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梵谷到蒙克,藝術品中的「瘋狂」簡史

2021-01-19 SH海上文創


在藝術世界裡,精神病不再是一種不可理喻或是令人輕賤的狀態,反而是一種常態,甚至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經歷。現代藝術界甚至認為患有精神疾病是一種創造性的冒險經歷。這種「瘋狂」的現代主義精神源自於凡·高,自那時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然而,「精神病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回溯到更遠的年代。阿爾布雷特·丟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把天才比作憂鬱症患者,把浪漫的畫家比作瘋子。


也許不難看出為什麼畫家總是對社會上稱為病態的事物產生同情:所有的創造都是非理性的歷程。自己走出去重新看世界的想法似乎可追溯到火炬照耀下的巖畫創作。此外,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下詩意的狂喜是神聖真理的唯一來源時也有同樣的表達。柏拉圖說:「瘋狂是諸神的恩賜。」


維託雷·卡爾巴喬——《在裡亞爾託治癒的著魔的人》(1496)

維託雷·卡爾巴喬(1460-1525),義大利畫家,威尼斯畫派,承師於維瓦利尼和貝裡尼。

攝影:大衛·李斯


這幅表現15世紀威尼斯日常生活的畫作足以顯示在中世紀精神病是如何被理解與看待的。這幅畫有時被稱作《療愈的瘋子》,但是「著魔的」則更貼近現代人的說法。在裡爾託亞橋邊,一個被惡魔附體的男人奇蹟般的被人群中的一位shen'fu拯救。他所受的苦難的並非醫學或社會問題,而是一種宗教體驗。


2.馬蒂亞斯·格魯尼沃爾德--《聖安東尼的誘惑》(1512-16)

中世紀晚期的藝術家都著迷於早期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受魔鬼誘惑的故事。對於格魯尼沃爾德的來說,一人的理智受到威脅成為他本人心理上最大的威脅。可怕的惡魔形象仿佛造就了畸形的思想。這是一幅帶有慈悲情懷的畫作,因為這是為一家精神病院醫院的創作的,上圖只是伊森海姆祭壇屏風的一部分。其中一個魔鬼皮膚發灰,全身潰爛,這些症狀在祭壇屏風的其他形象和醫院的病人身上也有發生。那麼,這些可怕的場景是否影射了因身體的極度病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呢?這幅作品影響了後世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時至今日,依然是一幅關於精神問題的傑作。


3.阿爾布雷特·丟勒--《憂鬱症》(1514)

約翰·韋爾利克斯,繼阿爾布雷特·丟勒之後,將該畫刻於紙上,蘇格蘭國家藝術館收藏

攝影:安東尼婭·瑞夫


在現在看來,這幅意義深遠的作品是既對精神病態的肯定也是慶祝。早在中世紀,憂鬱症就已被人們熟知和體驗,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因為體內分泌失調而形成的陰暗心理。丟勒將這種陰鬱的情緒表現在了他筆下的人物上。由於被失落的情緒籠罩,她無法繼續創作。從她身邊的工具可知,她是一個數學家、幾何學家和一個建築師--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丟勒通過作品表現了他的內心世界的苦悶和精神世界中的糾結。但在丟勒看來,憂鬱是天才的象徵--這種跌倒谷底的絕望正式渴望求知與創作的表現。對於丟勒來說,不幸即高貴。這幅畫作可被視為是當代心理學的開端。


4.威廉姆·霍加斯--《瘋人院中的浪子》(1733)

對於倫敦貝斯萊姆醫院的創始人來說,丟勒對精神憂鬱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解簡直是無稽之談,更不用說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看法了。這家臭名昭著的「瘋人院」成立於中世紀,並早在14事跡就開始治療與精神病相關的問題。18世紀,霍加斯刻畫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因賭博和奢靡而最終被關進貝斯萊姆,那時那個地方可被視為倫敦的「瘋子集中營」。霍加斯刻畫出兩個「理智」的女人享受瘋狂的場景,也包括一些想像自己是國王和主教的人。當然,在霍加斯眼裡,理智與瘋狂的界限並不明確。


5.弗朗西斯科·戈雅·盧西恩特斯--《睡夢中的理智催生魔鬼》(1799)

