經便報送了IPO材料,申請在創業板上市,2017年4月預披露更新,但在2018年4月終止審核。
難道,自稱在期貨行業市場佔有率超過97%的文華財經和實控人尚守哲,如今又對資本市場有什麼想法了?
21君
小夥伴們,你這麼看待這個事情?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