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永安,男,54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人,家庭人口3人,妻子石申花,51歲,在家務農;長子吳樹康,22歲,常年在省外務工。
幾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始終立足實際情況,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同時,我不斷加強學習,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努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2014年5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被政府納入貧困系統後,為了擺脫貧困的帽子,在包村幹部和村組幹部等多人的共同幫扶下,我積極配合扶貧工作,並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初,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我決定發展肉牛養殖業,但由於缺少大規模養牛的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死亡率高,整體效益一直不好,但我不氣餒,購買了許多養牛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一本本苦學鑽研,終於掌握了養牛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的養殖技術。
為了給肉牛添飼料,清掃牛舍,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牛棚轉一圈,觀察牛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通過邊學習、邊實踐,我掌握了較好的養牛技術,肉牛也很少生病了,個個膘肥體壯。是養牛讓我安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成為本村一個有名的養殖示範戶。
致富不能忘了黨和國家的恩情,我時刻提醒自己,於是在我的肉牛養殖發展趨於穩定後,我開展帶動本村貧困農戶產業到肉牛養殖項目中來,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入股分紅、技術支持等方式帶領貧困戶一起乾產業,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兩年來,我先後幫助本村和鄰村的養殖戶9戶,覆蓋貧困戶9戶25人。
2017年底,我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我深深地知道,發展創新這股勁不能停,只有不斷地向前發展、敢於創新,才能獲得更大收穫,脫貧成果才能得以鞏固和提升。為此,我積極參加鎮政府舉辦的鉤藤、茶葉、油茶等種植技術培訓,並專門購買有關鉤藤、茶葉、油茶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並開始了鉤藤種植。
吳永安在剪鉤藤
截至目前,累計帶領本村貧困戶實施鉤藤種植68餘畝、油茶種植65畝,覆蓋貧困戶50餘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