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說的主角比較重口味:蔥姜蒜。
是的,好多人的忌口裡總有其中一倆仨樣。這三位算是食物屆的常青樹,可混了這麼多年成了老藝人,卻還只是一群暖場咖。通常它們出現在菜譜裡的時候只有這樣一句話:「蔥姜蒜少許,熱油爆香。」就好比仨人聯袂出場跳了一曲勁歌熱舞,把場子炒熱了,燈光都點亮了,然後默默地退到後場,再迎來整道菜的主角食材。可即使它們如此兢兢業業,也總是有觀眾要嫌棄:「嘖嘖~~~我最討厭吃蔥/姜/蒜,千萬別放啊!」
其實,暖場咖也有機會做主角。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種我最愛的由蔥姜蒜出演重要角色的吃法。
01
水靈靈的蔥
/ 熬成蔥油,盡顯美味 /
我深愛水靈靈的小青蔥。在我看來,最棒的做蔥的法子是炸蔥油。我家裡做蔥油的方法類似粵菜做法,把油燒到微熱就把切好的蔥花下進去,主要取蔥白部分,最嫩香味最重。用小火慢慢煎,始終見不得油煙,直到蔥油微微發黃,這時候蔥的甜味也已經析出來,再加點鹽、白胡椒和沙姜泥調味,就關火出鍋。
這樣小火一點點熬出來的蔥油味道特別鮮甜純粹,蔥香味也滲透在每一滴油脂裡,味道特別溫柔。澆一勺在白切雞上,蔥油的鮮把雞肉的鮮層層疊疊溫和地包裹住,有種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的趕腳。或者取一小碟陪港式燒臘蘸著吃,分分鐘感覺進入了TVB港劇,吃完了就可以去喝糖水了。
白切雞拌蔥油沙姜泥
上海蔥油又是另外一種風格了。蔥白和蔥綠分開,切成長一點的蔥段。底油裡面可以加一點豬油,賦予蔥油一點動物油脂的香味。油溫比製作粵式蔥油的溫度略高一些,先下水分含量比較高的蔥白,差不多了再下蔥綠,還要開著鍋蓋方便蔥段裡的水分充分蒸發。蔥段炸至金黃變脆,就趕快關火防止炸糊。蔥油裡再加入白糖和醬油,熱油一激,焦香四溢。如果說粵式蔥油是熬出來的,上海蔥油就是煎炸出來的,煙火氣更重。
不用說,這樣的蔥油自然是與開洋(上海話管幹的小蝦仁叫開洋)拌麵最搭,醬油的濃醇、蝦仁的鮮美、麵條的勁道、蔥段的酥脆,配上蔥油的焦香,簡直再熨帖不過了。
開洋蔥油拌麵
02
伶俐的姜
/ 生吃的美味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清蒸大閘蟹總是陪著薑絲醋吃而帶來的聯想,我總覺得生薑有一個最大的妙處,就是一旦跟香醋結合在一塊,總能吃出一股蟹味來。普通的小籠包蘸著薑絲醋,瞬間升級成蟹粉小籠,格調提升不止一點點啊!
吃小籠時也有薑絲蘸醋
不過,我最愛的吃法是比較重口味的拌生薑。
姜要嫩薑,越嫩越好,這樣纖維感最弱,嚼起來口感最爽脆,不會有絲絲縷縷的拉扯。嫩薑切細絲,大約夾起來都剛剛好可以自然地垂下來最佳。碼在小碟子裡,根據口味放少許鹽、雞精、一點點糖,最後澆一點鎮江香醋,剛剛沒過薑絲的一半高度就可以。一定要用香醋,才有爽口微甜的味道,用陳醋就太濃烈太酸了。最後點幾滴芝麻香油,然後把各種調料拌勻,讓每一根薑絲都浸滿味道,然後直接上桌,當做一道小菜。鮮嫩嫩、油亮亮,現拌現吃,可配面,可夾饃,怎麼吃都隨意,吃的就是嫩薑的鮮脆、熱辣、爽口。絕對可以與榨菜絲、雪裡蕻之類的小菜媲美!
拌生薑
03
霸氣的蒜
/ 做熟後的勾人魅力 /
大蒜絕對是食物屆的狠角色。生吃刺激得厲害,搞不好就是鼻涕眼淚一大把;可炒熟的大蒜片就會褪去堅硬的偽裝,展露出柔和多情的內心世界,浸在調味料裡面吸飽湯汁的時候簡直比主菜還要令人心動。
老外對大蒜也是無比熱愛的,最常把蒜泥和黃油混在一塊兒,加上羅勒刷在麵包片上。火烤之後的蒜香麵包香氣四溢,外酥裡嫩,簡直不能更誘人了。
蒜香麵包
我國吃蒜的法子就更多了去了,而且更加直接。燒烤攤子裡直接把大蒜串成串兒,甚至連皮兒都不扒,撒上厚厚的孜然、辣椒、五香粉就明火猛烤,狂放得很。等蒜皮兒都爆裂開來,裡頭的蒜子也都熟了。趁熱擼一顆,軟糯香甜,滿嘴都是熟蒜特有的憨厚味覺。
烤大蒜
我們大陝西也有著特殊的吃蒜技巧,那就是傳說中的油潑辣子蒜。把蒜搗碎成蒜末放在小碗裡,加鹽、雞精、胡椒粉、白糖,還有比其他調料多兩到三倍量的辣椒麵。辣椒麵講究用正宗的秦椒,顏色最紅,味道最正,辣味綿長,香味突出。色拉油裡加花椒粒,把香味逼出來炸成花椒油,然後趁著油溫七八成熱的時候一下子潑在蒜蓉辣椒麵上面。隨著「哧啦~~~」一聲,蒜香和辣椒香瞬間噴湧而出,攻陷了所有聽覺和嗅覺,只覺得鼻子發衝,喉頭髮緊,口水譁啦啦地流了一地。
還沒潑油的蒜泥辣椒
做好的油潑辣子蒜可以調在油潑麵裡面,拌在麥飯裡面,也可以用野菜糰子蘸著吃,還可以醃雞翅。做主角,做輔料,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油潑蒜泥辣椒
.
老闆,多放蔥姜蒜,不要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