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卓別林,中國張樂平,走進中華藝術宮,了解「三毛之父」一甲子...

2020-12-22 新民晚報

圖說:張樂平自畫像 官方圖

為紀念著名畫家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中華藝術宮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明天上午開幕。本次展覽由中華藝術宮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策展人為朱國榮。

張樂平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影響了幾代讀者,被譽為「三毛之父」,名揚海內外。張樂平長期為少年兒童耕耘,人品畫品為人稱譽。自1929年至1992年,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豐富多彩,不僅以漫畫名滿大江南北,他的年畫、速寫、素描、水彩畫、剪紙、中國畫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外國卓別林 中國張樂平

中華藝術宮0米展廳的背景刷成了橙色,張樂平先生的400餘件作品增添了溫馨暖意。此次展出作品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中華藝術宮館藏作品《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首次向公眾展出和亮相。

《三毛流浪記》和《三毛從軍記》是張樂平的兩部膾炙人口的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是中國美術館的藏品,更廣為流傳、創作更早的《三毛從軍記》則永久留在了上海。張樂平本人更偏愛《從軍記》,他將這部連環漫畫全部原稿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

圖說:《三毛從軍記》 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 攝

三毛的形象最早出現在1935年上海《晨報》副刊上,早期從男孩視角來表現上海市民生活中樂趣,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打破了社會的安定生活,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演變為一個心繫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現在《三毛從軍記》裡,既表現了抗日,也揭露了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三毛解甲之後成了流浪兒。三毛在舊上海遭受的種種欺凌和壓迫,喚起廣大民眾的同情心。三毛這一藝術形象漸漸地被人們接受、認可,甚至成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員。上海解放後,張樂平在漫畫中依然保持三毛的兒童形象,讓他在新社會的陽光雨露沐浴下健康成長。

張樂平兒子張慰軍指著一頁「三毛退伍」回憶,父親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三毛光榮退伍後來到了一片象徵勝利的V字墓地,左望是蕭條的農村,右望是破敗的城市,舉目無親的小三毛不知何去何從。寥寥幾筆就洞察出戰爭後的人類普遍心理,對宏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施以巨大憐憫,頓時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為中國漫畫在世界上贏得臉面。

從不知甘苦的三毛到無依無靠的三毛,藝術形象身份的轉變,反映出畫家的漫畫創作上升到為人生的高度,擔負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張樂平好友、中國連環畫泰鬥賀友直曾經典概括了張樂平的藝術成就:「外國卓別林,中國張樂平。」兩位藝術大師都有不靠文字,讓全世界人民笑中帶淚的高超本領。一代代觀眾的共鳴跨越了時代,張樂平作品擁有無窮生命力。

立足漫畫 超越漫畫

張樂平以漫畫立足,以漫畫聞名,但是他的繪畫卻是超越漫畫範圍的,這得益於他在上海一家私立美術學校一年多的學習基礎,加上他的聰穎勤奮,20歲左右的他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速寫、插圖、黑白畫、拼貼畫、廣告設計、時裝設計,以及泥塑製作,其中尤以剪紙為突出。畫家秉承新興木刻的現實主義道路,吸取歐洲剪影藝術手法來展現上海這個大千世界,將剪紙變身為一種現代都市藝術,開創了海派剪紙的先河。張樂平又把布料、色紙拼貼成作品,將泥雕與紙結合做成作品,反映出張樂平對當時西方剛興起的現代藝術抱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並且很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成為中國現代藝術重要開拓者之一。

圖說:剪紙《大除夕的城隍廟九曲橋》 1935年 官方圖

抗戰漫畫是張樂平漫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抗戰全面爆發後,他發起成立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參加漫畫宣傳隊,用誇張的手法揭露鞭笞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與殘暴,向大眾吹響了團結戰鬥的號角。

圖說:蟹殼畫 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 攝

新中國成立後,張樂平除了繼續漫畫創作以外,對彩墨畫的興趣日益濃厚,從人物到風景,從工筆到寫意,均有涉及,而且畫法迥異。一件用蟹殼作繪材的張正宇肖像畫,開創了中國現成品繪畫的藝術實驗。

正在編撰《上海地方志·美術卷》策展人、上海美協顧問朱國榮提出,張樂平是中國傑出的漫畫家,他在對現代美術的貢獻被漫畫成就遮掩。在這場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張樂平特展中,主辦方從美術史角度做了重新發現。

三毛影響 無遠弗屆

兒童,在張樂平一生的藝術創作中是一個樂此不疲的主題,不僅在漫畫、連環畫、剪紙、年畫、中國畫等不同畫種中都有兒童的身影,而且從1936年的《小孤女》到1979年的《江南小女孩》,他對兒童的愛始終不減。

