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看來,印度就是一個開掛與神奇的國度,生活環境差基本是被公認的,但從印度的歷史上講,印度人種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雖然這些等級制度已經廢除了,種族間的高低性質還是保存了起來的。我們看到的印度現象,大多都是低種姓人的生活常態。
雖然整體國家來講,印度的經濟水平是遠比不上中國,但亞洲首富就是出現在了印度,其名為穆克什·安巴尼,所以一味地認為印度十分貧窮那也是不對的,而且印度作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其實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這也就造就了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而這兩極分化也就大致分出了「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兩大類。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大多人膚色都是偏黑的,有些甚至可以和黑人有的一拼,但印度官方聲稱的是,他們是白人。
我們知道,印度作為「世界人種博物館」這裡面是什麼膚色的人都有,不僅有黃皮膚的、白皮膚的還有黑皮膚的。雖然現在沒有了婆羅門的等級制度,但在印度裡,膚色越白,就越是尊貴,以至於被劃分為「高種姓人」。
「高種姓人」的待遇在印度是十分的好的,在軍隊裡,白種人會被優先提拔,在政府的高官裡,大部分也都是白人,也就可以看出,白膚色在印度的地位可是相當之高的。
由於「高種姓人」是白膚色的特點,也就使得平民也無法冒充「高種姓人」,這根本就不需要多麼嚴格的檢查,一眼看過去,就已經知道你的身份地位如何了。除了膚色之外,各個膚色的人的相貌特點也是不相同的,五官的區分還是比較明顯。所以平民也就不可能冒充「高種姓人」。
大部分平民以前都屬於印度等級制度中的最下層,即使等級制度被廢除後,這種自稱「高種姓人」的種族優越性也是明顯存在於印度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誕生於入侵文明,統治印度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白人和黃種人,據考究,印度的土著居民很有可能就是黑種人尼格利陀人。
但由於統治階層的緣故,加上他們十分的重視血統和膚色,也就造成了白膚色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能夠對外宣稱印度人是白皮膚人。
讀者朋友們,你們贊同印度的高種姓和低種姓之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