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世界裡,精神病不再是一種不可理喻或是令人輕賤的狀態,反而是一種常態,甚至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經歷。現代藝術界甚至認為患有精神疾病是一種創造性的冒險經歷。這種「瘋狂」的現代主義精神源自於凡·高,自那時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然而,「精神病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回溯到更遠的年代。阿爾布雷特·丟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把天才比作憂鬱症患者,把浪漫的畫家比作瘋子。
也許不難看出為什麼畫家總是對社會上稱為病態的事物產生同情:所有的創造都是非理性的歷程。自己走出去重新看世界的想法似乎可追溯到火炬照耀下的巖畫創作。此外,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下詩意的狂喜是神聖真理的唯一來源時也有同樣的表達。柏拉圖說:「瘋狂是諸神的恩賜。」
維託雷·卡爾巴喬——《在裡亞爾託治癒的著魔的人》(1496)
維託雷·卡爾巴喬(1460-1525),義大利畫家,威尼斯畫派,承師於維瓦利尼和貝裡尼。
攝影:大衛·李斯
這幅表現15世紀威尼斯日常生活的畫作足以顯示在中世紀精神病是如何被理解與看待的。這幅畫有時被稱作《療愈的瘋子》,但是「著魔的」則更貼近現代人的說法。在裡爾託亞橋邊,一個被惡魔附體的男人奇蹟般的被人群中的一位shen'fu拯救。他所受的苦難的並非醫學或社會問題,而是一種宗教體驗。
2.馬蒂亞斯·格魯尼沃爾德--《聖安東尼的誘惑》(1512-16)
中世紀晚期的藝術家都著迷於早期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受魔鬼誘惑的故事。對於格魯尼沃爾德的來說,一人的理智受到威脅成為他本人心理上最大的威脅。可怕的惡魔形象仿佛造就了畸形的思想。這是一幅帶有慈悲情懷的畫作,因為這是為一家精神病院醫院的創作的,上圖只是伊森海姆祭壇屏風的一部分。其中一個魔鬼皮膚發灰,全身潰爛,這些症狀在祭壇屏風的其他形象和醫院的病人身上也有發生。那麼,這些可怕的場景是否影射了因身體的極度病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呢?這幅作品影響了後世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時至今日,依然是一幅關於精神問題的傑作。
3.阿爾布雷特·丟勒--《憂鬱症》(1514)
約翰·韋爾利克斯,繼阿爾布雷特·丟勒之後,將該畫刻於紙上,蘇格蘭國家藝術館收藏
攝影:安東尼婭·瑞夫
在現在看來,這幅意義深遠的作品是既對精神病態的肯定也是慶祝。早在中世紀,憂鬱症就已被人們熟知和體驗,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因為體內分泌失調而形成的陰暗心理。丟勒將這種陰鬱的情緒表現在了他筆下的人物上。由於被失落的情緒籠罩,她無法繼續創作。從她身邊的工具可知,她是一個數學家、幾何學家和一個建築師--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丟勒通過作品表現了他的內心世界的苦悶和精神世界中的糾結。但在丟勒看來,憂鬱是天才的象徵--這種跌倒谷底的絕望正式渴望求知與創作的表現。對於丟勒來說,不幸即高貴。這幅畫作可被視為是當代心理學的開端。
4.威廉姆·霍加斯--《瘋人院中的浪子》(1733)
對於倫敦貝斯萊姆醫院的創始人來說,丟勒對精神憂鬱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解簡直是無稽之談,更不用說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看法了。這家臭名昭著的「瘋人院」成立於中世紀,並早在14事跡就開始治療與精神病相關的問題。18世紀,霍加斯刻畫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因賭博和奢靡而最終被關進貝斯萊姆,那時那個地方可被視為倫敦的「瘋子集中營」。霍加斯刻畫出兩個「理智」的女人享受瘋狂的場景,也包括一些想像自己是國王和主教的人。當然,在霍加斯眼裡,理智與瘋狂的界限並不明確。