《睡夢中的理智催生魔鬼》(卡普裡舒 43號)在聖彼得堡,冬宮作品集中發現。


戈雅描繪了一個沉睡的藝術家,在睡夢中被惡魔糾纏,表現了在在18世紀那場試圖改變世界百科、科學以及工業模式的啟蒙運動的後期,理智的脆弱不堪。戈雅既悲觀又仁慈的認為,理智只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必須同世界上的黑暗面共存。在現代時代的初期,這幅偉大作品的是古老的聖安東尼的誘惑的迴響,畢竟這古老的糾纏並未消失。


6.泰奧多爾·席裡柯--《瘋人肖像》(1822)

這是一個沉溺於賭博的女人,《瘋人肖像》,讓-路易斯·泰奧多爾·席裡柯(1791-1824)作。


在浪漫主義時期,內心與精神世界的極端痛苦都轉化成了詩歌與藝術。這種內省的情緒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精神視角來欣賞的席裡柯「瘋人」肖像。席裡柯創作了十幅同一主題肖像,現存的僅剩五幅,所有的模特都來自於他的朋友埃緹尼-讓·喬傑特醫生的病人。在上面這幅畫作中,這位女性的內傷情緒十分明顯,而席裡柯也表現出了對她的尊重與同情。作為一個經常刻畫死亡與暴力的畫家,席裡柯不顧世俗的眼光和評判,將精神疾病刻畫成人性中的一部分,他本人顯然有著深刻體會。


7.居斯塔夫·庫爾貝--《自畫像(絕望的男人)》(1843-45)

這幅《絕望的男人》是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的作品,現藏於德國法蘭克福席爾恩藝術中心。


在那個浪漫而狂喜的瞬間,庫爾貝聲稱自己是個「瘋子」,他的面龐上既有狂喜又有恐懼。他這種絕望的精神狀態並非可恥的病態,而是藝術家的驕傲。丟勒的傳統觀點在浪漫主義時期爆發出了cinderella力量,庫貝爾在天才與瘋子間畫了等號。即使與酗酒、吸毒等病痛息息相關,這種絕望的面龐仍是19世紀先鋒的象徵。庫爾貝看起來像是德加·艾倫·坡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思想解放了第一批著迷的現代藝術家。


8.文森特·凡·高--《割耳後的自畫像》(1889)

文森特·凡·高於1889年創作《割耳後的自畫像》


文森特·凡·高被19世紀痴迷他的人稱作「瘋狂的雨果·凡·向前」。在這幅自畫像中這位瘋子藝術家因為精神問題而身陷修道院,苦不堪言。而他身邊的人也失去了拯救這樣一個受盡折磨的男人的希望。凡·高他常常在這幅畫中找到自己。在這幅畫中,在他剛剛切下自己的左耳後,他把自己痛苦的形象刻畫在紙上。那真的是他嗎?文森特的眼睛碧藍如洗,他的眼神敏銳而犀利。他真實而冷靜的看著自己受傷的面龐。他既不「理智」也不「瘋狂」,他只是一個用勇氣與誠實向我們傾訴的凡人。


9.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

人們去紐約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欣賞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瘋狂是現代藝術作品中的一個條件,一個清晰的定理。《吶喊》呈現了這種普遍性。蒙克表示,這就是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所感受到的。因為承受痛苦和孤獨而像在天空下吶喊心情不過是理智的人在應對這個瘋狂世界時的正常反應,根本稱不上是痛苦的折磨。蒙克以藝術家的眼光重新評估了自浪漫主義時期的精神病的界定,然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世上本不該有瘋人院,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個瘋人院。


10.約瑟夫·福斯特--《普林茨霍恩收集中的無題作品》


當蒙克與凡·高將「瘋狂」在現代藝術中正身為一種積極的價值後,醫學界對這一富有遠見的事實的認同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在漢斯·普林茨霍恩醫生去世之前,他收集了一系列自己病人的畫作,並以「界外藝術」聞名於世。這剛好證實了戈雅那奇怪而有力的觀點。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瘋狂」已經是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本文原標題:《藝術品中的「瘋狂」簡史》



