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 艱苦創業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村民吳永安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吳永安,男,54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人,家庭人口3人,妻子石申花,51歲,在家務農;長子吳樹康,22歲,常年在省外務工。

幾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始終立足實際情況,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同時,我不斷加強學習,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努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2014年5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被政府納入貧困系統後,為了擺脫貧困的帽子,在包村幹部和村組幹部等多人的共同幫扶下,我積極配合扶貧工作,並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初,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我決定發展肉牛養殖業,但由於缺少大規模養牛的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死亡率高,整體效益一直不好,但我不氣餒,購買了許多養牛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一本本苦學鑽研,終於掌握了養牛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的養殖技術。

為了給肉牛添飼料,清掃牛舍,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牛棚轉一圈,觀察牛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通過邊學習、邊實踐,我掌握了較好的養牛技術,肉牛也很少生病了,個個膘肥體壯。是養牛讓我安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成為本村一個有名的養殖示範戶。

致富不能忘了黨和國家的恩情,我時刻提醒自己,於是在我的肉牛養殖發展趨於穩定後,我開展帶動本村貧困農戶產業到肉牛養殖項目中來,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入股分紅、技術支持等方式帶領貧困戶一起乾產業,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兩年來,我先後幫助本村和鄰村的養殖戶9戶,覆蓋貧困戶9戶25人。

2017年底,我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我深深地知道,發展創新這股勁不能停,只有不斷地向前發展、敢於創新,才能獲得更大收穫,脫貧成果才能得以鞏固和提升。為此,我積極參加鎮政府舉辦的鉤藤、茶葉、油茶等種植技術培訓,並專門購買有關鉤藤、茶葉、油茶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並開始了鉤藤種植。

吳永安在剪鉤藤

截至目前,累計帶領本村貧困戶實施鉤藤種植68餘畝、油茶種植65畝,覆蓋貧困戶50餘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定能收穫成功丨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村民...
    我叫吳玉輝,男,侗族,1972年8月出生,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家人,懷著對家人、故土的無限熱愛,我始終堅守在勝利村這片土地上,通過自己的雙手,帶領著妻子,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勤勞致富,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並成功於2018年實現脫貧退出,徹底撕掉貧困的標籤。勝利村是水口鎮最大的村寨,距鎮政府35公裡,也是全鎮最遠的村寨,全村472戶2246人,轄5個自然寨12個村民小組,我家住在二組,是整村唯一坐落在公路邊的一個小寨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的秘訣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村民王忠玉
    我叫王忠玉,今年50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人,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不幸去世,現家裡有妻子、次子、孫女和老母親。多年來我們用勤勞、樸實、寬容和愛護演繹著最真實的幸福。我和妻子是1991年結的婚,婚後多年來,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2018年2月,組織選派我下村擔任州級極貧鄉鎮黎平縣地坪鎮岑懂村駐村第一書記。岑懂村有137戶577人,其中貧困戶33戶129人,全村有黨員18名,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種植油茶、鉤藤和生豬養殖為主,村小,可工作量卻不小。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工作令我終生難忘丨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
    我叫伍銘禮,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政府扶貧工作站的工作人員。2017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考入德化鄉參加工作,同月我被委派到德化鄉最偏遠的培基村任扶貧駐村幹部,負責培基村的脫貧攻堅相關工作。到村的第一天,我和村支書沿著泥濘的泥巴路緩緩向村裡走時,村裡貧困的景象讓我驚訝。那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紮根於此,讓村子變得更好。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叫潘應國,是一名年輕的「80後」村幹部,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侗族青年,為回應村民的期盼,積極支持家鄉建設,我同妻兒回到村裡,助力家鄉發展。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孤兒 但我不孤獨丨黎平縣尚重鎮務農村村民...
    我叫吳東林,是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務農村村民。2016年7月19日上午8點40分,下了一夜的雨一直停不下,河水上漲,父親和母親擔心養的鴨子走到河邊被衝走,到屋外趕鴨回家。我問:「爸,需要我來幫忙嗎?」爸爸回答:「雨下得大,你不要來,在家。」這簡短的對話竟成了最後的告別!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高孖村:同步奮進小康夢
    高孖村位於黎平縣順化瑤族鄉西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裡,總面積9.5平方公裡,轄5個村民小組213戶1010人,為瑤族聚居村落。2019年全村總人口213戶10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2戶667人,建檔立卡率73.06%,屬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如今村幹部丨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黨...
    我叫謝國培,今年36歲,擔任歪納村黨支部書記四年。六年前,因缺乏創業資金,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輕力壯卻吃著國家的「救濟糧」,我心有不甘,於是向鎮裡申請了3萬元扶貧資金,貸款10萬元發展珍珠雞養殖,卻因道路運輸不暢,導致銷量低迷,最後只能虧本處理。
  • 重慶銅梁水口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牽手」 打造鎮美民樂「花語...
    「大灘村和樹蔭村都是銅梁區確定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水口鎮只有4個村,能有2個村成為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是水口人的殊榮。」水口鎮鎮長楊錕說,目前,這兩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正按照規劃有序推進,兩條產業公路建成後,將為脫貧攻堅和農文旅融合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名醫生蛻變成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丨湄潭...
    為了儘快熟悉農村工作,到任伊始,我就虛心向村支兩委的老同志們請教怎樣幹好脫貧攻堅工作。村裡的老同志說,要想幹好脫貧攻堅,就得先踏遍沙塘村的山山水水,情況都不清楚,談什麼脫貧攻堅!他們認為,我們年輕人在這裡也幹不了多久。那一刻,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不幹出點名堂,我還真不離開這裡。  白傑走訪慰問貧困群眾說幹就幹,我帶著工作日誌開始一個村民組一個村民組地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後來還享受了5萬塊錢的小額貼息貸款,一年可以得到4000元錢,這對於一個貧困家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及時緩解了家庭經濟。
  • ...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主動申請退出貧困丨天柱縣高釀鎮白坌村村民...
    我叫袁月團,女,1969年出生,高釀鎮白坌村一組人。我家有3口人,丈夫2012年開始患病,後因半邊風和頸椎病導致癱瘓,如今臥病在床已有8年,是一級殘疾人。我兒子在西北大學讀書。2017年,我申請到5萬元特惠貸,投入到村裡上百畝的大血藤產業,每年有分紅,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到大血藤產業基地務工,一年務工四個月左右,收入近10000元,這讓我這個從沒出過門的農家婦女在家門口就了業,我打心裡高興。
  • 養豬脫貧致富路穩了,兩年700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
    2015年被評為貴州省黎平縣農村工作先進個人;2016年入選「明禮知恥、崇德向善」貴州好人榜,榮獲黎平縣「感動黎平人物」「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他就是黎平縣德化鄉生豬養殖小區負責人吳忠進。對於一個養殖新手來說這已是非常不錯的成績,村裡人見狀都紛紛申請加入,由於人數逐漸增多,且大部分人都是新手,他便成立了黎平縣德化橋子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他任合作社理事長,主要負責合作社的技術及銷售工作,手把手指導合作社其他成員養殖,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帶動作用日漸突出。在此期間,他也被村民推選為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