5.弗朗西斯科·戈雅·盧西恩特斯--《睡夢中的理智催生魔鬼》(1799)
《睡夢中的理智催生魔鬼》(卡普裡舒 43號)在聖彼得堡,冬宮作品集中發現。
戈雅描繪了一個沉睡的藝術家,在睡夢中被惡魔糾纏,表現了在在18世紀那場試圖改變世界百科、科學以及工業模式的啟蒙運動的後期,理智的脆弱不堪。戈雅既悲觀又仁慈的認為,理智只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必須同世界上的黑暗面共存。在現代時代的初期,這幅偉大作品的是古老的聖安東尼的誘惑的迴響,畢竟這古老的糾纏並未消失。
6.泰奧多爾·席裡柯--《瘋人肖像》(1822)
這是一個沉溺於賭博的女人,《瘋人肖像》,讓-路易斯·泰奧多爾·席裡柯(1791-1824)作。
在浪漫主義時期,內心與精神世界的極端痛苦都轉化成了詩歌與藝術。這種內省的情緒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精神視角來欣賞的席裡柯「瘋人」肖像。席裡柯創作了十幅同一主題肖像,現存的僅剩五幅,所有的模特都來自於他的朋友埃緹尼-讓·喬傑特醫生的病人。在上面這幅畫作中,這位女性的內傷情緒十分明顯,而席裡柯也表現出了對她的尊重與同情。作為一個經常刻畫死亡與暴力的畫家,席裡柯不顧世俗的眼光和評判,將精神疾病刻畫成人性中的一部分,他本人顯然有著深刻體會。
7.居斯塔夫·庫爾貝--《自畫像(絕望的男人)》(1843-45)
這幅《絕望的男人》是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的作品,現藏於德國法蘭克福席爾恩藝術中心。
在那個浪漫而狂喜的瞬間,庫爾貝聲稱自己是個「瘋子」,他的面龐上既有狂喜又有恐懼。他這種絕望的精神狀態並非可恥的病態,而是藝術家的驕傲。丟勒的傳統觀點在浪漫主義時期爆發出了cinderella力量,庫貝爾在天才與瘋子間畫了等號。即使與酗酒、吸毒等病痛息息相關,這種絕望的面龐仍是19世紀先鋒的象徵。庫爾貝看起來像是德加·艾倫·坡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思想解放了第一批著迷的現代藝術家。
8.文森特·凡·高--《割耳後的自畫像》(1889)
文森特·凡·高於1889年創作《割耳後的自畫像》
文森特·凡·高被19世紀痴迷他的人稱作「瘋狂的雨果·凡·向前」。在這幅自畫像中這位瘋子藝術家因為精神問題而身陷修道院,苦不堪言。而他身邊的人也失去了拯救這樣一個受盡折磨的男人的希望。凡·高他常常在這幅畫中找到自己。在這幅畫中,在他剛剛切下自己的左耳後,他把自己痛苦的形象刻畫在紙上。那真的是他嗎?文森特的眼睛碧藍如洗,他的眼神敏銳而犀利。他真實而冷靜的看著自己受傷的面龐。他既不「理智」也不「瘋狂」,他只是一個用勇氣與誠實向我們傾訴的凡人。
9.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
人們去紐約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欣賞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瘋狂是現代藝術作品中的一個條件,一個清晰的定理。《吶喊》呈現了這種普遍性。蒙克表示,這就是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所感受到的。因為承受痛苦和孤獨而像在天空下吶喊心情不過是理智的人在應對這個瘋狂世界時的正常反應,根本稱不上是痛苦的折磨。蒙克以藝術家的眼光重新評估了自浪漫主義時期的精神病的界定,然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世上本不該有瘋人院,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個瘋人院。
10.約瑟夫·福斯特--《普林茨霍恩收集中的無題作品》
當蒙克與凡·高將「瘋狂」在現代藝術中正身為一種積極的價值後,醫學界對這一富有遠見的事實的認同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在漢斯·普林茨霍恩醫生去世之前,他收集了一系列自己病人的畫作,並以「界外藝術」聞名於世。這剛好證實了戈雅那奇怪而有力的觀點。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瘋狂」已經是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本文原標題:《藝術品中的「瘋狂」簡史》