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是孤兒 但我不孤獨丨黎平縣尚重鎮務農村村民...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吳東林,是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務農村村民。

2016年7月19日上午8點40分,下了一夜的雨一直停不下,河水上漲,父親和母親擔心養的鴨子走到河邊被衝走,到屋外趕鴨回家。我問:「爸,需要我來幫忙嗎?」爸爸回答:「雨下得大,你不要來,在家。」這簡短的對話竟成了最後的告別!

9點左右,外面突然傳來巨響聲,房子晃動得厲害,屋外不遠的鼓樓處傳來了尖叫聲,我瞬間被嚇慌。等緩過神,我的爸爸媽媽已被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衝走,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家裡的房子也被衝毀,原本其樂融融的一家被這場山體滑坡奪走了。

吳東林(右)與幫扶幹部在搬遷房合影

我和妹妹平時過的是衣食無憂的日子,突然間,家裡的頂梁柱沒了,主心骨沒了,房子沒了……面對這一切,只有10歲的妹妹和14歲的我,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黨和政府向我們兄妹伸出援助之手,讓我們住進了縣福利院,並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供養管理,為我們申請了8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房,減免所有一切學雜費用。

2019年父母申報死亡後,政府又及時地把我和妹妹納入孤兒保障管理,每人每月有1600元生活保障金。在福利院,我和妹妹都能得到阿姨們的特別關心,在學校也能得到老師們的特別關愛。

吳東林現居住的搬遷房

父母的突然離開讓我們兄妹陷入不幸,然而我們又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在政府的幫扶及社會各界的關懷下,能繼續在校園學習,能開心地迎接每一天。往後,我們兄妹二人將相攜互助、刻苦學習,立志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將來回報社會。

正因為點滴的關懷與幫助,最終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把黑暗驅散,讓愛與希望在心中飄揚。

我慶幸生在這個時代,不因我的渺小而被遺忘,不因我的苦難貧窮而被打倒。是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有機會繼續接受教育,是政府的資助讓我們兄妹看到希望,是愛心人士的幫助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力量,這些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我將更加堅定地努力學習,以後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將「學高」與「身正」結合,把傳道、授業、解惑貫徹到我的生命中,用行動踐行師者的品行,用我的力量回報社會,將點滴小愛繼續傳播,發揚光大,匯聚成家國大義。

我是孤兒,但,我並不孤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定能收穫成功丨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村民...
    我叫吳玉輝,男,侗族,1972年8月出生,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家人,懷著對家人、故土的無限熱愛,我始終堅守在勝利村這片土地上,通過自己的雙手,帶領著妻子,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勤勞致富,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並成功於2018年實現脫貧退出,徹底撕掉貧困的標籤。勝利村是水口鎮最大的村寨,距鎮政府35公裡,也是全鎮最遠的村寨,全村472戶2246人,轄5個自然寨12個村民小組,我家住在二組,是整村唯一坐落在公路邊的一個小寨子。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2018年2月,組織選派我下村擔任州級極貧鄉鎮黎平縣地坪鎮岑懂村駐村第一書記。岑懂村有137戶577人,其中貧困戶33戶129人,全村有黨員18名,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種植油茶、鉤藤和生豬養殖為主,村小,可工作量卻不小。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 艱苦創業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村民吳永安
    我叫吳永安,男,54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人,家庭人口3人,妻子石申花,51歲,在家務農;長子吳樹康,22歲,常年在省外務工。幾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始終立足實際情況,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的秘訣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村民王忠玉
    我叫王忠玉,今年50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抗村人,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不幸去世,現家裡有妻子、次子、孫女和老母親。多年來我們用勤勞、樸實、寬容和愛護演繹著最真實的幸福。我和妻子是1991年結的婚,婚後多年來,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叫潘應國,是一名年輕的「80後」村幹部,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侗族青年,為回應村民的期盼,積極支持家鄉建設,我同妻兒回到村裡,助力家鄉發展。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孤兒,但我不孤獨丨清鎮市青龍山街道三星村...
    三星村村委和街道辦事處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後,街道及時將我們家四口人納入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每月我們家能領取700多元補助金,解決了我們家的生計問題;補助資金10000元,幫我們修建了40左右平方的房屋,解決了我們家的住房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工作令我終生難忘丨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
    我叫伍銘禮,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政府扶貧工作站的工作人員。2017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考入德化鄉參加工作,同月我被委派到德化鄉最偏遠的培基村任扶貧駐村幹部,負責培基村的脫貧攻堅相關工作。伍銘禮在村上開院壩會,宣傳政策,了解農戶各項發展意願培基村共有4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共311戶1137人,村民居住分散,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62.4%。為了解村情,在駐村工作開始後,我便開始對全村農戶摸底走訪,了解村民的發展意願,建立家庭基本信息情況檔案。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2020-11-2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包保幹部送衣服給我的女兒上天好像給我開了一個玩笑,在2016年,為了養家餬口的我起早貪黑騎著摩託車到貴州與廣西交界地方務工,不慎出車禍,左腿腿骨斷裂,那時我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家中收入只有那微薄的農村低保了,經過一年的恢復,由於家中經濟困難無法得到更好的治療,導致了無法恢復原樣,走起路來一撅一拐,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我和妹妹在學校享受到了國家專項扶貧資金,政府還派了駐村幹部、幫扶幹部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我們十分感謝。脫貧攻堅隊的叔叔阿姨經常走村串巷,不分白天和黑夜,更顧不上酷暑和寒冷,他們親自來到我小小的家講解扶貧政策,多次幫助我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我是貴陽市交通委員會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第一書記齊少熠。至今,我參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已經兩年。2018年11月,受組織派遣,我接替本單位羅鑫同志的駐村工作,到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名醫生蛻變成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丨湄潭...
    為了儘快熟悉農村工作,到任伊始,我就虛心向村支兩委的老同志們請教怎樣幹好脫貧攻堅工作。村裡的老同志說,要想幹好脫貧攻堅,就得先踏遍沙塘村的山山水水,情況都不清楚,談什麼脫貧攻堅!他們認為,我們年輕人在這裡也幹不了多久。那一刻,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不幹出點名堂,我還真不離開這裡。  白傑走訪慰問貧困群眾說幹就幹,我帶著工作日誌開始一個村民組一個村民組地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初到組我便立即入戶走訪,反覆摸排村民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確保「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數據的精準。  經過十來天的走訪排摸得知:白巖組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21戶,非貧困戶24戶,低保戶3戶5人,重殘戶3戶3人等。雖然該組所有建檔立卡戶都已脫貧,但仍存在個別的邊緣戶和監測戶,我第一時間把摸排數據帶回村裡,與攻堅隊領導及同事進行分析,研究鞏固提升方案。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