張慰軍介紹,今年是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是三毛誕辰85周年,2015年法國昂古蘭文化遺產大獎,三毛是唯一摘得獎項的中國漫畫,四格漫畫裡的三毛道說人間冷暖,無遠弗屆;今年三毛的影響力向「10後」輻射,當紅主播薇婭在今夏完成了《三毛流浪記》4分鐘銷售8萬套的銷售紀錄,大量採購者是80後父母;聯合國「可持續閱讀項目」選了三本中國讀物,《三毛流浪記》是唯一的一本圖畫書;這些都證明了張樂平作品經久不衰的魅力。

圖說:《孤兒》素描 官方圖

著名漫畫家、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鄭辛遙總結認為,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有超越時代的強大藝術生命力,可以用「廣、精、真」三字來歸納。

廣——影響力廣。《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無字漫畫,僅靠形象塑造和故事情節來表達作品。無字漫畫,是國際上公認的最高級,也是最難表現的繪畫藝術,連不認字的兒童或不識漢字的外國人都能看得懂。《三毛流浪記》流傳十分廣,在國內總發行量接近2千萬冊,此外還分別在法國、義大利獲得國際頂級漫畫節文化遺產獎、世界無字書大獎——特別榮譽獎。這些足以說明該作品影響力廣泛。

精——藝術精美。張先生筆下的三毛活靈活現,人見人愛。三毛形象之所以成功,首先「三毛」的名字取得很親切,就像是鄰家的小孩,其次三毛藝術形象塑造得很可愛,形象加名字的完美重疊,使形象更易於識別,有鮮明的符號感。更主要的還在於張樂平深入社會,細心體察百姓生活百態。為了畫好作品,他與流浪兒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此基礎上通過藝術提煉而創作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成就了三毛一系列作品的經典和精彩。

真—— 真情實感。文藝作品靠真情實感打動人。1947年的一個雪夜,張樂平在回家路上看見三個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流浪兒,正圍著一個小鐵罐吹火取暖,當晚他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出門發現兩個流浪兒童已被活活凍死。此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奮然提筆創作了連載漫畫《三毛流浪記》。他筆下的三毛,是當時社會窮苦百姓生活的真實縮影,作品散發著先生愛民的赤子情懷和藝術家人性的光輝。「真」是三毛系列作品的靈魂和核心,也是作品藝術魅力經久不衰之所在。

展覽時間為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展覽地點為中華藝術宮0米層15/16展廳。展覽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中華藝術宮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張樂平紀念館和張樂平故居等單位協辦。