相關焦點

  • 藝術品中的「瘋狂」簡史
    這種「瘋狂」的現代主義精神源自於凡·高,自那時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然而,「精神病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回溯到更遠的年代。阿爾布雷特·丟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把天才比作憂鬱症患者,把浪漫的畫家比作瘋子。 也許不難看出為什麼畫家總是對社會上稱為病態的事物產生同情:所有的創造都是非理性的歷程。
  • 蒙克與未婚妻熱戀期的自畫像,從一分為二到再次「合璧」
    蒙克所作被一分為二的自畫像愛德華·蒙克是美術史上最令人難忘和最具標誌性的面孔的創造者,表現主義藝術之父,被譽為挪威的梵谷。但種種標籤之下,蒙克到底是誰?大英博物館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攜手獻上英國45年來最大規模的蒙克版畫展。
  • 蒙克《吶喊》正在褪色,新研究揭示因合成顏料鎘黃導致
    有些已被廣泛研究,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畫作中的鉻黃色,其中一些已經開始變成棕色,而他用的紫色,其中一些已經變成了藍色。 但是人們對蒙克的調色板知之甚少。科學家正在用更新的技術和工具(例如透射電子顯微鏡(TEM))開創新的領域。蒙克《吶喊》的褪色細節變化。右上角是今天的繪畫細節,下方顯示了數字重建。
  • 蒙克的《吶喊》居然掉色了?
    蒙克博物館的繪畫保管人伊娃·斯託維克·特維特表示,博物館之所以尋找馬斯的幫助,是因為她在對馬蒂斯的研究中展現了對鎘黃的專業認知,並且其實驗室擁有高質量的科學工具。(馬斯的一位同事Adam Finnefrock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粒子加速器中提取過塞尚的翡翠綠色的微量顏料樣本。)
  • 掛在牆上的支票,歷史上的藝術品花式被盜案
    梵谷167歲生日當天,其價值4700萬人民幣的畫作《春天花園》被盜,「如果不是被盜,很多人都可能還沒看過梵谷這幅畫」。在水深火熱的世界級疫情期間,《春天花園》掀開了關於藝術品被盜那並不久遠的記憶。據透露,這幅畫曾作為抵押品在毒品和軍火交易中多次易手,「至少轉手10次」。誰的作品讓大盜最輕易得手?幾十年來,梵谷的畫作已經不止一次被盜。早在1991年,就有盜賊成功偷走了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20件藏品,總價值約5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已經有13幅梵谷的畫作被盜又被追回,85幅畫作下落不明,還有3幅失竊畫作仍然在追尋中。
  • 藝術史中的「瘋狂簡史」
    這種「瘋狂」的現代主義精神源自於凡·高,自那時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然而,「精神病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回溯到更遠的年代。阿爾布雷特·丟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把天才比作憂鬱症患者,把浪漫的畫家比作瘋子。也許不難看出為什麼畫家總是對社會上稱為病態的事物產生同情:所有的創造都是非理性的歷程。自己走出去重新看世界的想法似乎可追溯到火炬照耀下的巖畫創作。
  • 被偷走的梵谷和地下的藝術黑市
    而在國家層面,英國是登記失竊藝術品數量最多的國家,失竊藝術品竟佔到總數的四成。美國則以佔總數16%而位列其後。幾個藝術收藏大國如法國、義大利、德國等也名列其中。藝術品失竊案件數量的上升背後,是非法交易市場的猖獗。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靈魂畫家"的瘋狂吶喊小夥伴們是否對這幅畫似曾相識:明豔的色彩、大塊的塗抹、扭曲的造型、粗糲的線條。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在這幅『生命組畫』中的《吶喊》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梵谷的畫又被盜!讓我們看看知名的十大博物館盜案!
    2002年,梵谷的兩幅作品《席凡寧根的海景》和《離開尼厄嫩教堂》被盜,盜賊利用梯子爬上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將畫作盜走。2016年,義大利警方在那不勒斯南部一處據稱與義大利黑手黨有關的團夥中發現了這兩幅作品。
  • 巴斯奇亞是不是下一個梵谷?
