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十七歲》是09年上映的美國青春喜劇電影,與近年來「重返/重回」系列並無關係。
片中主角籃球能手麥克·奧唐納,為了女友和未出世的孩子放棄了影響運動生涯的重要比賽,從此不再是籃球場上叱吒風雲的閃耀小將。中年的麥克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卻在事業和家庭關係中屢屢受挫。對事業的犧牲始終耿耿於懷的他開始懷疑當年的選擇。
一次機緣巧合下,麥克變回17歲的模樣,在好友內德的幫助下重回高中,準備重新開始籃球生涯。擁有中年人內心的麥克試圖以假身份「馬克」幫助共處一校的兒女度過青春期,也在全新的視角裡重新認識到有機會「重來一次」的自己最需要挽回的並非籃球,而是對愛人的體諒與愛。
乍一看,主題套路和《夏洛特煩惱》似乎異曲同工,在失意時有機會重回青春正好時,選擇原來放棄的道路一路莽莽撞撞地碰撞後,才發現最初的才是最好的。唯一的不同在意夏洛的重來只是在幻想中進行,其中還有未發生的後續,這裡的麥克重返17歲卻是「真實」改變且能影響周邊人生活的。
本片亮點之一在於 麥克用年輕身體展現的一系列中年人觀點和行動時,稚嫩模樣與成熟的內心思想之間的衝擊。「馬克」的身份,比之庸俗落伍的老爹身份更能讓麥克親近同校的兒女,當兒子被欺凌時怯懦不敢反擊,
他作為「內德叔叔的兒子」反擊,幫助亞歷克斯練球、向心儀的女孩展示自我;當女兒沉迷於跋扈的校霸、陷入青春期小孩慣有的誤區時,這個有著年輕帥氣面貌的爸爸也恪盡職守地為孩子指點迷津……
「重返十七歲」後最大的改變,是麥克與兩個孩子間相處模式的變化。一直忽視兒女教育的父親,和孩子們一直沒有共同話題,不了解兒子在學校裡真正的情況、話題永遠只有老生常談的籃球、帶高中的女兒去小時候最喜歡的地方吃冰淇淋,使得難得的小聚裡兒子寧願玩遊戲,女兒也假裝聽歌逃避交流。
這也是本片中著重描寫的麥克的轉變。其實年齡的變化不會這麼大幅度地改變麥克的性格,作為馬克他表現出對愛情的重視、對霸凌的反抗、以及有原則又熱情的心態,都是「麥克」原有的品質,
但身為「麥克」的他沒有機會向孩子展現出來,只能用馬克的身份做出改變,雖然與大眾大不一樣的格調讓人不解,卻也有效地幫助並改變了兩個孩子。
唯一知道麥克身份的是幼時屢被欺負的朋友內德。這個沉迷於魔戒、星戰的奇葩小個子雖然腦迴路清奇,卻擁有厚實的家底,在麥克的轉換過程中屬於「英雄背後的男人」的重要角色。
靠發明音樂軟體成家的內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上部分另類的「成果道路」:不起眼、被人欺負、作風異於常人甚至讓人懷疑人生的逆襲奇葩,是美國青春劇裡比較常見的角色。這類特色的角色也是支撐主角「浪天浪地」不可或缺的堅實後盾。
麥克與妻子斯嘉麗的離婚評議,就在麥克成為「馬克」後兩個月。期間立志要向新新單身女性看齊的斯嘉麗不可避免的見到「內德的私生子」馬克,幾經相處下來愈發被對方吸引。成為「馬克」後的麥克比之前反而更能貼近妻子的生活,出於重新審視自我和對妻子的情感,有時會做出不符合青年「馬克」的親近行為。
斯嘉麗自然能察覺到這個和丈夫別無二致的男孩對自己的感情,糾結於直覺和倫理上的矛盾,始終堅持拒絕。09年大家對這方面的表現意見還沒有那麼激烈,但如果放在現在,也許就會有觀點認為兩人的相處有些涉及「出軌」、「吃嫩草」了。
除去這方面的爭論,從影片要表達的意思出發,我們不難發現這段非常的感情主要突出的是麥克轉化身份後意識到對妻子的虧欠,重新審視夫妻關係後的自我反省,並急於挽救過去因沉迷於抱怨和自我犧牲感而忽視的愛情。從這點上看,因身份轉換的年齡差產生的違和也就可以姑且按下不提了。
重新以17歲面貌回歸球場的麥克,再次面臨有星探在場的重要比賽,這是他「重生」後第一件想去改變的事情:重來一次,他一定會選擇留在球場上用實力徵服星探,獲得一個在大學裡打球的機會。
然而當斯嘉麗終於意識到面前這個奇怪的小子是自己的丈夫決定離場後,面對與20年一模一樣的場景和機遇,下一步就是念念以求的橄欖枝時,麥克做出與20年前一樣的舉動:放棄被星探選上的機會,追上女朋友(妻子)。
這樣完美符合老式青春劇套路的結局在觀眾看來應該不出所料,因而有觀點認為這部電影也只是有一點新奇但讓人留不下深刻印象的喜劇片。可是對於本片,埋藏在「善始善終」下的還有麥克從青年到中年再到」青年「最後回歸中年的心路歷程。再來一次的選擇還是原來那個,可是心境卻是完全不一樣。
同樣的賽場同樣的角色,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後一切和原來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再來一次後,麥克與斯嘉麗之間的隔閡終於消失,對孩子們的了解更是有了巨大進步,對自己呢?麥克對自己的選擇不再後悔,也不會因此抱怨現在,對未來畏畏縮縮。如此再來一次,誰不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