(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

相關焦點

  • 對話|張樂平之子談其父親:八年「走出」《三毛從軍記》
    張樂平先生之子張慰軍對澎湃新聞說。「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這些天正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展覽除了首次展出中華藝術宮館藏《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還展出先生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小說插圖等作品400餘件,通過這些作品,讀出了「三毛之父」張樂平的藝術人生。
  • 《三毛流浪記》—死於寒夜的孩子背後,是張樂平的流浪尋家的歸途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三毛之父」張樂平是孤獨的。如果說《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有著流浪兒般的孤獨,1935年的張樂平在面對著山河破碎的境地,無異於一位在家中流浪的人。在這一點上,張樂平和三毛是一致的。只不過,三毛的家在遠方,而張樂平則是在殘破的家裡尋找未來的家。天才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似乎是歷史的必然張樂平,中國著名漫畫家。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在中華藝術宮體驗「仙樂飄飄」
    摘要:上海民族樂團攜手上海美術館點亮「中華藝術宮之夜」 28日晚上,大雨中的中華藝術宮,「仙樂飄飄」,多了一份與往常不一樣的美麗。0米層的藝術劇場,上海民族樂團帶來的一曲《花好月圓》結束後,舞臺上的LED大屏幕上定格在中華藝術宮的館藏作品——林風眠的《琵琶仕女》《吹笛仕女》上。
  • 張樂平筆下的小貓咪有多可愛?「三毛的朋友們」上海國際童書展首發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1月13日報導:在世界漫畫史上,只有兩位漫畫家能持續半個多世紀,集中塑造一個漫畫藝術形象,先後創作數十部連環漫畫,一位是《丁丁歷險記》的作者比利時畫家埃爾熱,另一位就是「三毛之父」張樂平。
  • 漫畫大師張樂平:用畫筆抗日救亡
    先生繪畫一生,作品無數,其代表作「三毛」的漫畫形象深入人心,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三毛流浪記》等連環漫畫至今整整影響了中國五代人,還蜚聲海外。為紀念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於2020年11月10日舉辦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張樂平(1910—1992),出生於浙江海鹽縣黃庵頭村(今屬海塘鄉張家門)。
  • 張樂平紀念館|海鹽縣成為全國首個少兒漫畫創作基地
    文 | 陳書華張樂平紀念館坐落在張樂平先生的家鄉浙江海鹽縣城中心「三毛樂園」之中。該館結構精巧,造型獨特,環境幽雅,館名由文壇巨匠巴金先生題寫。館前草坪上矗立著張樂平與三毛在一起的銅像,館內陳列著張樂平先生百餘幅漫畫珍品,不同版本的作品集、遺物、書法等,用圖片反映了張樂平先生投身革命從事藝術創作的歷程,並配合放映《三毛流浪記》,《東方小故事》,《三毛從軍記》等電視錄像片。紀念館被命名為嘉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張樂平誕辰110周年 他的「三毛」漫畫形象如何誕生?
    創作出三毛經典形象的,就是漫畫家張樂平。今年是張樂平誕辰110周年,日前,《三毛流浪記》也推出了電影繪本版。張樂平之子張慰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分享了「三毛」漫畫形象誕生的過程,也談到了父親生活、創作中的許多趣事。
  • 張樂平誕辰110周年 他的「三毛」漫畫形象如何誕生?
    創作出三毛經典形象的,就是漫畫家張樂平。今年是張樂平誕辰110周年,日前,《三毛流浪記》也推出了電影繪本版。張樂平之子張慰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分享了「三毛」漫畫形象誕生的過程,也談到了父親生活、創作中的許多趣事。漫畫家張樂平。
  • 第六屆「三毛杯」——中國漫畫大展開展
    第六屆「三毛杯」——中國漫畫大展開展 發布日期:2020-11-11 10:59 信息來源:海鹽新聞瀏覽次數:   ■見習記者 董仕淵 朱敏露  本報訊 昨天下午,2020中國長三角·海鹽南北湖文化旅遊節之一的第六屆「三毛杯」(2020)——中國漫畫大展在張樂平紀念館開展。
  • 中國漫畫亮相漫畫王國比利時
    今年,中國文化部下屬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布魯塞爾中國文化 中心攜手打造了布魯塞爾漫畫節中國館的系列活動,這也是布魯塞爾漫畫節首次設立中國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於芃2日在開幕式上介紹了中國館的特點。他 說:「我們以經典與當代為題,從中國上世紀40年代到現在選擇了11位中國漫畫家的作品作為系列活動的展覽項目,譜寫了這場流行文化的漫畫協奏曲。」
  • 上海書壇後繼有人,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
    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華藝術宮共同主辦的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12月18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展品總計244件,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圖說: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本次大展共收到作品1441件(書法1296件、篆刻117件、刻字28件),經過初評、複評、終評三輪評審及現場決賽,評選出入展作品共187件,其中優秀獎作品9件(書法7件、篆刻2件)、提名獎作品10件(書法7件、篆刻2件、刻字1件)、入展作品168件。
  •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亮相中華藝術宮
    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華藝術宮共同主辦的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12月18日起亮相中華藝術宮。
  • 9歲喪母,僅小學畢業,畫出銷量超千萬冊的國漫經典:大師張樂平
    張樂平先生與小讀者們從1935年7月開始,《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陸續刊登了張樂平以「三毛」到了抗戰時期,張樂平到南京、武漢、長沙等地,進行「漫畫抗戰」活動,三毛系列的創作一度停擺。1946年,張樂平重新在《申報》等報紙上連載「三毛從軍記」,其後的《三毛流浪記》更是讓這個苦命又善良的小男孩,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 9歲喪母,僅小學畢業,畫出銷量超千萬冊的國漫經典:大師張樂平
    如此悲慘的場景,在張樂平的心裡留下深刻印象,彼時的上海受到戰亂影響,每天都有人或流落街頭,或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其中不乏年齡幼小的孩童。後來,張樂平用畫筆記錄下了這一切,於是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漫畫經典《三毛流浪記》。
  • 北京曾建秦始皇藝術宮 一度火爆1996年宣布破產
    再後來,冰心的孫子因為家庭糾紛在她的墓碑上用油漆寫字,看新聞時赫然發現墓碑地址竟和這個秦始皇藝術宮是一個。為什麼秦始皇的藝術宮會出現在北京?為什麼曾經繁榮的旅遊景點變成了現在的名人陵園?這個長城腳下的三堡村到底有著怎樣的神秘故事?
  • 《三毛流浪記》走進網絡直播間
    昨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漫畫形象「三毛」走進薇婭直播間,「三毛之父」、漫畫家張樂平的外孫詹勝與網友分享了外公創造「三毛」的故事,網友紛紛留言刷屏。
  • 為藝術宮留下"鎮館之寶" 中華創世神話項目工程籤約
    董雲虎強調,藝術家要把中華的文化自信當做創作的歷史使命,對中華創世神話破解基因密碼,為中華文化的傳統奠定根基,為中華民族的神話歷史鑄魂,打破西方文化中心論,把打造傳世精品作為工程任務的核心。全國範圍內物色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杜軍表示,上海美術界的「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選題。
  • 可能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漫畫形象,是時候認識一下他的朋友們了
    漫畫大師張樂平創造的這個形象,可能是中國最為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但你認識「三毛的朋友們」嗎?在「三毛之父」張樂平誕辰110周年之際,「三毛的朋友們」今天(13日)首次在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集體亮相。由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三毛的朋友們」叢書,集齊張樂平在三毛漫畫之外的兒童漫畫作品《父子春秋》《小茉莉》《小貓咪咪》《小蘿蔔頭》《我們的故事》《寶寶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