    了解德庫寧,請看貧窮的麻煩在於它佔用你所有的時間同理,塞尚,高更,梵谷,羅斯柯,克利姆特,倫勃朗這些大師都有以過億美元成交的作品,但是不是通過拍賣。也不算。還要考慮到通脹和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因素。蒙克的《吶喊》是在2012年。安迪·沃霍爾的《銀色車禍》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路西安弗洛伊德的三聯畫》在2013年。
  • 梵谷又丟畫了!偷盜過程簡單粗暴到不敢信,盤點那些被偷過的悲催名畫
    《馬背上的士兵》據國際警察組織推算,每年藝術品地下世界過手的錢總額大致在40億到60億美元之間。在非法國際貿易的花名冊上,藝術犯罪排名第三,僅次於與毒品走私以及非法武器販運。他是油漆工,為了盜取這幅畫,在羅浮宮中藏了一整晚,然後將畫像藏入到了自己的工作服中,若無其事地走出羅浮宮……好在,畫作出售時,有人報警,才得以追回這幅全人類的藝術瑰寶。
  • 西方藝術品中的瘋狂簡史
    凡·高肖像
  • 從梵谷到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文森特·梵谷《麥田群鴉》c.1890,50.2x103 cm,梵谷美術館,阿姆斯特丹 圖片來源於網絡陰鬱低沉的天空與金色的麥田形成強烈的對比,黑色的烏鴉帶來了死亡的訊號,三條通向未知的道路匯聚於梵谷的腳下,他迷失在麥田裡,不知如何是好。最終,他選擇與這個世界告別……梵谷的創作離不開他的天賦,儘管他在瀕臨瘋狂的情況下,仍然創作出了許多舉世聞名的作品。
  • 梵谷名畫被盜:疫情期博物館關閉,小偷凌晨闖入輕鬆偷走
    3月30日是梵谷誕辰,在荷蘭辛格·拉倫博物館裡的梵谷畫作《春天花園》卻神奇被盜。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這家博物館最近正處於關閉狀態。小偷選在梵谷生日這天,凌晨闖進博物館,輕而易舉就盜走了這幅名畫。閉館之前,這裡在舉辦展覽,同時還展出了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也是價值不菲,但小偷獨獨只拿走了這一幅畫,網友都調侃說這肯定是梵谷的真愛粉了。這樣的「真愛」可是不受歡迎的呢,你難道不知道,真愛不是自私的佔有嗎?即便你說:「對不起,我愛你!」也不會獲得原諒。
  • 無經濟來源,超愛瘋狂購物!生前只賣出去過一幅畫的藝術家梵谷
    「梵谷的全生涯沒入在藝術中。他的各時代的作品完全就是個時代的生活的記錄。在以藝術為生活的藝術家中,可說是一個極端的例。」——中國畫家豐子愷割耳事件的背後罈子了解梵谷並不是一開始從畫作了解,而是因為「割耳」事件的原因使罈子對於文森特·梵谷有了一個模糊的大體印象,「割耳事件」那年文森特·梵谷在法國一個名叫阿爾的小鎮與高更住在一起(據說是62天),由於文森特·梵谷與高更的藝術表達不同產生差異兩人每天都在瘋狂的吵鬧
  • 梵谷生日畫作被偷,這些被盜走的世界名畫,現在怎麼樣了?
    歲誕辰時,他的一幅畫作《春天花園》卻被盜了這幅畫是梵谷在1884年創作的描繪的是荷蘭小鎮紐南的田園景色「紐南時期」也是梵谷藝術生涯中相當重要的創作階段,誕生過許多經典作品《春天田野》而據英國每日快報、今日美國網站等多家外媒報導:在當地時間,3月30日凌晨3點過後不久盜竊者打破玻璃門進入實施偷盜當警察趕到時
  • 梵谷畫作被盜!警方發現這些細節…這些被盜走的世界名畫,現在...
    希望這只是梵谷粉絲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是一場行為藝術,並早日將作品送回來。 這幅《紐恩南春天裡的牧師花園》是梵谷在1884年創作的,描繪的是荷蘭小鎮紐南的田園景色。梵谷曾在1883年至1885年在紐南居住,「紐南時期」也是梵谷藝術生涯中相當重要的創作階段,誕生過許多經典作品。
  • 蒙克,一直在吶喊
    1893 年,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為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 蒙克 5 歲時,母親就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病死了。更可怕的是家族的精神疾病。他的父親是個偏執瘋狂的基督徒,在飯桌上以地獄恐嚇孩子。遺傳加上成長環境,蒙克和他的妹妹,都常年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 至愛梵谷:從梵谷最出名的10幅畫,認識這位瘋狂而驚豔的天才
    《罌粟花》,1887年梵谷喜歡花,畫了各種各樣璀璨明豔的花朵,其中包括各色罌粟花。然而這幅《罌粟花》卻有著讓人可惜的命運。《罌粟花》根據估值可達5000萬到5500萬美元,原藏於埃及開羅的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館,2010年該館如往日一樣開館迎人參觀,誰知不久後安保人員發現,《罌粟花》竟被人從畫框中切割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